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钼矿详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3
蕉岭有什么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算吗?

算是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面积1800平方米,是一幢座西朝东二堂四行围屋。

因为淡定,所以淡定,必须淡定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935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钼、铷,工作程度为详查。

(2)成果简述

共圈定钼矿体8个,主要为钼、铷矿。

初步估算钼金属量可达1.13万吨,其中(333)钼金属量0.49万吨,低品位钼金属量(333)0.64万吨,初具中型规模。估算氧化铷量74.12万吨,其中变质砂岩类矿石工业矿体氧化铷量10.58万吨,低品位矿体氧化铷量11.53万吨;花岗岩类矿石工业矿体氧化铷量48.89万吨,低品位矿体氧化铷量3.11万吨。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935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共完成1∶10000土壤测量1平方千米,1∶2000地形测量2平方千米,1∶500地质剖面测量5千米,1∶2000地质测量2平方千米,1∶10000磁法测量2平方千米,岩心钻探进尺4682米(15个孔),槽探1131立方米。



  • 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钼矿详查
    答:勘查区位于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935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钼、铷,工作程度为详查。(2)成果简述 共圈定钼矿体8个,主要为钼、铷矿。初步估算钼金属量可达1.13万吨,其中(333)钼金属量0.49万吨,低品位钼金属量(333)0.64万吨,初具中...
  • 文福镇的介绍
    答:文福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位于城以北12公里处,毗邻广福镇,贯穿205国道,是近代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乡。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乌土村、红星村、鹤湖村、白湖村、长隆村、坑头村、暗石村、逢甲村8个村委会(142个村民小组)和一个居委会。至1999年底,全镇总人口...
  • 岃的古籍释义
    答:岃的古籍释义:羊岃村位于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白湖村东面,村庄北依蕉岭第一高峰金山笔,后枕羊子岃,以山为名,有500多年的历史,村民近300人,是一座民风淳朴、客韵风情浓郁的小村庄。《说文解字》未收录汉字“岃”,以上内容为“岃”的异体字“”字头。【岃】字注音ㄖㄣˋ 繁体字为岃。【岃】...
  • 逢甲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答:丘逢甲故居丘逢甲故居,别名心泰平草庐,又名培远堂,位于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丘逢甲故居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丘逢甲从台湾回到蕉岭时建造,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客家围屋,占逢甲村附近有丘逢甲故居、丘逢甲故居、路亭古塔、丘逢甲墓、黄氏祖始墓(含二世祖墓)...
  • 丘琳的介绍
    答:丘琳 (1896—1972) 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人,丘逢甲次子,1915年考取留日官费生,后转入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攻读。
  • 塔牌600万吨水泥厂地址
    答:地址在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文福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地处蕉岭县北部,北靠广福镇,南接蕉城镇,东与蓝坊镇、南礤镇为邻,西与长潭镇接壤,总面积122.7平方千米。
  •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答: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下辖村委会包括文福镇居委会、白湖村委会、鹤湖村委会、乌土村委会、红星村委会、长隆村委会、坑头村委会、暗石村委会、逢甲村委会。
  • 培远堂地址在哪里?
    答:培远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具体位置在丘逢甲故居旁。这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建筑。培远堂,又称心泰平草庐,是一处清朝古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这座建筑占地面积广大,建筑面积也相当可观,拥有众多房屋。其设计独特,体现了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同时,每个堂、室均有清代名人、...
  • 丘成桐的人物生平
    答:丘镇英之子,祖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 丘成桐的母亲梁若琳,是梅城最后一位秀才梁伯聪之女,出身书香门第,未出闺门就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后来时常规劝与告诫子女不可对做人准则有任何逾越,希望他们将来名留史册。这样的激励,伴随了丘成桐的成长,丘成桐后来的刻苦自励与其父母良好而深刻的...
  • 丘逢甲故居详细介绍
    答:丘逢甲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这幢历史悠久的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占地约1800平方米,独特的客家围屋格局,坐西朝东,共有55间房间,分为2堂4行,中轴对称布局。正门名为“培远堂”,由清末翰林温仲和亲笔题写,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