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在唐、五代、宋历史上归属那些地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蚌埠的历史,由来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位于东经117°12’、北纬32°57’。蚌埠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现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四区和怀远、固镇、五河三县,总面积5917平方公里,总人口330万人,其中市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7.45万人。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实行郡县制后,今蚌埠地域分属九江、泗水两郡。其东部(今凤阳县境内)设钟离县。
汉高祖四年,今蚌埠淮河北归属沛郡,淮河南归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淮南国复改为九江郡,并在蚌埠西部(今怀远县境内)设置当涂县。
隋开皇二年,西楚州改为濠州;废荆山郡,马头县改为涂山县。大业三年,又将濠州改为钟离郡,领钟离、涂山县。今蚌埠北郊则属彭城郡谷阳县域。
北宋元佑元年,今蚌埠淮河北隶于新置灵璧县,为淮南东路宿州所辖;淮河以南只存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宣和七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为山东西路领,至金大定六年改属南京路。
明洪武二年,凤阳建中都,钟离县更名中立县,翌年再改名为临淮县。洪武六年,撤中都设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迁新城改名凤阳府,临淮县亦改名凤阳县;蚌埠西部仍为怀远县,东北为五河县。三个县明初均为中书省凤阳府所领。永乐元年,凤阳府为南京直隶。
民国元年,蚌埠三县司废,河南岸改属凤阳县,置二区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属灵璧县,一直到民国35年。民国3年,恢复道制,蚌埠河南岸属安徽省淮泗道凤阳县辖。民国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筹备处,但翌年即撤销,仍属凤阳县所辖。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皖北行署,蚌埠市为安徽省直辖。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专区,专员公署驻蚌。
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隶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此后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属安徽省直辖。



扩展资料:
蚌埠特产:
1、蚌埠石榴
安徽蚌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誉,据传从唐代已有栽植,到了清代怀远石榴已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有:“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
可见,怀远石榴在很久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并以其艳丽的色彩,端正的果形,晶莹剔透的籽粒,佳美的风味,赢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怀远石榴远销东南亚、英国、罗马尼亚等国,引种到前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怀远石榴色泽艳丽,果皮橙红色,黄白相间,布着红晕,并有青翠光泽,如玉琢脂凝,十分奇观。
怀远石榴有驰名中外的玉石籽、玛瑙籽、果大而美的大笨子、二笨子、青皮等,红艳悦目的粉皮、红葫芦、美人蕉等。有白花白籽白实的三白石榴,还有花大艳美的千层花石榴。
怀远石榴品质名列全国各大石榴产区之首,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含糖量高是其显著特点。
2、蚌埠花生
安徽蚌埠固镇花生又名落花生、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脉,种子有果皮包被。历史上曾叫长生果、地豆、落花参、落地松、成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唐人豆。
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类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造各种营养食品。
彩色花生主要分为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珍珠花生等几个品种,其中按果仁外皮颜色又能分为黑、紫黑、白、紫红、红白,彩粒等几个色系。
五彩花生有黑色、雪白、白底红花纹、黑底黄花纹、黄底黑花纹等颜色。长出的秧蔓与普通花生没有区别,只是叶片稍大一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蚌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整个倒退回奴隶社会

今蚌埠地域东部曾建立钟离古国,西部曾建立涂山古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继属吴,再属越,后属楚地。后经历代演变,至民国36年(1947年)1月设市,直属安徽省所辖。

