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古代用的鼎,是用来烹煮食物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
鼎,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
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

扩展资料: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亲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许多诸侯国。
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个天下,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相继称霸。
楚国的穆王死后,儿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楚庄王整顿内政,厉行改革,国家渐渐富强起来。
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灭了庸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的戎族,路经东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举行了一场旨在炫耀武力的阅兵式。
威胁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声吓坏了有名无实的周天子,他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到城郊去慰劳楚军。
作为东道主的王孙满与远道而来的霸主楚庄王,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楚庄王咄咄逼人地说: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为传世之宝。
听说陈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状大小与轻重如何,你讲给我听一听。王孙满听出了这话里的弦外之音,十分严肃地回答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
从前,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都送来了州产的青铜,铸了九鼎。夏桀无道,鼎为商所有,商纣暴虐,鼎又传到了周。
如果有道德,鼎虽小也重,若没有道德,鼎虽大也是很轻的。从成王把鼎定在郏邓算起,已经传了三十代,七百年,现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了,但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
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 王孙满不卑不亢地答复,替庄王清醒了头脑,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
他也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辞而去,后人常用问鼎,表示觊觎政权,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就是由此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鼎

1、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2、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3、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4、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扩展资料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鼎

在中国古代鼎的主要作用就是烹煮食物和盛贮肉类的一种器具,一般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种,虽然一开始鼎只是一种烹饪之器,但是在大禹铸九鼎的传说之后,鼎就成为了一种传国重器,然后又发展成一种祭祀的器具,尤其是到了后来,更是被认为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春秋左传》有记载:夏朝初年,划天下为九州,设州牧。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派人先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全国九州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

扩展资料

发展时期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2、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3、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鼎



一、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二、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 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青铜器的代表物种之一就是鼎,现在出土的鼎中,有一些鼎的名气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国的四大名鼎,分别是司母茂鼎、四羊方尊鼎、毛公鼎和大克鼎,其实司母茂鼎是历史最悠久的青铜器之一。

殷周时,中国人开始用青铜铸鼎,用于祭祀时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献记载有夏铸九鼎,那时候鼎是王朝政权象征,周礼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圆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

周鼎身厚重,简纹饰,到了春秋战国,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轻,想来铸造技术大有提高。 

鼎这个炊具已经失传了,走遍大江南北,作为礼器的鼎也不复见,礼器之鼎只在寺庙可以见到,作香炉用。从炊具到香炉,可谓从俗世到宗教,这段历程走得比较远,历史的烟尘也已经消散千年。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

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发展时期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鼎



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

鼎(拼音:dǐ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比喻喧闹、混乱。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扩展资料

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3、毛公鼎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4、大克鼎

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鼎



1、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2、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3、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4、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扩展资料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后母戊鼎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鼎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普通人很难享用到。因为铸造的成本高,也是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身份阶级高低以拥有几口鼎为标准,“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这是周朝定的礼仪制度。鼎逐渐成为了传国重器。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扩展资料: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鼎



  • 古代青铜器的鼎是什么用途
    答:1、烹饪食物 古代的鼎主要用于烹饪食物,是烹饪的重要工具,可用于熬煮、油炸等烹饪方式。同时也常用于宗庙祭祀,作为重要的礼器之一。2、盛放祭品 古代鼎主要用来盛放祭祀的祭品,代表对神明的敬仰和崇拜。通常在鼎内放置食物、酒等祭品,有时也用于点香祈福。3、装饰 古代的鼎常被用作装饰,除了实际功...
  • 古代青铜器鼎的用途有哪些
    答:古代青铜器鼎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容器,具有多种用途。鼎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有宴席用、祭祀用、藏器用、仪式用等。1、宴席用 鼎常用于举行盛大的宴会和宴席,作为烹饪、烹调和食物分配的容器。鼎通常由三足支撑,可以放在火炉上加热,用来煮熟肉类、蔬菜等食物。2、祭祀用 鼎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在古代...
  • 鼎与簋是干什么用的
    答: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形制上一般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主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盛饭的碗。在商周时期,鼎和簋常被用作贵族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尤其是在祭祀天地和宴飨等礼仪活动中,它们是重要的青铜礼器组合。鼎和簋的出现和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的...
  • 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答:在中国古代鼎的主要作用就是烹煮食物和盛贮肉类的一种器具,一般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种,虽然一开始鼎只是一种烹饪之器,但是在大禹铸九鼎的传说之后,鼎就成为了一种传国重器,然后又发展成一种祭祀的器具,尤其是到了后来,更是被认为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
  • 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答: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拼音:dǐ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是煮食物...
  • 古代的鼎是用来干什么的
    答:1、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2、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3、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
  • 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答:古代用的鼎,是用来烹煮食物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
  • 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答:1. 在古代,鼎最初是作为简单的炊具出现的,陶制的鼎被用于煮食。2.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青铜鼎开始出现,并主要在富裕家庭中使用。3. 尽管形式和材料发生了变化,鼎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煮食物。4. 随着时间的推移,鼎逐渐演变为用于祭祀的重要器物,并开始成为王权的象征。5. 社会规范的发展...
  • 古代的鼎是干什么用的
    答:1. 鼎在古代被用来烹饪肉食和盛放存储肉类,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家权利的象征。《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使用“九鼎八簋”,卿大夫使用“七鼎六簋”,诸侯使用“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而“一言九鼎”的出处就是从鼎的本质出发而诞生的成语。2. 鼎是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物之一,被认为是...
  • 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答:1. 鼎在古代是用来煮食的主要器具之一,它的用途不仅限于烹调食物,还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在宗庙祭祀仪式中扮演着角色。2. 由于鼎体积庞大且重量沉重,“鼎”这个词也常常用来形容事物的盛大,如“鼎鼎大名”和“鼎盛”时期。3. 在古代,鼎还常被用来比喻王权和帝业,如“定鼎中原”和“问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