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顺应自然故事启发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1
庄子的顺应自然到底什么意思

顺应自然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顺应天性 从于心神 没有挂碍才能逍遥游 庄子言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 谓之倒置之民

我们前面讲过,先天本我没有任何观念,当我们的生命处于先天本我的控制之下时,我们遇到外部环境的刺激是自动应对,不经过大脑的思维。这种生存状态就是合于道的状态。多次体会到这种状态的人就会知道,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做事必然是顺应自然的,而且是很顺利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大道自然”。所谓顺应自然也就是无为。所谓无为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首先就是不强为,其次不违心,再次是无不为。 什么是不强为呢?就是顺应环境(包括社会、家人)的要求做事,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观念、规则、习惯来做事。比如,你想帮助谁就顺应谁的要求、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做,而不是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这样做事才能顺利达到目的,真正使对方受益,合乎对方的需要。但我们的心智系统喜欢强为,它会按自己的认识、愿望来对待别人,按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虽然对方一再拒绝但他却不顾对方的感受一定要做,因为,他认为我这是好心,对方只是客气或不知道这件事对他的意义,以后他会认识到的,会感激我的。这些都属于强为。强为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标志,就是你内心不静,大脑中总是在不断的给自己找理由,其实,此时就是已经被大脑内那些观念(你找出的理由)控制住了。所以,此时,你应该好好静观一下自己,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把所有找出来的理由都清理掉。此时,如果你还想做就做,你会发现对方突然变的了,能够接受这件事了,不反对了。但常常会这样,你发现自己不想做了,没有那个冲动了。当你静观过后能够冷静地看那个事物时,你就会发现事情的另外一面,你就会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很片面,那个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所以,强为与不强为的界限不在于干什么事,对谁干,也不在于我们做事付出多少精力,花费多少成本,而在于我们做事时的心态。如果你是坚持自己的思想观念做,在情绪冲动的心理状态下做,就是强为。如果你能放弃自己的思想观念,在宁静的心理状态下做,无论做什么事,在旁人看来多么了不起的事、复杂的事、奇怪的事,都不属于强为。有些时候,你做的事非常无关紧要,但你被自己观念控制着冲动的做着,也属于强为。而有些时候,你做的事非常大、非常重要,但你在宁静的心态下做,没有任何感觉,只是专注的做着,可能别人认为你太强为了,但实际上你不是。一句话:一切只在自己的心态,只有自己知道。当然,在你情绪很激动的时候,别人也知道。 我们所说的这些奥妙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很难理解的,因为,人类世世代代都习惯于在心智系统的控制下做事,都是在愿望、观念、规则、习惯下做事,我们还美其名曰: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真理也好,道也好,都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的,而不是要在大脑坚持的。有人常说:我要证实法,他就整天向人讲法,但自己却不能真正去体现法,这种人都是假的修炼者。所谓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法,就是你通过自己的行为真正让人看到法的真实存在、真实体现,就像我在这里讲静观,如果我只是在讲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书稿还没写完的时候,我把第一部分的书稿给朋友们看,这些朋友看了之后都相信我的话,为什么会相信呢?因为他们在我身上看到了,我不仅每天在做,而且这样做的实际效果也都自然体现出来了。所以,这些朋友可能自己还没有做,但他们知道我讲的肯定是真实的。这就是以身行道,以身证法。所以,法是用来证的、行的,而不仅是用来讲的。许多修炼人知道很多道理,整体忙于学法求道,但却没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证实任何法,所以,他所学习的所有法、道都成为堆积在他大脑里的垃圾,对他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使他不能正常安稳的生活。所以,许多修炼人活得比普通人还累,整天修炼没有受益,反而受害。表现就是没有获得心的宁静,反而变得更乱。 所谓不违心是指不违背自己心的感觉,而不是不违背自己的心愿、愿望。我们常说的心愿、愿望都是属于心智系统的,先天本我是没有愿望的。但先天本我在遇到外部各种情境时会自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心里的感觉和信息指示。心里感觉就是心脏部位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包含着信息。这个感觉需要仔细体察才会觉知到。我在需要作出一些较为重要的事情时,通常会感觉一下心里的感受,仔细倾听一下自己的心声。倾听心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心脏部位会发出一种信息,仔细体察就能觉知到。二是心脏部位的感觉。