一、秦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实行郡县制后,今蚌埠地域分属九江、泗水两郡。其东部(今凤阳县境内)设钟离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归属沛郡,淮河南归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复改为九江郡,并在蚌埠西部(今怀远县境内)设置当涂县。
王莽新政时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属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属延平郡,并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当涂县改为山聚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为沛国所辖,淮河以南为九江郡所辖;东、西部各复改为钟离县、当涂县。
三国时期,今蚌埠属魏地。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隶于谯郡;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废钟离、当涂二县,淮河以南隶于淮南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扬州,为淮南郡所领,并复立钟离县;淮河以北属豫州,为沛国所领。
东晋百余年,战乱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频繁。淮河成为东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于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后赵所控制;晋穆帝升平三年(359年),又为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占据,后于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再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统辖。今蚌埠西部属当涂县,于东晋成帝年间侨置于江南;今蚌埠东部于东晋安帝年间设钟离郡,治燕县;西南设马头郡,治虞县。
南北朝刘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钟离、马头两郡皆归徐州。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为北徐州,辖蚌埠东部钟离郡,治燕县;辖西部马头郡,治己吾县。南梁初期承南齐制,后期江淮州郡先后为东魏、北齐所取。东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设连城县,为睢州所辖。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钟离城。北齐控制江淮时,将楚州更名为西楚州,州、郡同治钟离县;并在西部设荆山郡,治荆山城,领马头县。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将西楚州改为北徐州,郡、县未变。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为北周所占,北徐州复改西楚州。
二、隋至两宋时期
隋开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为濠州;废荆山郡,马头县改为涂山县。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濠州改为钟离郡,领钟离、涂山县。今蚌埠北郊则属彭城郡谷阳县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钟离郡复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涂山县并入钟离县,为濠州所领。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淮南道监察,淮河以北属河南道监察。天宝元年(742年),濠州再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钟离郡又改为濠州。贞元四年(788年),濠州隶属河南道监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领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今蚌埠淮河以北为宿州辖地,先后为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所统治;淮河以南为濠州辖地,先后为吴(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占据。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夺取今蚌埠整个地区,淮河以北由徐州辖,淮河以南由濠州辖。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隶于新置灵璧县,为淮南东路宿州所辖;淮河以南只存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为山东西路领,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属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军收复濠州,宋、金仍以淮河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宝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荆山县,为淮南西路怀远军所辖。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东北置五河县,为淮南东路淮安军所辖。
三、元至民国时期
元,今蚌埠属河南行省政区。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灵璧县改隶于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县改隶于临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区尽属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县划归泗州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临濠府改为濠州;废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属濠州钟离、怀远县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凤阳建中都,钟离县更名中立县,翌年再改名为临淮县。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设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迁新城改名凤阳府,临淮县亦改名凤阳县;蚌埠西部仍为怀远县,东北为五河县。三个县明初均为中书省凤阳府所领。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为南京直隶。
清初,凤阳府为江南省领。顺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为江南左布政使凤阳府所辖。康熙六年(1667年),凤阳府改隶于安徽布政使凤颍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从凤阳府划入泗州直隶州。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一块属蚌埠,并首设独立行政机构三县司,脱离凤阳、怀远、灵璧三县,直属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蚌埠三县司废,河南岸改属凤阳县,置二区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属灵璧县,一直到民国35年。民国3年,恢复道制,蚌埠河南岸属安徽省淮泗道凤阳县辖。民国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筹备处,但翌年即撤销,仍属凤阳县所辖。民国21年,凤阳县办自治区,蚌埠系其第七区。民国24年,蚌埠与三铺合为凤阳第二区。翌年,凤阳县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区所领,蚌埠受其辖。民国27年,凤阳县名义上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区所辖,因日军侵占,九区各县沦陷,凤阳由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区兼管。
民国27年10月,日伪在蚌埠组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维新政府管辖,伪县维新政府设于蚌埠。民国29年3月,伪安徽省维新政府更名伪安徽省政府,伪府仍设于蚌埠。民国33年,伪安徽省政府设8个行政督察区,蚌埠为凤阳县辖,隶属第一行政区,并为区治地。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军队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筹备处,翌年接管市区行政。民国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直辖市。
民国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属江淮解放区辖,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隶属皖北行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皖北行署,蚌埠市为安徽省直辖。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专区,专员公署驻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隶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此后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属安徽省直辖。

