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洪山镇的历史沿革

洪山镇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建制于公元1793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奉命重建的江汉区党委、军区司令部、江汉日报社、江汉行署、洪山地委均驻洪山。1947年至1955年是中共洪山县委和洪山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陶铸、李先念、刘西尧、陈少敏、张才千等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1949年属洪山县,1955年属随县,1958年改公社,后改区,1984年建镇。1997年,面积301平方千米,人口5万,辖桂花园、大浪山、八里棚、凉伞磨、白果畈、太和店、高尖山、周家山、温泉、望湖山、高潮、黄集、鲍集、桥湾冲、魁峰山、王家台、店子河、大焰套、十家冲、宋家冲、鸡鸣寺、周家咀、寺山、朱集、楼子河、刘家棚、三神庙、黄龙寺、裴家岩、琵琶咀、园艺场、茅茨畈、许家冲、熊家畈、张家湾、营盘山、凉亭河、严家湾38个村委会和龙泉街、淮河街、朱集3个居委会。2004年,人口51301人,面积302.8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茅茨畈、寺山、洪山路、怀河路、鲍集、王家台、店子河、黄家畈、朱集、凉亭河、桂花园、白果畈、火焰套、鸡鸣寺、三神庙、周家咀、黄龙寺、望河山、温泉、高尖山、许家冲、裴家岩。2005年,撤销双河镇,将原双河镇的行政区域划归洪山镇管辖,镇政府驻洪山,辖5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洪山路、茅茨畈、寺山、怀河路、双河街、裴家岩、鲍集、王家台、店子河、黄家畈、朱集、凉亭河、桂花园、白果畈、火焰套、鸡鸣寺、三神庙、周家咀、黄龙寺、望河山、温泉、高尖山、许家冲、界山冲、云林、双凤。2009年由曾都区划归新设立的随县管辖。原双河镇位于随州市西部,距城区74千米。随(州)宜(城)公路穿境而过。1949年为洪山县第二区,1955年并入随县,1987年置双河乡。1997年,面积175.9平方千米,人口2.6万,辖杜家店、谢家冲、横山岭、界山冲、周家湾、青龙庙、武对宫、凤凰咀、郭集、桥河、观音堂、云林寺、双龙桥、朱家湾、云峰寨、雨亭岭16个村委会和双河街居委会。2004年,人口26130人,面积175.9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双河街、郭集、桥河、观音堂、周家塆、青龙庙、武圣宫、雨亭岭、界山冲、云林、双凤。镇政府驻双河。纪念地周家大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江汉区委、行署、军区旧址。2005年撤销并入洪山镇。

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石家河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写入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 天门, 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秦朝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属南郡。西汉时,竟陵县隶属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东汉,复名竟陵县。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299年(西晋元康九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454年(刘宋孝建元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550年(南梁大宝元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霄城。561年(北周保定元年),霄城县改回竟陵县。583年(隋开皇三年),废除郡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603年(仁寿三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沔阳)。大业初,复将州改郡,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622年(唐武德五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633年(贞观七年)州治又迁沔阳,属山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复州改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所辖。758年(乾元元年),又为复州。763年(宝应二年),州治再迁竟陵。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936年(后晋天福元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962年(北宋建隆三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由湖北路复州所辖。1073年(熙宁六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州治设今湖北安陆市)。1086年(元祐元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景陵县。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于景陵设置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1133年(绍兴三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1236年(端平三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迁至沔阳。由于蒙古军南下,州、县治所亦随迁至沔阳,后转徙频繁。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1370年(洪武三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所辖。1531年(嘉靖十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天启年间,景陵县属承天府直辖。清代,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府治设今钟祥市)。1726年(雍正四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所辖。1928年,废道,天门县为省直辖。1933年,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所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1937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随县(今随州市),直至1948年9月24日天门县城解放为止。1949年6月,天门县国民党政府迁至第三区合丰店;民国32年春,迁至京山县六房嘴与随县之环潭;民国34年9月迁回竟陵镇。1938年1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先后在本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1948年属江汉地区行政公署鄂中专区。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同月25日撤销天京潜县、天汉县,恢复天门县建制。同年7月,改属湖北省荆州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县属荆州专区所辖,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原天门县所辖行政区域仍为天门市行政区域,仍属湖北省荆州地区管辖。1994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鄂政发〔1994〕143号文件,决定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天门市纳入武汉城市圈。

随县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时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时属楚。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实行分郡县制。在古随国的土地上,始建随县,属南阳郡管辖。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首置随州,但随县建制仍长期保留,隋、唐、宋、元、明仍有随县建制,清设随州,无所领。
民国元年(1911年),恢复随县建制。属孝感专区。
1952年属襄阳专区。
1970年属襄阳地区。
1979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县级随州市。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行政区域为曾都区行政区域。
2009年,随县获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即在现随州市曾都区(市政府所在地)区划范围内,划出19个乡镇成立随县,县城驻厉山镇。



  • 随州的历史沿革
    答: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阳市。1994年属省直管市。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
  • 随州的历史沿革
    答: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79年随县城关镇从随县划出,成立县级随州市,均属襄樊市。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县级随州市,属襄樊市(今襄阳市)。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襄...
  • 随州以前的地理位置是什么l历史国家?
    答:随县金融业一直不发达,民国初年县内虽有王洪璋创办的“随裕银行”,但因资金不足,开业仅次3个月即倒闭。玉石街支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金融业开始在随县萌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县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作出了宝贵的贡献。1938年初月建立中共随县委员会,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及进步组织,输送青年参加抗战。同年11月...
  • 湖北随州是哪个市政府管理的
    答:历史沿革: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79年随县城关镇从随县划出,成立县级随州市,均属襄樊市。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县级随州市,属襄樊市(今襄阳市)。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襄樊市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
  • 随州是什么时候建立地级市的?
    答:随州于2000年建立地级市。1979年,随县城关镇从随县划出,成立县级随州市,属襄樊市(今襄阳市)。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襄樊市管辖的随县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1994年,除公检法和武警、部队仍属襄樊市管辖外,随州属省直管县级市。2000年,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
  • 湖北随县属于哪个市管辖
    答:就随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分属春秋时分属随、厉、唐三国。到了战国时期,随、厉、唐三国都被楚国所消灭。在此基础上,今湖北省随县一带成为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秦朝在该地区设立随县,属南阳郡这一建制。二 由此,对于随县来说,始于公元前221年...
  • 湖北随州有哪些镇
    答:截至2019年6月,湖北随州下辖37个镇,具体如下:1、湖北随州市曾都区下辖5个镇:淅河镇、万店镇、何店镇、洛阳镇、府河镇 2、湖北随州市随县下辖19个镇:厉山镇、洪山镇、柳林镇、三里岗镇 均川镇、澴潭镇、安居镇、万福镇、新街镇、高城镇、殷店镇、长岗镇、草店镇、小林镇、淮河镇、万和镇...
  • 随州市属于湖北的什么位置
    答:位于湖北省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19′至32°26′,东经112°43′至113°46′。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随州市:湖北省下辖地级市,截至2019年11月,随州市下辖广水市、曾都区、随县,...
  • 曾都区的历史沿革
    答: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绅朱海谦在安居店香云寺(今安居镇粮管所处)创办随州初等小学堂;英牧师李春华(华名)夫妇在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下旬,随州革命党人吴少伯、李亚楠赴湖北军政府报告随地革命形势,被委为民团长,护送民国随县知事李光炎赴随,策划反正未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
  • 随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答: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提起湖北的历史名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惟楚有才”这个典故。湖北位于祖国中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素有重教兴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在钟灵毓秀的荆山楚水之间,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