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十二师是怎样在怒江上架桥筑路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8
筑路部队是什么时候进入波密地区施工的?

1954年春,筑路部队进入波密地区施工。
在此之前,十八军第五十三师的筑路大军,修通了年拉,穿越了邦达草原,提前完成了1953年度的任务。五十四师的筑路大军也战胜了怒江天险。
康藏公路按照中央确定的走南线的蓝图胜利地前进着,这就要进入波密地区了。
这时,供应工地运输的任务就要落在波密地区藏胞的肩上了。
但是筑路部队发现,波密地区人烟更为稀少,原来估计可以有3000头牲口参加运输,其实只出动了1000多头,但这已经占了波密牲口的70%。再说正值春耕大忙季节,部队也不愿耽误群众的生产。
于是部队果断地采取了一项紧急措施,部队组织人员,自已背粮。
3月份,部队结束冬训,4月份部队背了一个月的粮,到了5月,部队才开始施工。
背粮的部队以连为单位,集体往返。说是一站20公里,这只是个约数,其实远在30公里以上。
再加上林密路滑,道路崎岖,非常难走。背粮部队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打着手电筒前行。有时,树上的猴群被惊动了,在枝条间乱窜,攀断了枯枝,差一点砸到他们的头上。就这样赶早,也常常要在天黑才能回来。
波密属亚热带气候,雨水多,地面泥泞,给背粮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每到这时,大家就将雨衣盖在粮包上,宁可自己挨淋。
因为战士们都知道,此时、此地,粮食是宝中之宝。
雨水顺着战士们的脖子往下淌,体内汗水不停往外冒,真是内外夹攻,粘粘糊糊,他们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波密地区的藏胞都在自己的田里忙着春耕,他们时而站立,透过青稞地边的木篱笆,眺望着解放军的背粮队伍。藏胞们看到,背粮队伍恰似一道淡黄色的河流,蜿蜒流淌在浓绿的丛林之中,形成了波密地区从来没有过的奇观。
藏胞们纷纷赞叹,这些军人每人的肩上都扛着一个麻包,里面装着60斤重的大米,走的是坎坎坷坷的小路,身上冒着汗,却快乐地唱着歌前进。
藏胞们不禁向部队招着手大声喊:嘎林!,这是藏语,是辛苦了的意思。军人们则高声回答:嘎玛林!意思是说不辛苦。
第二施工总段先遣组奉命去珀龙建立驻地和安排施工。
在松宗站的帐篷内,先遣组党支部书记武文周向全组作了动员报告,介绍了沿途概况和行军安排。
先遣组出发了。
波密的春天很美,原始森林中的奇花异草和飞禽走兽尤其喜人。大家在饱览大自然风光的愉快心情下,似乎都忘记了高原缺氧和在乱石丛林中行路的种种艰苦,不知不觉地送走了夕阳,迎来了晚霞,到达了当天的宿营地札木。
先遣组在江边搭起帐篷,铺好地铺,在江水的轰鸣声中入睡了。
第二天,先遣组要通过古乡冰川泥石流沟口。
由于泥石流挡住了去路,先遣组只好绕道从河对面的悬崖绝壁和森林沼泽地带通过。
当全组艰难地走过沼泽地,抱着独木梯爬到很高的岩顶上眺望冰川全貌时,只见沿江两岸几十米高的山坡都被泥石覆盖着。
大家都看得出,这里曾经有过泥石流暴发。
先遣组从古乡冰川下游渡江到北岸,再往前行,就到了加马其美泥石流沟。冲沟还不算很深,但山势陡峻,很难通过。
先遣组走近时,只见在距江面近百米高的地方,断断续续地残存着行人的足迹。
他们听说,每逢雨季,过往的行人往往受泥石流的袭击,不少藏族同胞被葬身于此地。
先遣组只好先用花杆探索前进方向的泥石是否稳定,然后轻轻地踏上脚,缓缓地向前移动。
前面的人同时不断向走在后面的人发出信号,时走时停,时进时退。
就这样,先遣组人员风餐露宿,爬悬崖,过峭壁,跨流泥,走草地,经过几天的急行军,终于到达了珀龙藏江布与东久河汇合处的珀龙。
大家在珀龙河边的山坡上,找了一块较平缓的地方,建立二总段驻地。并就地采伐了一些木料,搭起工棚和床铺。
在先遣组伐木时,草丛中的旱蚂蟥不断向他们袭击,偷偷地吮吸着他们身上的血。草虱子施放着麻醉剂,不知不觉地钻到他们的皮肤下吸血。等他们发现草虱子时,已很难将它们拉出来,甚至还需开刀治疗。