民国3年(1914年),蚌埠虽未设市,但市面渐成,军阀倪嗣冲咨请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批准,在凤阳县所辖的蚌埠设蚌埠警察专局。嗣后,蚌埠划3个治安区:市东部为第一区,市中部为第二区,市西部为第三区。民国10年,蚌埠建立警察厅,划5个区:自今火车站至国安街口为第一区;从国安街西到华昌街一带为第二区;华昌街以西的二马路及中兴街、中山街、中正街(今青年街)一带,划为第三区;自天桥向西南,包括中荣街、华丰街、中和街(今国货路)、华利街一带为第四区;市西南部为第五区。
民国36年设市后,按原市政筹备处规划,设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全市面积104.5平方公里。
民国38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原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公所(另成立水上区,9月撤销)。1月24日宣布成立各辖区政府,5月改称区人民政府,9月9日改称区公所。解放初,全市总人口218000人,建成区约5平方公里,建立镇政权25个,乡政权8个。同年2月,接收凤阳县的戴塘、马村,入东安区;接收怀远县的陶店,入西市区;3月,接收原凤阳县洼里刘、洼里王、宋庄、葛庄等村,归东安区雪华乡。5月,凤阳、怀远与蚌埠相邻的20余村又划入蚌埠。7月,东安与国庆两区合并为国安区。
建国后1950年3月,撤销国安、中山、西市3个市区的区公所和区公安分局,于1951年8月又重建3个市区区级政权,恢复区人民政府建制。国安区改称东市区,中山区改称中市区。至此,计有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3个市区人民政府,设19个派出所(至9月设20个派出所)。原小蚌埠区公所保留,区境稍有扩大,辖高庵、小蚌埠镇,及8个乡,51个行政村。1952年下半年,在3个市区试建居民委员会,至1953年,共建居委会19个。1955年3月,怀远县桃园乡划入市郊路西乡。1956年3月,小蚌埠区改称郊区。
1956年5月,3个市区人民政府更名为区人民委员会;郊区仍置区公所。 1958年7月,3个市区建立居委会75个。9月3日,郊区路东、路西两乡合并成立蚌埠卫星人民公社。10月17日,以东海烟厂为主体,亦成立东海人民公社,为第一个城市公社。10月29日,郊区5个乡37个高级社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不久,郊区区公所改称郊区联社。至12月,撤销东风人民公社,以淮河为界,河以北成立淝淮人民公社,河以南成立燕山人民公社。是年,将原凤阳县所辖淮光公社(今淮光、长淮、李楼三乡全部土地及燕山部分土地)和原怀远县所辖先锋人民公社(今秦集、仁和、长青、燕山一带土地),划入蚌埠郊区境域。是年10月,原凤阳县长淮卫、李楼、官沟乡西部的一部分(南至李庄、大小芦庄,东至三家岗、小汪家,北至鲍家沟)划入蚌埠。
1959年2月,蚌埠郊区调整区划,成立秦集、淮光、燕山、淝淮4个人民公社。同年9月,又在市区近郊增设了蔬菜人民公社。
1960年,全面实行城市人民公社化。5月,西市区人民委员会改称东海人民公社,东市区人民委员会改称龙湖人民公社;6月,中市区人民委员会改称怀凤人民公社。1961年1~5月,城市龙湖、怀凤、东海人民公社各恢复为东、中、西市区人民委员会。 1961年4月,蚌埠郊区将淮光、淝淮、蔬菜3个大公社划小,改为淮光、长青、雪华、长淮、高庵、李楼、淝淮7个公社,秦集、燕山公社不变。9月,撤销郊区联社,郊区工作由市委农工部和市人委农业生产办公室直接领导。1963年5月,恢复郊区区公所,至1964年8月再次撤销。11月,市郊淝淮、高庵两个公社改划为小蚌埠、吴郢、吴小街3个公社。
1968年5~8月,东市区、西市区、中市区、郊区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1978年底,3个市区设街道办事处18个,居民委员会132个;郊区设人民公社10个,生产大队115个。
1980年6~8月,中市区、西市区、东市区和郊区取消革命委员会建制,恢复为区人民政府。同年,郊区划秦集公社南部,新成立仁和人民公社。至1984年,均取消郊区各人民公社建制,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3年7月1日,原属宿县地区的怀远、固镇、五河县划蚌埠市领导,形成一市三县四区的行政区划。1984年7月,划怀远县广德、草寺、杭刘、花郢、冯东、冯西、禹会、宗洼、三尖塘、前郢计10个村,与郊区4个村合并,组建天河乡,并撤销仁和乡。
1985年,市辖3个市区,共有18个街道办事处,162个居民委员会,1826个居民小组;郊区共设11个乡,133个村民委员会,1247个村民小组。

(一)割据

  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二)曲阳县 钟离县 泗水郡

  秦王朝 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三)怀远县 钟离县 泗州

  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祐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

  南宋 、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

  (四)凤阳府

  明 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

  清 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五)凤阳县 怀远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六)蚌埠市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

  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2003年蚌埠市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郊区更名为淮上区。

  建制沿革

  史前时期,蚌埠[1]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相传原始社会末期,今蚌埠地域东部曾建立钟离古国,西部曾建立涂山古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继属吴,再属越,后属楚地。后经历代演变,至民国36年(1947年)1月设市,直属安徽省所辖。

  一、秦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实行郡县制后,今蚌埠地域分属九江、泗水两郡。其东部(今凤阳县境内)设钟离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归属沛郡,淮河南归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复改为九江郡,并在蚌埠西部(今怀远县境内)设置当涂县。

  王莽新政时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属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属延平郡,并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当涂县改为山聚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为沛国所辖,淮河以南为九江郡所辖;东、西部各复改为钟离县、当涂县。

  三国时期,今蚌埠属魏地。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隶于谯郡;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废钟离、当涂二县,淮河以南隶于淮南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扬州,为淮南郡所领,并复立钟离县;淮河以北属豫州,为沛国所领。

  东晋百余年,战乱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频繁。淮河成为东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于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后赵所控制;晋穆帝升平三年(359年),又为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占据,后于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再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统辖。今蚌埠西部属当涂县,于东晋成帝年间侨置于江南;今蚌埠东部于东晋安帝年间设钟离郡,治燕县;西南设马头郡,治虞县。