当我决定了做某事时,如果我的心脏部位没有任何反应,很舒服,我就会做,不会有任何犹豫,如果我的心脏部位不舒服、紧张、刺刺的等,我就会先查看一下大脑是不是观念的作用,如果没有观念作用就知道这件事不应该做,我就会不做了。如果发现是某个观念升起来让我不舒服、紧张等,我就先静观清理,等清理过后,我再体察一下心脏,如果感觉还不好,我就不做了,如果感觉很好,我就继续做。有时我的心声会作为第一念传递到大脑,告诉我如何做,我就会去做。我们许多人都有这种经历,突然遇到一件事,事前没有任何准备,你的大脑会有一个第一念,这个第一念是自己出现的或自动出现的,你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个第一念通常都是来自先天本我的,即使有些时候不是来自先天本我的,也是来自高于人类的智慧的。但我们许多人在发现自己的第一念后,心智系统的判断功能也启动了,它立即调动自己的信息库和价值观来对那个第一念进行判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否定这一念。为什么会否定这一念呢?因为这一念具有先天本我的特性,是全善的,是为他的。其实,也是为己的,对自己也是最有利的,但心智系统通常只能看到对他人有利的一面、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而看不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因为心智系统非常执著于自己狭隘的经验和这个世界所谓的利益,并以得到利益为基本心理取向。所以,心智系统很少能够接受先天本我的决定。我们所说的违心就是指心智系统违背先天本我的指示,不违心也就是不违反先天本我的决定、信息。这个说法对许多人来说会感到很迷茫,无所适从。这是因为这些说法违背了心智系统的基本原则,等你静观一段时间之后,你就逐渐具备这种倾听先天本我声音(心声)的能力,并且能够不受心智系统的干扰来做事了。 当然,我们要做到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听到了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受到心智系统的干扰,它会找出种种理由让你放弃,让你按照它的观念做事。所以,当我们发现这种情况时,就要立即静观,清除那些观念。包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观念也会经常来干扰,告诉我们如何如何做,思虑重重,如果再有情绪感受,就很难做事,就会使事情变得复杂。当我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时,我就会立即去静观,等静观之后,很快就能找到出路,会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这样就能保证我们能以最佳方式来做事、处理问题,即使出现问题、困境,也能很快解脱出来。 所谓无不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预先给自己任何限定,二是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做的,无可无不可。作为一个成人,我们大脑中都已经储存了无数愿望,有许多我们已经意识到的,还有无数我们意识不到的,这些愿望有些是今生形成的,还有无数是前世带来的。所有这些愿望都是以能量体的方式存在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都是有意识的能量体,即活的灵体。这些愿望我们都需要通过静观体验到它们的存在,感受到它们的力量,然后超越过去,结束它的工作。每一个愿望都是人生的一件作业,只有全部超越过,我们才能从这个世界毕业,回归到我们生命本源之处。如果有一项作业未完,我们就会再回来。所以,面对这些愿望我们不是去压制,而是去经历和超越。有人称之为穿越,也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经历和穿越呢?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让它有机会表现出来,然后使我们能意识到它的存在,第二步是静观,静静地体察到这种愿望的活动,等我们能静静地体察它的活动时,我们也就经历了它、穿越了它,它也就不再存在了,也就不再控制我们了。第二步静观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现在就讲第一步。 前面我们讲过,我们对大家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行动指南,只要求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两个缘由,(1)我们心里有那么一个愿望,我们知道做那件事能够满足我们的这个愿望,那么此时我们就干,给它表现、实现的机会。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个愿望很轻微,我们刚开始想干的时候它并不强烈,所以,在我们刚干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情绪表现,它对我们生命的控制也不强。但就在我们做的过程中,它会变得越来越强,直到有一天给我们造成困扰、麻烦、痛苦,到此时我们就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也意识到它对我们的伤害,从而使我们愿意清理它。也就在这个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体验到它的存在和运作,体验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忧愁;当我们能够静静地去体察它所引发的感受的时候,体察与它相关的观念的时候,我们也就完整的经历了它,穿越了它。对没有学会静观的人来说,我们通常面临一种情绪感受、身体感受,如果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我们就想逃离它,从而抗拒它,压制它,结果就使我们失去了仔细体察它的存在和活动的机会。当我们逃离它的时候,是我们逃离了,但它还在,什么时候我们经历了它、静静地体验到它的时候,我们也就认识到它、承认了它、接纳了它,我们才能穿越它。所以,我们不要试图逃离任何情绪,不要试图压制任何愿望。