还有丛林中的漆树,使许多人产生过敏而全身红肿,行动和饮食都十分困难。
先遣组就在这种种困难的威胁下开始了工作。
先遣组的第一个战役,就是要在江边石壁和大大小小的泥石流沟上修建施工便道,为大规模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经过先遣组几天的努力,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测量、放样和部署施工的任务。
随后,先遣组便同筑路战士一起,投入了选炮位、算药量、修堡坎、架桥梁等紧张而繁重的筑路施工。
1954年夏天,波密地区的气温很高,降雨量特大。珀龙藏布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冰川都因气温升高而大量溶解。
夹带着坡脚下累积的泥土和岩堆,随着陡峭的山谷倾泻而下,阻塞河道,使珀龙藏布江的洪水猛涨,把部队刚刚修建的公路成段地淹没或冲毁,许许多多沿江修的挡土墙和桥涵,都被洪水一扫而光。
而且,从祖国各地运来的筑路物资,也受到很大损失。
尤其令大家痛心的是,正当大家在珀龙附近的崖壁便道上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由于地震,突然使长30米、宽5米的整段岩石路基坠入江中。正在这段路基上施工的9名战士,被凶狠的江水卷走了!
这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就是较有经验的老工程师也感到很难对付。
怎么办呢?
在部队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他们开始了大量的改线测量和设计工作。
第二总段总段长兼师总工程师李昌泽的带领测设队,在第二施工局总工程师李昌源的指导下,爬遍了沿江的山坡,对地形和地质复杂的路段测设了若干比较线,然后从中选出较为经济合理,既能防止洪水袭击又易于施工的路线来进行抢修。
另外,测设队还对流泥、塌方、岩崩等所处位置的水文、地质等具体情况,以及形成这些灾害的原因,逐个地进行详细调查。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石料和木材的有利条件,分别作出符合当时当地情况的特殊设计。
正在筑路部队对水毁后巨大的工程量和许多疑难问题发愁的时候,中央交通部副部长潘琪、修建司令部政委穰明德等来到工地上,同大家一起总结水毁的经验教训,重新部署施工力量,同大家一起为降服珀龙藏布江这条凶悍的蛟龙而共同战斗!
大家在筑路部队党委领导下,在成千上万筑路战士的实践中,经过对前段施工的总结,对波密地区雨季施工的特点逐步有了认识,并及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第一,首先搞好排水,将山洪引导到较安全的地方排出;有计划地开沟,把水引到土方工作面去,利用水力冲刷与人工撬挖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土方作业,使工效提高了几倍以至几十倍。
第二,采取分段突击、当天成型的办法,来对付流泥和塌方。即在作好机械、材料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使当天开挖的路基,当天作好挡墙和排水设施,以保证施工一段,成型一段,稳固一段,使之不再被夜间袭来的塌方和流泥所埋没。
第三,对大小不同的泥石流沟,分别采取修筑过水路面和加大桥涵孔径的办法,让泥石流顺利通过人工建筑物,暴雨后只需稍加清理即可恢复通车。
第四,对石方集中的路段,分别采取大、中、小炮相结合,葫芦炮、缝子炮、巴石炮综合运用,以及开展劳动竞赛等办法来提高工效,加快施工进度。
全体官兵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加巧干,工地上出现了公路的雏形。
