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分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几个部分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②方法论: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观: 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方法论:A要坚持适度原则。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发展的趋势: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②方法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⑴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人们应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5.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6.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主观能动性:①是什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②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8.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①内容:合理想象要求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②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二要敢于超越;三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四、人生观 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2.价值观 ⑴标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⑵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①集体主义: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②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③怎样坚持集体主义: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⑴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⑵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5.人生价值: 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⑵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①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②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⑶实现条件:①客观条件: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定的社会条件。 (同理想) ②主观条件:A全面提高个人素质;B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C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⑷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6.群众路线:⑴原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⑵怎样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改造主观世界: ⑴内容: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⑵目的: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8.世界观境界与人生观境界: ⑴世界观境界: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⑵人生观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分类为

1、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2、唯物辩证法。

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3、认识论

本部分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

4、唯物史观

本部分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使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的方式的变化。所有组织社会的基本成分(上层建筑)(社会阶层,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都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外化体现。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没有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反映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优秀成果、能够经受逻辑和实践检验的学科体系是不行的。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学科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建设,形成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
1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规律
2辩证法: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因果联系 整体和部分 量变与质变)
发展
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次要方面 两点论两分法)
3认识论:认识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实践 人民群众 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发展向前推移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
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里面的有些东西在辨证唯物主义里面包含着,我把我们老师讲的东西基本都在上面总结了,历史唯物主义我写的不全,你参考参考,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一.世界的物质性极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真理与价值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
共大家参考!

楼主肯定是没有学习过哲学的,我建议你去学习一下哲学,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什么分类。
要说分类,是就整个哲学界来说的,哲学可以分为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上,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样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先有人的意识后有物质,这样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气等简单物质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分离的,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辩证的。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唯物的,所以是历史唯物主义。
所谓唯物辩证法就是在世界观上既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同时还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是矛盾的。辩证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论即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看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当然是辩证法。

  • 高中马哲具体分为哪几个部分,每部分又有哪些具体的原理和方法论呢...
    答:共分为两大部分,五小部分。两大部分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小部分分别是辩证唯物论(4、5课)、认识论(第6课)、唯物辩证法(7、8、9、10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最后一部分:人生价值观)】(第11课)辩证...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马哲主要分为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唯物论可概括为1+1=1。第一个1指物质,第二个1指意识,第三个1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包括一切自然界的物质,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那几部分?
    答: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
    答:2012-07-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33 2015-06-0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 2014-01-0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124 2013-10-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012-0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12 2014-01-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范畴 更多...
  • 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三、1、方法论,就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分析阐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是派生、谁决定谁的问题)作了既唯物又辩证的回答。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哪几部分组成呀
    答: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按照理论界的标准解释,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 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有哪三种三种形态 具体指什么
    答:1. 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2. 实践本体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