同样,当我们获得一些高兴、刺激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感受,如果我们认为它是好的,我们就想抓住它,我们就会被抓住这个念头控制,从而也失去静静地体察它的机会。这样就造成这种情况:我们在反复经历这种感受、情绪,但却从来没有认真体验过那种感受、情绪。如果你不信,你知道高兴是一种什么感受吗?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高兴是高兴,但从没静静地体验过高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高兴就是好,而不知道高兴其实对身体和心灵也都是有害的。中医早就认识到高兴会伤害心脏,极度的高兴甚至会要命。同时,高兴的情绪也会让人丧失理智,所谓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就是高兴的时候干下了坏事。二是这个愿望很强烈,我们一想做时就激动或恐惧,此时就很简单,就去立即体察它,了解它的存在和感受,等我们静静地体验它的时候,它也就过去了。当我们处理完这个情绪之后,意识到其中的愿望、观念之后,事情也就结束了,常常那件事你也不想干了。不想干就不要干了。(2)是先天本我让我们干这件事。先天本我让我们干这件事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这是我们应对环境的必要措施。这样的话,事情做过就过了,过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甚至以后想不起来。二是先天本我要为我们创造一种生活环境,给我们的愿望提供一个表演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开始做事挺好,但做做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起来了,情绪起来了,那么你就好好静观就是了。通常这样的事会与我们的许多愿望、观念相关,会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作业。 我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话:我们所有的人身边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招引来的,即是我们的愿望和观念的显化,或者是我们的愿望和观念造成的。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集体的方面的讲,我们的地球、社会、组织,乃至我们所知的宇宙,都是有那个地方所存在的生命的心集体造就的,并将随着那个集体的心的改变而改变。这个心过去人们称着集体无意识,这个说法是不完整的,肯定包括集体无意识,但也包括每个生命明确意识到的愿望和观念。所以,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必须改变那个环境中的所有人的观念和愿望。二是从个体的方面讲,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集体中,引起你注意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件事都是你的心造成的,没有例外。我们身边存在无数事物,也发生无数事件,这些事情是有我们集体意识(包括无意识)造就的,但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事物却是不一样的,注意到的事件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对我们造成影响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对这些事情的认识和判断也一样的,感受更不一样,每个人都不同,没有两个人会是一样的。所以,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人共同经历一个事件,但大家在陈述自己的观察、经验、感受时,互不相同。对同一个细节,有人看得非常清晰,心动得很厉害,有人压根没有注意到,当然,也没任何心动的感觉。所以,这个世界虽然是客观的世界,但我们每个人所知道的都是主观的,是我们自己心灵的显现或外化。 这就是“万物唯心”“万相唯心”“万法唯心”的一个方面的含义。如果一件事情引发了你的注意,通常都与你的愿望和观念相关,当你已经就这件事情开始发表看法,甚至产生情绪反应时,那就说明你的愿望和观念已经被完全触动了,也就是到你静观的时候了。对熟练掌握静观方法的人来说,他就会立即去静观。如果我们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上没有引发我们的任何观念、情绪活动,并不是说我们对它完全无知,而是有感官感应,但没有感官经验。也就是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味、嗅耳不闻、触而不觉,你的身体感应到了,但你的心智系统没有启动,所以,过去就过去了,你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说这些事物、事情不会成为控制你的东西,羁绊你的东西。这也是我们静观后的的效果。 因此,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反应、感受并不相同,这是必然的。因此,如果要求我们采取同样的行动是非常不合理的。同时,我们的每个愿望和观念都必须获得表现的机会,从而给我们体验、觉知、清除它的机会。你对任何愿望、观念的压制都将使它继续控制着你,并显化为你的环境,所以,我们才建议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就不干。想干就表明这件事绝对与你有关,有你要体验和清理的东西,即使你现在不知道,但做下去它们就会显露出来。我经常发生这样的事,自己正在忙着,突然感觉不爽,不静,想看电视,我就打开电视,然后漫无边际的调台,等找到一个想看的节目时就看下去,一开始几乎完全处于休息、放松的状态,但很快就会有一些情节触动我,我就立即去静观。看电视对我体验到自己的心和清理自己的观念、愿望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我本人的生活非常简单,在外边所遇到的事情也很少,有无数的愿望、观念自己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机会被触及,所以电视就给了我非常好的机会。