筑路部队的全体指战员,在暴雨越下越大,洪水越涨越高,塌方越来越多,筑路物资越来越少,生活供应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奋战,想方法,出点子。他们发明和推广了弹弓打眼、单人冲钎、药室和空心爆破、滑板和铅丝运输、活钩和翻板倒料等操作方法,使工效不断提高,施工进度不断加快。
全体筑路战士经过日夜奋战,许多流泥和塌方路段筑起了坚实可靠的路基,泥石流沟上也架起了桥梁。每公里多达几万立方米的岩石被抛到了珀龙藏布江,改线后的公路已出现在珀龙藏布江沿岸的石壁上。
但是,阻碍全段通车的难关还不少,许多特殊工程技术问题尚未最后解决。特别是全线闻名的古乡冰川,加马其美大型泥石流,珀龙附近的大岩崩和拉月大塌方等,像一只只拦路虎,严重地威胁着公路的通车。
修建司令部穰明德政委为确保按计划通车拉萨,为了尽快地通过波密地区这道难关,他亲自率领精干的抢险队,带着筑路专家和器材,从当时的通车终点札木出发,沿线进行抢修。
穰明德等人在抢通了跨越冰川口的临时便道和好些水毁路段后,又来到了二总段的工地。
部队来到二总段的工地上,首先遇到的是通麦附近的老虎嘴。
这是一座高200多米的大悬崖,大家远远望去,好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石柱,矗立在珀龙藏布江边。
部队原测设的路线是从江边的老虎嘴下开半山洞通过,水毁后,这段已开好的半山洞被江水淹没了。
部队被迫改变线路,在崖壁的半腰上开路。为了进入崖壁半腰上施工,只好从岩顶上搭绳梯下到施工线上工作。
筑路队为了加快进度,在崖壁的下面布设了3个竖井,6个药室来炸开这段路基。
然而转过这道大崖壁后,又是一个大深潭,碧绿的江水望不到底。
筑路队为了填筑这段高路堤,他们又在岩顶侧面挖了竖井和4个药室,从这里炸取岩石来埋填深潭,使河水让路。
经过1个多月紧张艰苦的施工,竖井和药室挖好时,抢险队运来了大量炸药。
在穰明德政委亲自指挥下,10个大炮同时开炸,一下子就把这段悬崖峭壁炸出了个路基的雏形。
接着,工兵八团的战士在空压机的配合下,日夜不停地轮班战斗,总共只用了3昼夜时间,就使满载物资的汽车队安全地通过了工地上的第一关。
第二处拦路虎就是珀龙附近的大岩壁。这段岩壁长1200多米,高200多米,公路要从高于江面30多米处的悬崖绝壁上通过。
为了进入工地,筑路队不得不从200多米高的岩顶上放下100多米长的大绳和软梯,在半空中打眼、放炮和施工。
战士正在崖壁上施工,这时,风化的岩石和野兽在山顶蹬动的石头,不时地从岩面上掉下来,严重地威胁着战士的安全。
尽管部队在岩顶上加设了岗哨,但仍然有不少战士因此牺牲了。
部队打通便道后,在岩石整性很强的地方布置了大炮群,有的则是开半山洞以减少石方。
1000多名战士艰苦奋战,把大量的石方抛入江心,才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路基。
这时,战士们又发现,因洪水和地震而产生的岩崩还给新修的公路留下了许多缺口。最长的一处长30多米,高20多米,上面是岩崩后再现的老虎嘴,下面是汹涌澎湃的珀龙藏布江。
工兵连的战士为了及时抢修好这些大小小的缺口,冒着生命危险,从溜索上跨过珀龙藏布江,到对岸山坡上去采伐木材,并通过溜索把木材运过江,架设这段岩壁上的旱桥和半边桥。
在当时,战士们要在长30多米、高20多米的大岩崩处架设木桥是很难办到的。
为此,二总段将这一情况提前报告指挥部,请求调贝雷钢架支援。
在筑路队作好了木质桥面和支座枕木的备料加工后,抢险队已运来了大批贝雷钢架。
在穰明德政委的亲自指挥下,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架好了这座钢桥,打通了这座大岩壁。
这时,汽车的马达轰鸣声同珀龙藏布江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庄严地宣告:康藏公路顺利通过波密!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3.htm
拉萨的百度百科

