求一篇鉴赏贝多芬某部音乐作品的文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求一篇对于莫扎特或者贝多芬音乐作品的鉴赏

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作品背景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 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杰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a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

此处省约一千五百字

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这位波恩教授席勒在1792年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沉浸在一首曲子当中,它是此地颇得口碑的音乐才子所作……他想给我的《欢乐颂》谱曲。我很希望这是一个完美的杰作。我所认识的他,是一位伟大高尚的音乐家。“而这位作曲家的事业早期也一直未停止过对席勒诗作的着迷,直到1822年他进入事业成熟的决定性阶段。” 第一乐章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在开头处,两支小调交叠进行,其中一支由乐章发展部的重要角色――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六连音(双三连音)组成,另外一支,则驾驭着主旋律,随着2/4小节的第四音以第八音渐强至第十六音的方式发展,最后三连音汇聚到第十六音,呼应了指定的渐强符号。” 在和声上,最先出现的主基调很快转变成基调D小调的起点,与之前的所有交响曲对立的是,贝多芬并未在开篇乐章的任何部位使用反复手法。除了打击乐部分,第九交响曲相比之下没有主旋律上的扩展。 虽然被频繁地演奏,然而第二支曲子活泼的急板为什么以诙谐曲为方式仍然没有的答案。1817年,贝多芬将此诙谐曲用作第三支曲子的主旋律。1823年,经过再三考虑,他抽去了这支旋律,于是有了1923年的如歌的柔板呈现出一种介于诙谐曲与急板之间的沉静。前三个乐章插入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卡农曲的方式奏出主题“欢乐”的气氛。 贝多芬同样也面临着文本的问题。在贝多芬作曲期间,席勒对文本作了多次修改。诸如“传统这把利韧已钝,乞丐成为王子的弟兄”、“人们啊勇敢地忍耐,等待光明世界的到来”此类的句子已删去。而贝多芬决定采用席勒更为温和的版本:“一切保守都已分崩离析,所有的人都是弟兄姐妹”以及“人啊,你放弃了吗?世界啊,你可认识你的造物主?”,原本计划在曲子中放入18行诗句,贝多芬却只用了六句,按顺序采用了第1、3、5、8、2、6句。席勒对贝多芬面临的在合声上加入器乐的困难如此描述:“一天他走进房间,对我喊道‘我终于完成了’,他把满是音符的草稿拿给我看:‘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出自不朽的作家席勒之手的作品’,接着他便一个人唱起来。后来,采用了更合适的一句‘噢朋友,不是个调!让我们一起来唱快乐的调子。” 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乐谱于1824年2月完成。对贝多芬来说,一个酝酿了三十年的梦想终于实现。它的首演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的坎特内特剧院举行,演出非常成功。迈克.乌姆洛夫担任指挥,享瑞特.桑塔格担任女高音独唱,卡洛林.翁格担任女低音独唱,安东.海辛格担任男高音独唱,约瑟夫.塞帕特担任男低音独唱。 这部作品后来经历了远离贝多芬本意的演绎。因为作曲家一方面强调人声部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文本的价值,使后人在演绎上就有偏差。对第一个标题“所有的人都是弟兄姐妹”的过分强调影响到第二部分,使标题为“你温柔的翅膀要如何飞翔”的曲子几乎被人们忽略。 理查德.瓦格纳认为应该在器乐渐隐的时候进入人声,并建议在人声部分介入经典的旋律反复,这个建议后来得以采纳。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用“扼住命运咽喉”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在历史的和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一场“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悲壮戏剧。他在自己的音乐中凝聚了个人与广大人民的理想、意志与力量,鼓舞着人们在斗争的风暴中抵达胜利的光明的彼岸。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被誉为“平民的骄傲”的贝多芬,笃信共和理想。他“目光犀利而明确”地“谈论政局”,期待封建专制中的欧洲在共和的黎明中苏醒、新生。但拿破仑的加冕称帝,使他的理想破灭了。在时代的阴影中,他失望、愤懑…在这前后,贝多芬又遭遇到个人的不幸。婚姻的失败和双耳失聪,使三十二岁的作曲家陷于绝望之中。但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贝多芬从心底发出呼叫:“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贝多芬强毅的天性,使他的心中再次回响起一年前(1801年)英雄的呼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在命运悲剧的网罗中,贝多芬抗争,战斗。于是,《第五交响曲》便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与命运交战的宏伟画图。“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场斗争与这个胜利,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雄踞于交响舞台上的,是贝多芬同广大人民一起向黑暗势力进行英勇搏战的英雄群像。 《第五交响曲》从1803年开始构思,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这部作品有一个漫长的酝酿与写作过程。贝多芬的学生兴德勒说过,他在作曲时,“脸上的线条都变了样,满头大汗,好象才跟一位对位学家的军队进行一场恶斗”。 在《第五交响曲》中,传统的四个乐章不但各有鲜明的对比与自身发展逻辑,而且,相互之间还有内在联系,依照作曲家“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主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部交响曲原来并无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对这部交响曲主题所作的说明,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因此,《第五交响曲》,又叫作《第五(命运)交响曲》。 1841年3月11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听了这部交响曲后,在写给妹妹的信中,精确地概括了交响曲每个乐章所表达的内容:“在第一乐章里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慢板中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最后,在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同时,他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他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冷峻威严的命运主题,揭开交响曲的首章。它从弦乐与单簧管的双八度齐奏中,挟着这人的寒风粹然骤响,就象掷地有声的一串禁锢自由、扼杀幸福的锁链,即击着人们的心扉。作为黑暗势力的概括,暴虐专制的象征,这个“命运”的音型,贯穿整部交响曲。