过去我对看电视有些烦,因为它太浪费时间(当然这也是一个观念,后面还有很多愿望),后来我意识到电视就是我的镜子,我的所有的心在里面都会被映照出来,从而使我们能体验到自己的那些心。所以,我非常感谢制作电视节目、赞助电视节目的那些人。 我们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了就不干,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当我们开始学习静观后,我们就开始了一个真正自主创造自己命运的过程,也就是开始了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过程。在我们自我成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东西来帮助我们,包括身体方面需要许多物质、技术手段来辅助我们完成身体的演化。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过去的经历不同,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也不同。这些不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清楚的告诉我们,也没有任何一种固定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坚守任何一种方法虽然都会有益于我们,但只能在某些方面有益于我们,或者在某个阶段有益于我们,而不可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因此,我们不能固守任何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物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完全的满足我们的需要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开我们的思维、大脑和心灵,让它们自主地在世界上寻找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中,世世代代人类已经创造的许多东西,尤其是当今时代,有许许多多非常好的东西开始在世上流传,这些东西的价值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的知道,人们只能知道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这些东西都要持开放态度。如果你需要其中的某些东西,宇宙会自动地以各种方式送到你的面前,如果你不抱着某种固定的见解,那么你自动地就会喜欢它,或想了解它,想玩玩它。如果你想玩就玩,想用就用。这些都会给你带来一些美好的体验。但许多人此时就会执著于这些东西,表现为被这些东西控制了你的思维、情绪,如果到此时你就需要静观、清理了,清理过后如果还想玩就接着玩,如果有一天不想玩了,就放下它。 这样,我们就会自动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利用各种手段成就我们自己。这些东西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提前安排准备的,再高明的老师都做不到,只能我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机缘和心灵感受自己去成就自己。这也是无为法的表现,也是万法唯心、万物唯心的表现。同时,这也是我们对这个宇宙、社会和自己心灵的高度信任,没有任何怀疑的信任。但信任不意味着盲从,因为其中包括对自己心声的信任,以自己的心声为师,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师父,所以,我们是自己教导自己,自己成就自己。这难道不是无上妙法吗? 有人可能会由上面的话联想到:你看,人的自由是多么重要啊,我们就应该允许人们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任何对他人自由的限制都是不应该的。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却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的心(即心智系统)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愿望都存在对立面的,而且我们的愿望常常也是通过对立面来体现自己的,所以,给人们行动的自由是好的,但人们很容易滥用这种自由,把自己的每一个心愿放大,被自己的每一个心愿控制,所以,给它们一个相反的压制力量就会使人们更深层地体验到那些愿望,从而对人们意识到那种愿望的存在,然后去清理它,也同样是重要的,所以压制人们的行动自由也是好的,一个人的自由被限制也是好的。对一个深达静观奥秘的人来说,任何社会环境都是好的。何况,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人们的遭遇和感受都不会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乎任何社会环境。这句话会招来许多朋友的反感,对这些朋友来说,我的建议是:你对任何事物、环境的反感都会强化那个环境,以便证明你反感是真实的、正确的,所以,只要你的反感的认识和情绪还在,那个环境就必然还在,即使你强行改变了现状,但那个环境会以另外一种面目重新呈现出来,也就是被你重新创造出来。这就是宇宙的法的自动运作的结果,也是我们意志自由和创造性的表现。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静观,把你的认识、愿望、情绪、情感清理掉,那个环境自然会变,至少对你本人变化了。要想使整个社会集体环境改变,只有改变整个集体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学会静观,清理掉自己的那些愿望、想法,然后环境就自然变化了。所以,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就别勉强自己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别人施加什么你就承受什么,不要抗拒任何东西。不要以自由的名义对抗任何东西!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外部压力,你承认它、认同它,体验、静观自己的心,那么你就穿越了它,摆脱了它。 这句话如果从意志自由的角度看,就应该是: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自由,所以,我们也应该尊重别人干涉我们自由的自由。这种对干涉自由、压制自由的尊重,其意义、价值与对他人自由的尊重是一样的,二者构成一个对立。 我们的上述说法会引起很大的误解,更会引发更多的困惑。