1953年10月,筑路部队工程兵五十二师在怒江摆开了战场。

低海拔的怒江峡谷和高海拔的雪山峰顶,气候大为不同,再说已接近北纬30度线,可战士们当时都还穿着单衣。

战士们事先了解到,怒江是康藏路上最凶险的大江。

当他们站在离江几里的地方,就可以听见巨浪撞击石岸的怒吼声。

大家感觉到,要在怒江上架桥筑路,那的确称得上是一场硬仗。

一支刚组建不久的工兵部队负责这次架桥,但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战士从来没有架过桥,也不了解高原山水的脾气。因此他们挑着这副担子,显得更加沉重。

陈明义司令员说:1953年要完成400公里,这是1954年通车拉萨的保证。关键是要战胜几个艰巨的工程,如怒江、然乌沟、牛踏沟。

领导上提的口号是:早修完早休息,晚修完晚休息,不修完不休息。

部队和桥工队共同担任架设怒江桥的工程。

穰明德部长亲自在工地坐镇指挥。

穰明德说:政府和军队在修路中是合同关系,政府出钱,军队出劳动力。修筑康藏公路不只是十八军的事,也不只是为了十八军。以军队为主是对的,这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

穰明德还谈到各方面的支援:全国各地有许多工厂为了支援修筑康藏公路停止了其他工作。有时轮船专运康藏公路用的器材。如果没有全国各地工人的支援,公路是如何修成的就无法解释。藏族人民拿着刀,砍一块石头走一步,是这样给测量队带路的。藏胞能越界运输,畜力不足时,又拿出人力背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如果牦牛运输完不成任务,军队也就完不成任务。

指战员们的家,都安在公路上,帐篷门对大江。他们在陡险的江岸半坡竖起一排柱子,支起了木板,并安上了栏杆。

新战士从来没有经过这种锻炼,心里没有底。他们走上怒江旧桥向下看,疾驰的江水好似一条黄色的恶龙,在脚下呼啸,飞起一丈多高的浪花,让他们觉得头晕眼花。

战士们腰里挂着绳索,脚下蹬着绳索,站满了悬崖陡壁。江水在脚下奔腾,但战士们的钢钎和铁锤却已经震响了山谷。

这正是:你有万丈天险,我有空中战场!

怒江东岸的公路已经修通,打通石崖的重点工程是在西岸,除了桥工队和他们的少量机械驻扎在东岸,大批部队都住在西岸悬崖后面比较平缓的山坡上。

部队架桥前的头一仗,是劈下桥东头三、四十米高的石岩,加宽桥头工地。

一连副连长李开和同老工人领先爬上了岩顶。他们打下钢钎,拴上保险绳、风钻后,紧接着爬了上去。

随着他们手中风钻的吼叫,石末漫天飞扬,遮住了石岩上下,用不了多久,大家就浑身上下都白了,只能看见两个黑眼珠在滚动。

部队开山的土炮声,一天比一天在接近拉萨,康藏公路缓缓地向前伸展。

部队修大桥需要大量的沙石,但桥头附近却没有。三、四连的战士们就开到4公里远的地方挑拣好筛好,用小车拉到桥头。他们一天跑七、八个来回,五、六十公里,就这样接连干了几个月。

搅拌混凝土的战士们,常常把汗水拌在混凝土里。有些天任务急,他们日夜轮班苦战。

藏族同胞组织了数不清的耗牛运输队支援着部队。他们说:路,是为我们修的,我们也要尽一切力量参加修路。藏胞们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奔向怒江两岸。

共产党员崔锡明和共青团员张仁义,为了找出一条进入工地的道路,为了让聚集在两岸的修路大军早日向怒江发起进攻,他们曾经爬过两岸上陡直的险崖,并胜利完成了探险任务。崔锡明因此光荣地获得了探险英雄的称号。

筑路队虽然住在怒江,但是吃水却十分困难。因为他们只能住在山顶,但山顶没有路通向怒江。怒江天险总是给战士们带来千奇百怪的困难。

战士们就用油布和雨衣捆成许多水桶,爬过崎岖的陡坡,把水抬到山上。

在这里,部队采用了苏联的先进经验,在有的地段上修筑了巨大的包坎,保证不让公路受到塌方和山洪的破坏。

指战员们表示,既然公路盘上了两岸的悬崖,钢桥就要横跨在江上的山谷。

西南公路工程局局长穰明德来到桥头,检查架桥工程。

前面,公路快修好了;后边,汽车快要来了。架桥工程师紧张地指挥着,技工们日以继夜地工作着,钢桥以惊人的速度向对岸的峡谷伸展。

部队经过研究认为,怒江新桥是一座大型的双曲拱桥,最好先在岸上预制出桥梁构件。

可是部队施工工地太小,劈下半边岩,工地也只有18平方米,展不开兵力,放不下庞大的预制件,设备也不够。

战士们为解开这个大难题,采用了先上拱架然后编钢筋、浇灌混凝土的办法。

但是,上拱架是建桥工程中最艰险的工序,要闯过两道难关:第一关,是要先在江面上空架起6根钢丝绳,以便为上拱架创造条件。由于江水急,冲力大,8个战士苦战了半天,累得通身是汗,新手套磨得稀烂,才从东岸拉过第一根钢丝绳。6根钢丝绳,战士们整整用两天半时间才全部拉过来。

