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鲁语上》原文及翻译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国语·鲁语上》翻译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事不违反季节,财用不超过礼仪的规定,财用不缺,没有不能使他们恭敬祭祀的,因此使用百姓,(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求福)神降的福没有不大的。现在,(您)将用来临战的赏赐施与恩惠,以(您)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来祭祀。临战对将士的赏赐,不能遍及到所有的百姓;一个人对神恭敬,这恭敬不优厚。赏赐不普遍,百姓就不归附,恭敬不优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百姓所求的是财用不缺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品物丰饶,所以不能不把握根本。”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鲁国将和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交锋,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我对百姓从不吝啬衣服和食物,对神灵从不吝啬牛羊和玉器”。曹刿回答说:“只有从根本上树德施惠百姓才会归附,百姓齐心然后神灵才会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广施恩德并公平地处理政事,使君子热心于协助治国,小民热心于贡献力量;同时你的举动不违背时令,耗费不超过常度,这样百姓的日用就不会匮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灵。所以你动员百姓没有不听从的,求神降福没有不应验的。现在你只是到了临战关头才给百姓施点小惠,独自向神灵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独自供奉也不可能丰裕。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会归附,供奉不丰,神灵不会降福,你还凭什么去作战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匮乏,神灵所求的是祭品的丰裕,所以不可以不从根本上着眼。”庄公说:“我处理百姓的诉讼时虽然不能做到体察一切,但总是力求以情理判断。”曹刿回答说:“这就可以了。假如内心确实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能达到目的。”

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翻译: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

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事不违反季节,财用不超过礼仪的规定,财用不缺,没有不能使他们恭敬祭祀的,因此使用百姓,(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求福)神降的福没有不大的。

现在,(您)将用来临战的赏赐施与恩惠,以(您)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来祭祀。临战对将士的赏赐,不能遍及到所有的百姓;一个人对神恭敬,这恭敬不优厚。赏赐不普遍,百姓就不归附,恭敬不优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

百姓所求的是财用不缺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品物丰饶,所以不能不把握根本。”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扩展资料: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国语·鲁语上》又名《春秋外传》《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

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译文:

鲁国将和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交锋,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我对百姓从不吝啬衣服和食物,对神灵从不吝啬牛羊和玉器”。曹刿回答说:“只有从根本上树德施惠百姓才会归附,百姓齐心然后神灵才会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广施恩德并公平地处理政事,使君子热心于协助治国,小民热心于贡献力量;

同时你的举动不违背时令,耗费不超过常度,这样百姓的日用就不会匮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灵。所以你动员百姓没有不听从的,求神降福没有不应验的。现在你只是到了临战关头才给百姓施点小惠,独自向神灵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独自供奉也不可能丰裕。

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会归附,供奉不丰,神灵不会降福,你还凭什么去作战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匮乏,神灵所求的是祭品的丰裕,所以不可以不从根本上着眼。”庄公说:“我处理百姓的诉讼时虽然不能做到体察一切,但总是力求以情理判断。”曹刿回答说:“这就可以了。假如内心确实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能达到目的。”

扩展资料: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语》



《国语·鲁语上》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国语·鲁语上》翻译: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

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事不违反季节,财用不超过礼仪的规定,财用不缺,没有不能使他们恭敬祭祀的,因此使用百姓,(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求福)神降的福没有不大的。

现在,(您)将用来临战的赏赐施与恩惠,以(您)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来祭祀。临战对将士的赏赐,不能遍及到所有的百姓;一个人对神恭敬,这恭敬不优厚。赏赐不普遍,百姓就不归附,恭敬不优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

百姓所求的是财用不缺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品物丰饶,所以不能不把握根本。”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此文出自春秋·左丘明《春秋外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国语》的作者,自古存在争议,迄今尚未有定论。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此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们的说法,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稽其逸文,纂其别说……”根据作传所剩下的材料,又编辑了一本书,即《国语》。班固、李昂等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这类说法。晋代思想家傅玄最先提出反对意见,他在《左传·哀十三年:正义》引中言:“《国语》非左丘明所作。

凡有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宋人刘世安、吕大光、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皮锡瑞等也都对左丘明著《国语》存有疑问。

作者简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国语·鲁语上》

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译文: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事不违反季节,财用不超过礼仪的规定,财用不缺,没有不能使他们恭敬祭祀的,因此使用百姓,(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求福)神降的福没有不大的。现在,(您)将用来临战的赏赐施与恩惠,以(您)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来祭祀。临战对将士的赏赐,不能遍及到所有的百姓;一个人对神恭敬,这恭敬不优厚。赏赐不普遍,百姓就不归附,恭敬不优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百姓所求的是财用不缺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品物丰饶,所以不能不把握根本。”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是翻译成外文吗? 找北京百译全翻译公司,这公司之前有翻译过《孙子兵法》,翻译的不错,你可以问问。

  • 《国语·鲁语上》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
  • 《国语·鲁语上》中: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出处:《国语·鲁语上》选段: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译文: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
  • 《国语 鲁语上》的翻译
    答:鲁国将和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交锋,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我对百姓从不吝啬衣服和食物,对神灵从不吝啬牛羊和玉器”。曹刿回答说:“只有从根本上树德施惠百姓才会归附,百姓齐心然后神灵才会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广施恩德并公平地处理政事,使君子热心于协助治国,小民热心于贡献力量;同时你...
  • 《国语·鲁语上》翻译
    答: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
  • 国语曹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1. 《国语·鲁语上》原文及翻译 《国语·鲁语上》又名《春秋外传》《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 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
  • 文言文翻译国语鲁语
    答: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2. 《国语·鲁语上》原文及翻译 《国语·...
  • 《国语·鲁语上》记载了哪些历史故事?
    答: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已(诸本均作“已”,当从《纂闻》、《解诂》作“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翻译是什么?
    答:轻重不同的案件,虽然不能做到明察详审,也一定合情 合理地去处理。教师用书所给的翻译是这样的:“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 理”。《国语·鲁语上》:“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这里的”以”字,都是“根据”、“用”的意思。
  • 《国语》齐孝公来伐
    答:《国语·鲁语上》齐孝公是齐恒公的儿子,他来讨伐鲁国。伐,是指大张旗鼓地去进攻某一个国家,和它有区别的词 侵,就是不设钟鼓去侵略别人,袭,就是趁别人不备去偷袭别人,征,有时候是代天子征伐,是上讨下,正义讨伐非正义。藏文仲是鲁国的大夫,他欲以辞告,想用言辞来退去鲁国军-队。病焉...
  • 《国语》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答:【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出自《国语·晋语四》。处:居住。意思是:政令败坏的地方不能居住,机遇不能丧失,忠诚的人不能抛弃,顾着私欲的情绪不能依从。【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出自《国语·鲁语上》。厚:使粗壮。任:担任。意思是:不使用巨大的房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