 庄子的《秋水》(节选)虽然只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还是把它当作一篇讲读课来处理,这也许是我对庄子这位大师特喜爱的原因吧。
  说到庄子,就不能不说他那一切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地说,不能不说他的性情率真,胸襟博大,汪洋辟阖,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远离滚滚红尘,又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有所适,自得其乐,行之所安;不能说他一心向往逍遥之游,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风流倜傥,潇洒自在,视名利荣华为生命之枷锁,故弃之如粪土;不能不提他拒意识形态于千里之外,因为他认为,那是自由思想的羁绊。一切顺应自然,虽然不免有些绝对化,也不免太过于消极,但生活在滚滚红尘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本来就如此。
  正如庄子所说的:“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舟。”你能说生活,人生不是如此。确实,谁心灵手巧,谁的一生就注定了是劳累的一生;谁的智慧超群,谁的一生就注定了各种忧愁和烦恼将永远伴随着他(她)走完漫漫人生路。什么人活得最开心,最潇洒,就是那些无能者,就是我们这些文明人所指的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我半开玩笑地对我的学生们说,教室里在座在的青年男女,要想真正地活得潇洒,活得开心,活得无忧无虑已经不可能。我说他们现在的处境是骑虎难下,或者说已经叫上了“贼船”,想金盆洗手,已经不可能。因为他们已经在有意和无意中,卷进了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难以逃脱人性的丧失的竞争漩涡之中。那该怎么办,只有克服重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结局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是唯一的选择。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丰富,见识越广,知道的东西越多,忧愁与烦恼就会越多。别的不说,仅就求知而言,那是学到的越多,越觉得有更多的东西要去学,正如孔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也。”活到老,学到老,这就够烦一辈子,够苦一辈子,够累一辈子。
  在激烈的竞争中,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别人的成功而自己仍一事无成而“望洋兴叹”;在艰难的求知生涯中,你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感,你都不能自满,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这也是庄子《秋水》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高中,有的被迫走入社会。是农村的,不可能再向父辈一样心甘情愿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尽管那种生活无所谓太多的忧愁和烦恼。进城吧,但是你这个农家子弟与城市的生活之间还有好大的距离,几年拼死拼活地奋斗,又有几个能成功,又有几个能衣锦还乡,又有几个能真正溶入城市的生活。是城镇的,拿着一张高中文凭,找份工作,同样是何等地不容易,要想生存,同样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在动脑筋想办法。
  再拿上大学的来说吧,别以为他们一跃成了天之骄子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如果高中生活是虎口,那么大学生活就是狼窝。只能是出了虎口又进狼窝。
  大学毕业,又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四年的风风雨雨,四年浪漫,四年的苦读,换来的是什么呢?一是面对各种各样激烈的竞争,一是考研再深造。不论是哪种结局,都不得好过。再往后,那才是庄子所说的“巧者”和“智者”,那才叫做不“劳”就“忧”。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人的生活。

  • 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答: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顺依而死,这是顺应自然之理,内心不必有哀伤和欢乐,古人称这样做就叫自然的解脱。”在这个故事中,庄子阐述了人之生死在于顺应自然,没必要在生与死上有哀伤和欢乐之感,忘却 情感 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文末,庄子以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
  • 请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寓意.