第二关是上拱架,必须有人站在拱架上,以便把拱架安放到适当的地方。这是江面上的高空作业,安放拱架的人要胆大心细,出不得差错。

战士们都知道这是危险事,偏偏都请求上第一片拱架。

上第一片拱架那天,部队的主要负责同志和郑之和老师傅,亲自在桥头指挥,救护车停在桥头,4位熟悉水性的指战员,乘木筏在江心等待抢救。

战士凌昌权和杨明泽,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夹板和工具,勇敢地登上第一片拱架,大家看着拱架慢慢向怒江高空移动。

这时,江面上忽然刮起大风来,岸上有几位战士一把未按住帽子,帽子就被卷进江里。几吨重的拱架被大风刮得荡来荡去。

指战员们眼望着拱架上的凌昌权和杨明泽,觉得心脏好像提到了嗓子眼。

作预备的战士们,早已扎绑妥当,万一凌昌权和杨明泽出事,他们立即顶上。

凌昌权和杨明泽冒着生命危险,和大风搏斗了10来个钟头,才安好这片拱架。

上好大小拱架先后经历了10多天,大家每天都在和艰险作斗争。

就这样,战士们经过1年多的艰苦奋斗,他们汗洒怒江岸,汗湿怒江桥,手上血泡成老茧,终于使天堑变通途!

怒江新桥是康藏公路全线最高的公路桥梁。在枯水季节,桥面到水面高达60来米,这个高度相当于一座每层高3米的20层楼房。新桥脚踏两岸的石壁,俯瞰碧绿的江水,同怒江旧桥比肩相望,恰似两道挂在怒江高空的彩虹。



  • 中国第五十二师是怎样在怒江上架桥筑路的?
    答:上第一片拱架那天,部队的主要负责同志和郑之和老师傅,亲自在桥头指挥,救护车停在桥头,4位熟悉水性的指战员,乘木筏在江心等待抢救。战士凌昌权和杨明泽,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夹板和工具,勇敢地登上第一片拱架,大家看着拱架慢慢向怒江高空移动。这时,江面上忽然刮起大风来,岸上有几位战士一把...
  • 1942年滇西战役
    答:1944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渡江反攻计划,卫立煌遂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十二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了腾龙一线达两年之久的顽敌发起致命一击。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又经四十多个昼夜血战,...
  • 【飞夺泸定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急!
    答: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
  • 佤邦勐冒县建立三十周年纪念
    答:和平建设十年来,交通建设被列为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项目,已修筑通车毛路3000公里,其中交通干线的730公里,已铺和正在铺设弹石路面,90%以上的区已修通公路。 在交通建设中,还修造了造价50万元人民币以上贺岛、勐康、哈中、龙跨、南板等13座大桥,共修大小桥19座,其中联邦政府拨款修建的有7座。 十年的...
  • 从内容,顺序,方法等方面比较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异同
    答:3、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
  • 詹天佑是谁
    答:1888年,詹天佑进入天津中国铁路公司,携家生活在工地,从帮工程师做起。开始献身筑路,主事的外国领导常派他到最困难工段。由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认真工作,他初入铁路,就优质完成塘津(塘沽至天津)铺轨工程。在津榆铁路滦河大桥修筑中,解决了外国工程司未能解决的桥墩基础施工困难,首次在中国铁路采用压气沉箱法筑墩台基础建桥...
  • 詹天佑是什么样的工程师
    答: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在纪念京张铁路100周年之际,张家口人民永远缅怀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2005年在张家口南站广场,建起詹天佑塑像。 个人经历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
  • 老师让我们查詹天佑的资料 谢谢
    答: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几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
  • 茅以升的主要事迹
    答: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 六年级第5课詹天佑 (如何预习)
    答:你去书店里买本《小学教材全解》很有用的,我就有一本,预习课文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