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包括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原因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二、主要内容
1、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5、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
6、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7、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三、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扩展资料
魏孝文帝的轶事典故
开导元澄
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孝文帝在首都平城的明堂举行了斋戒,召集群臣,将要占卜决定是否要出师征伐南朝。太常卿王谌主持卜卦,他仔细观察龟版上的纹线,确定属于革卦。孝文帝一听,立即引述革卦的彖辞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真是再吉利也没有了。”
群臣知道孝文帝已打定主意,谁也不敢说话,唯有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先皇遗业,统治中原,这次出兵征伐尚未归服的小邦,可是得到的却是商汤、周武王革命的卦象,恐怕不能算大吉吧。”孝文帝厉声责问任城王澄,这场隆重的仪式就草草结束了 。
孝文帝的真意当然不是南伐,他知道任城王已看破自己的心思,回宫后立即召见,并说:“在明堂上怕人多嘴杂,坏了我的大事,所以假装发怒,吓住文武百官,你大概明白。现在我们再认真讨论一下革卦。”
接着屏退左右,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这次的行动实在很难,但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实施文治的地方,要在这里移风易俗,是毫无办法的,我想乘机迁都中原,你以为如何?”拓跋澄这才恍然大悟。十天后,孝文帝在他嫡祖母冯太后的永固陵前举行了告别仪式,就从平城出发,率领三十万大军浩荡南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扩展资料
改革的历史背景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改革内容包括:

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5、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经济方面:

1、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2、创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方面:

1、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2、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独孤→刘姓
丘穆棱→穆姓
步六孤→陆姓
贺赖→贺姓
贺楼→楼姓

3、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北魏孝文帝一般指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一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二 颁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三 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四 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和和鲜卑族的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在这次改革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第一,推行
,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
和租调制。
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
的巩固。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
,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
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有奖励写回答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有奖励写回答共9个回答

一、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二、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意义:
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包括
    答:北魏孝文帝一般指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
  • 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起义,自号齐王,聚众千余人。第二年,有光州人孙晏等也聚众千余人起义。公元477年,更有秦州略阳民王元寿起义,聚众达五千余家,自称冲天王。起义一起接着一起地冲击着北魏的封建统治。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改革后鲜卑族的封建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行...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答: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二、内容:①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答: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2、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
  •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 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一事件最能证明统治者倡导汉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能证明统治者倡导汉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鲜卑族的特权,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推广儒学等。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汉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加速了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内容 、影响
    答: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直接的现实原因)。三、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推崇(主观原因)。四、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①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
  • 谁有北魏孝文帝的个人资料啊?
    答: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