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冯桂芬。
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冯桂芬。在1861年,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处理为“本”“辅”的主从关系。

  • 古代哪位人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答: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一是它为何存在,二是它对我们现在的含义。这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不能象以前一样继续执政。因为战争和军队的失利,他们很有可能不会成为中国的霸主,甚至会被其他国家的力量所推翻。在这样的形势下,清朝的统治者必须作出回应,以“中学为身,西方为用”作为其最初的回应。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来的什么意思
    答:这跟最早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是为西学占一点地盘,而不是让中学独占的目的完全不同。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义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介绍
    答:6、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几乎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跟最早冯桂芬...
  •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有哪些
    答: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有清朝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清朝的张之洞、梁启超等人。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曾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但同时也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答: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提出的。其中所谓的“中学”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学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商务模式,教育,还有法律。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中体”才是其中的本,而引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目的就是来挽救清...
  •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教育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枟劝学篇枠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 评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答:张之洞主张,小学堂先学西艺,后学西政;大学堂先学西政,后学西艺。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张之洞认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是本体,起主导和导向作用;西学是中学的辅助,起补充作用。另外,在《劝学篇》中,张之洞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例如关于学制系统的设想...
  • 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谁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它以中国的伦理为基础,以各国的繁荣为补充。”后来被总结为“西用中国风”。冯桂芬提议的。“国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是“国学为用西”。晚清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理史研究为原创,运用西方科技技术。最早由冯桂芬提出,《劝学篇》年由张之洞系统阐述。“中学”指三班八阶,即明德、...
  • 中体西用是什么
    答: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中体西用出现在19世纪中叶,该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是最为根本的,而西方科学技术和实用知识则是有益的补充。这一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国家危亡...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哪个学制
    答: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跟最早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是为西学占一点地盘,而不是让中学独占的目的完全不同。历史背景:1861年(咸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