  • 求一篇鉴赏贝多芬某部音乐作品的文章
    答: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这位波恩教授席勒在1792年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沉浸在一首曲子当中,它是此地颇得口碑的音乐才子所作……他想给我的《欢乐颂》谱曲。我很希望这是一个完美的杰作。我所认识的他...
  • 关于贝多芬的文章
    答: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音乐,为什么会有《皇帝》这么一个别名,不喜欢皇帝的贝多芬,难道会喜欢用《皇帝》来为这样一部激情铿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尔卑斯山》作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名字,该是多么帖切。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似乎很少出现这样强烈的、激动人心的声音。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会让流水飞泻直下,也不会让那些冷...
  • 大学音乐鉴赏心得体会800字
    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其震撼人心的开场四音符,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具知名度和接受度的作品之一。这四个音符,如同命运的敲门声,直接而有力地传达了整部作品的主题。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将他的音乐才华与个人精神完美结合,展现了他对命运的挑战和对生活的不屈不挠。《命运》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从...
  • 急求一篇音乐鉴赏的论文2000-3000字.
    答:,《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
  • 请各位帮忙点评一下关于贝多芬的文章,明天就要用,急!!!
    答:从这里看出他已开始注意音乐的标题性,预示了浪漫派音乐时期标题音乐的兴起。《悲怆奏鸣曲》的出现,标志着古典钢琴奏鸣曲已经进入完全成熟的高峰期。高峰期的作品不止这一部,下面谈另一首同样伟大的作品,这就是《月光奏鸣曲》。按贝多芬奏鸣曲的顺序,这是第14 号,#c 小调,题赠给他的一位女学生,写作于1801 年,...
  • 求1篇关于贝多芬第5交响曲听后感受的文章
    答: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以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和九部交响乐最为著名,而九部交响乐中却以第五部《命运交响曲》震撼全世界。《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音乐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比任何一部都更加鲜明的体现着他的思想:“通过斗争和努力来获得胜利和成功”。这部不朽的作品,深刻而鲜明地...
  • 求一篇贝多芬<月光曲>的赏析
    答:正文: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在一个乐章里出现,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
  • 命运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的音乐哲学)
    答:贝多芬的音乐哲学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他的代表作之一——命运交响曲,则是他音乐哲学的最佳体现。这首交响曲的创作历时四年,贝多芬在其中表达了他对于命运的探索和对于人生的思考。本文将从音乐形式、音乐主题、音乐哲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带您一起赏析这首经典之作。音乐形式 命运交响曲是由贝多芬于...
  • 急求 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性的文章!急!
    答: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作者赵鑫珊...
  • 求小学的一篇课文···贝多芬···月光···这篇文章··
    答:原文:月光曲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