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李鸿章考中进士时,位列二甲第十三名,那么状元是几甲第一名?请问如何排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5
文天祥状元,李鸿章二甲第十三名,放古代你是什么学历?

在反映明朝和清朝的电视剧中,经常会有两个官员攀交情时说自己是哪一年的几甲进士,哪一年的状元榜眼之类的,这些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科举制度建立于隋唐时期,到了宋朝逐渐完善,明清时期定型。在明清时期,每三年进行一次科举,先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在第二年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为贡士,之后贡士们再参加殿试,考中者为进士。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三人赐进士及第,是最高的出身,二甲一般为几十名,最多一百多名,一般称为二甲第某某名,二甲的赐进士出身,三甲一般一百多或二百多个,一般称三甲第某某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三甲的这三四百人,都可以说是进士,可以直接放官,每三年才取三百多进士,可以说这些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在古代比考上清华北大的还厉害。
民间还有“连中三元”的说法,是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乡试第一为解(jie)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就被称为连中三元,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只有十几位连中三元,这不仅仅是能力,还要看运气。
至于“两榜进士”的说法,是因为乡试举人榜被称为“乙榜”,而殿试的进士榜被称为“甲榜”,所以只要是进士,一般都能叫“两榜进士”,与进士的意思相同。

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扩展资料1、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考棚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图考棚就是童试的考场。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历史研究专家解释,童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经过童试选拔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了。
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叫“号房”,里面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考棚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图为古代考场。
2、考试时间为3天
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
古代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图为一份落榜试卷上写上了“语多未洽”的批注。

状元是一甲第一名。

在明朝和清朝,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排序为:

1、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2、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

3、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其中状元可以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扩展资料: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李鸿章也曾作出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晚清名臣)



状元是一甲第一名,一甲只有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第一名是第四名,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第十六名。

状元是一甲第一名,一甲只有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第一名实际是第四名,称传胪,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第十六名

“三甲”的由来:“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一甲都是只取三名,头甲也是大家最关注的。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李鸿章13名,自然位列二甲前列,以今天标准来看,录取进士360人等于上重本,李鸿章13名可以算30多个省的高考状元之一。

  • 晚清的李鸿章考中进士时,位列二甲第十三名,那么状元是几甲第一名?请 ...
    答:状元是一甲第一名。在明朝和清朝,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排序为:1、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2、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3、三甲称“同进士出身”。其中状元可以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
  • 有没有考上进士的后来比考上状元的做的官职还大的?
    答:这也就说明,的确有考上进士的比考上状元做的官大。随便举个例子,晚清的李鸿章考中进士时,位列二甲第十三名,那么排在他前面的还有一甲的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和二甲的前十二名,总名次也就是第十六名,可李鸿章做到了皇帝之下最大的官,其他的十五名呢?很说明问题了吧?
  • 李鸿章中过进士吗?
    答:李鸿章中过进士的,是正牌进士出身的,他的才学还是不错的,考的是全国第十六名的进士。这个问题本来没有太多的讨论意义,但是李鸿章这榜进士中有好几位后来都成为重要人物,所以还是值得了解下。顺便说下晚清四大名臣的科举考试情况吧,考的最好的是张之洞,殿试第三名也就是常说的探花;其次就是李鸿章...
  • 道光朝 至 光绪朝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分别 都当过 哪些...
    答:2、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
  • 清廷重臣李鸿章的最高职位,放在现在能和多大的官职相比?
    答:1844年参加乡试,李鸿章成功的考进八十四名举人,并于道光二十七年时顺利考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不得不说,李鸿章的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经称李鸿章在清朝时期,是唯一一个能够和世界列强一争高下的人。除此之外,德国的海军大臣柯纳德还将李鸿章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在慈禧太后的...
  • 李鸿章生平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答: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
  • 文天祥状元,李鸿章二甲第十三名,放古代你是什么学历?
    答:殿试三甲的这三四百人,都可以说是进士,可以直接放官,每三年才取三百多进士,可以说这些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在古代比考上清华北大的还厉害。民间还有“连中三元”的说法,是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乡试第一为解(jie)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就被...
  • 李鸿章简介(按时间顺序)
    答: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
  • 清朝李鸿章的最高官职,放到现在属于什么级别?
    答:李鸿章似乎也并不打算完全倚仗曾国藩,所以在考中进士以前,他都乖乖以"年家子"的身份待在曾国藩的府邸内。等到他中了进士以后,便得以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不过"庶吉士"只能算是预备役,根本连正式工都算不上。之后没过几年,李鸿章熬成了翰林院编修。虽然听起来好像是什么大官,但是实际上,...
  • 李鸿章只是写了一道漂亮的奏折,为何害死了一个工部侍郎?
    答:当时是李鸿章写的奏折,而工部侍郎吕贤基是上报奏折的人,而因为李鸿章的奏折写得非常的好,他把调兵的人选还有路线和一些太方的地方都安排的非常的妥当,之后咸丰皇帝看到非常的赞赏,于是把上报奏折的吕贤基调到了安徽督办一起团练,而当时吕贤基已经都快是50岁的人了,而且还是一个读书人,根本就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