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现在看来真的利大于弊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为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编辑本段含义
把其他的思想,学问全部废除,只留下儒家的学问供世人学习。独尊儒术中,儒是指儒家,而术指的是法家和黄老之术,我们不要把历史的罪状都因为这句话都一下子的都扔到儒家文化上。
编辑本段原因
现实原因
1.汉朝“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2.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因儒家思想中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可满足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
用人政策
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家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治国的方略,让他们阐述“达到之要,至论之极”。
个人发挥
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
2.他认为“天生民性,有善制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措施
1.重用儒生
2.设置太学
3.表彰六经
编辑本段历史过程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编辑本段影响与作用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 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编辑本段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仁治”。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 [1]。它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射,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多个层面。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重人治,轻法制是儒家思想成为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的原因之一。
编辑本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后来文化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汉武帝那个时期是一种对政治,对统治极为有利的做法。
当时在那个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对别的家的观念在封建时期的是引起对立与矛盾根源。对统治者在政治上极为不利!所以当时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对国内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任何事都有利也有弊!这套做法在当时那个时期是正确的,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时期都是正确的!
明后期的政治黑暗和满清入关才是导致中华民族文化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明清皇帝对中国古文化并不是真正透彻的理解。只看懂了表面,却不解内里!曲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意思,最后形成了八股文。汉朝到明清时已经过了千年了,可明清还沿用千年前汉的政治做法,不懂变通,只能失败!
注:另外一种含义指的是“独尊儒家和法术”(法术指的是法家的学术)。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我看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整体历史进程上来看,弊大于利。

首先来分析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的历史背景。汉高祖刘邦在位之时,西汉初期刚实现大一统,社会尚且不够稳定。所以,汉高祖刘邦选择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来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到了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思想出现了弊端,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但是,汉武帝实行的这一政策,终究还是出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考虑,国家的统一终究需要思想的统一。这种思想的统一,从短时期来看,绝对有利于君王的统治,然而,从长久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又是否真正起到了推动作用?显然不是这样,这种政策终究还是弊大于利。

思想的僵化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的意思就是贬低其他学派的思想,独尊儒术是要弘扬孔子的学说,毫无疑问,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得除儒家以外的学派发展都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汉朝思想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加强了对人们思想上的束缚,一个人思想缺乏活力,甚至整个社会缺乏活力,虽然达到了大一统,但是,也阻碍了我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思想僵化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后来逐渐落后于世界,也与思想控制有很大关系。



以发展的目光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利益全国思想的统一,忠君思想和仁义思想都是利于国家稳定的。

不管任何时期,帝王统治都会有一种主导思想,就算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会有别的思想出现的,这只是帝王的一种统治手段,谈不上什么利大于弊。

照现在看来的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利大于弊,这个政策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也是确定了儒家在中国的地位。

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在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提出这一理念的正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但是这句话不是原话,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一开始这个思想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实行,但是汉武帝也没有完全按照这个理念去做,而是...
  •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是什么意思?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封建时代初期的一次思想大调整和大统一运动。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遭到秦汉之交长期战乱的严重破坏,因此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汉武帝...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观点?当年实行了吗?
    答:汉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这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董仲舒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河北枣强人汉景帝时为博士,所有的读书人都非常尊敬他。董仲舒以儒家...
  • 汉武帝时为什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呢?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早在汉代开国六十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黄老之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推行非常成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当时背景迫使...
  • 为什么汉代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汉代儒学怎样成了正统思...
    答: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 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 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
  •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会选择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
    答: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件事情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的皇帝们,大多采用了同样的政策。也正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高,逐步演变成后世的样子。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内涵及影响
    答: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措施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现在看来真的利大于弊...
    答:在我看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整体历史进程上来看,弊大于利。首先来分析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的历史背景。汉高祖刘邦在位之时,西汉初期刚实现大一统,社会尚且不够稳定。所以,汉高祖刘邦选择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来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到了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思想...
  • 如果汉武帝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墨家,历史会怎么样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种思想制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原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最终被儒家一家独大取代,儒教也就成了古代中国以至现代中国一种占据主流的思想。但如果,汉武帝当时独尊的并不是儒家,而是墨家,那会怎么样?墨家在很多作品当中都有展现,相信很多人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