    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解读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背景是他们共同游历自然之景——濠梁之上。庄子以水波悠悠来观察鱼的乐趣,表达出对大自然万物的融入感和对生命状态的欣赏。这反映了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
  • 《庄子》杂篇 徐无鬼:顺应自然
    答:北宋王雾说:“夫能平心顺气,以道为务,而忘于贫贱穷达,则入于至人之域。此徐无鬼之能若是矣,庄子因而作《徐无鬼》篇。” 北宋陆游说:“此篇多有隐晦难解之语,如层峦叠嶂,争奇献怪。游涉此者,即可新耳目,长意见。读《庄子》到此,不得草草,三复愈有深味。” 南宋真德秀说:“劳人损己,骄人损己。
  •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篇 庄子庖丁解牛的启示
    答:《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
  •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及寓意
    答:其次,庄子通过寓言故事传达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因其精湛的解牛技艺而受到赞誉。他的成功秘诀在于顺应牛的自然纹理,不强行逆势。这反映了庄子哲学中的“无为”思想,即在生活中应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以达到和谐共处。这种哲学思想...
  • 庄子顺应自然故事启发
    答:一切顺应自然,虽然不免有些绝对化,也不免太过于消极,但生活在滚滚红尘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本来就如此。正如庄子所说的:“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舟。”你能说生活,人生不是如此。确实,谁心灵手巧,谁的一生就注定了是劳累的一生;谁...
  • 庄子(养生主)
    答:庄子的哲学智慧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生命与知识的边界。他深刻理解到,生命虽短暂,知识却无垠,养生的真谛便是顺应自然,不沉溺于名利的追逐。督脉,这条内在的指南,成为了庄子教诲中养生的准则,它引导我们顺应天理,达到身心和谐的至高境地(遵循自然之道,督脉为引)。庖丁解牛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技艺...
  • 顺应自然理念的典故是哪个?
    答:“顺应自然”典故出自战国末年都于睢阳的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应帝王》。庄子认为帝王治理天下的问题,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治事的人不带任何的自我主观偏见,始终遵循着事物的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不是让自己的主观偏见发挥作用。庄子认为“顺其自然”的目的是大有作为、无所不为,与之相对的是...
  • 庖丁解牛的故事如何阐明事物的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答:庄子借寓言中的庖丁,揭示了养生之道的核心——顺应自然,避其锋芒。 他揭示了人世间的矛盾无处不在,就像牛身上的筋骨交错,若硬碰硬,只会伤及自身。庖丁的秘诀在于,理解并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到间隙,而非直接对抗。然而,这消极的生存哲学并非全然消极。在故事的客观解读中,我们看到的是规律的...
  • 《庄子》秋水篇:顺应自然
    答:“秋水篇”认为一切事物大小,“是非”都是相对的;人生贵贱,荣辱都是无常的;不执著于得失,不伤害自然本性,一切顺应自然而返回人性的真谛。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