  南北朝刘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钟离、马头两郡皆归徐州。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为北徐州,辖蚌埠东部钟离郡,治燕县;辖西部马头郡,治己吾县。南梁初期承南齐制,后期江淮州郡先后为东魏、北齐所取。东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设连城县,为睢州所辖。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钟离城。北齐控制江淮时,将楚州更名为西楚州,州、郡同治钟离县;并在西部设荆山郡,治荆山城,领马头县。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将西楚州改为北徐州,郡、县未变。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为北周所占,北徐州复改西楚州。

  二、隋至两宋时期

  隋开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为濠州;废荆山郡,马头县改为涂山县。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濠州改为钟离郡,领钟离、涂山县。今蚌埠北郊则属彭城郡谷阳县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钟离郡复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涂山县并入钟离县,为濠州所领。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淮南道监察,淮河以北属河南道监察。天宝元年(742年),濠州再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钟离郡又改为濠州。贞元四年(788年),濠州隶属河南道监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领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今蚌埠淮河以北为宿州辖地,先后为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所统治;淮河以南为濠州辖地,先后为吴(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占据。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夺取今蚌埠整个地区,淮河以北由徐州辖,淮河以南由濠州辖。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隶于新置灵璧县,为淮南东路宿州所辖;淮河以南只存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为山东西路领,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属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军收复濠州,宋、金仍以淮河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宝祐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荆山县,为淮南西路怀远军所辖。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东北置五河县,为淮南东路淮安军所辖。

  三、元至民国时期

  元,今蚌埠属河南行省政区。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灵璧县改隶于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县改隶于临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区尽属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县划归泗州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临濠府改为濠州;废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属濠州钟离、怀远县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凤阳建中都,钟离县更名中立县,翌年再改名为临淮县。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设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迁新城改名凤阳府,临淮县亦改名凤阳县;蚌埠西部仍为怀远县,东北为五河县。三个县明初均为中书省凤阳府所领。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为南京直隶。

  清初,凤阳府为江南省领。顺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为江南左布政使凤阳府所辖。康熙六年(1667年),凤阳府改隶于安徽布政使凤颍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从凤阳府划入泗州直隶州。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一块属蚌埠,并首设独立行政机构三县司,脱离凤阳、怀远、灵璧三县,直属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蚌埠三县司废,河南岸改属凤阳县,置二区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属灵璧县,一直到民国35年。民国3年,恢复道制,蚌埠河南岸属安徽省淮泗道凤阳县辖。民国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筹备处,但翌年即撤销,仍属凤阳县所辖。民国21年,凤阳县办自治区,蚌埠系其第七区。民国24年,蚌埠与三铺合为凤阳第二区。翌年,凤阳县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区所领,蚌埠受其辖。民国27年,凤阳县名义上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区所辖,因日军侵占,九区各县沦陷,凤阳由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区兼管。

  民国27年10月,日伪在蚌埠组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维新政府管辖,伪县维新政府设于蚌埠。民国29年3月,伪安徽省维新政府更名伪安徽省政府,伪府仍设于蚌埠。民国33年,伪安徽省政府设8个行政督察区,蚌埠为凤阳县辖,隶属第一行政区,并为区治地。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军队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筹备处,翌年接管市区行政。民国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直辖市。

  民国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属江淮解放区辖,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隶属皖北行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皖北行署,蚌埠市为安徽省直辖。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专区,专员公署驻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隶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此后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属安徽省直辖。

唐代归属于淮南道宋代属于淮南东路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蓝勇著

  • 蚌埠在唐、五代、宋历史上归属那些地区?
    答:五代十国时期,今蚌埠淮河以北为宿州辖地,先后为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所统治;淮河以南为濠州辖地,先后为吴(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占据。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夺取今蚌埠整个地区,淮河以北由徐州辖,淮河以南由濠州辖。 北宋元佑元年(1086...
  • 求蚌埠历史调查报告
    答: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氏族聚居区。今怀远县和蚌埠市区西部属涂山氏国,今蚌埠市区东部属钟离国。春秋时期,今固镇县先后属宋、吴,今五河县先后属徐方、鲁、宋;战国时期,今怀远县、蚌埠市区、固镇县均属楚,五河县先属宋、吴,后属楚。历经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
  • 蚌埠的历史,由来
    答:春秋时期,固镇县先属宋、吴,五河县先属徐方、鲁、宋;战国时期,怀远县、蚌埠市、固镇县均属楚,五河县先属宋、吴,后属楚。从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南宋宝庆五年(1257年)设置怀远军及荆山县,以及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设置淮安军及五河县,这一地区的历史经历了多次政...
  • 蚌埠的历史,由来
    答:1. 在史前时期,蚌埠及其周边地区是淮夷族的居住地。传说中,大禹在治水途中经过涂山,在那里娶妻并生下了启,启后来建立了夏朝。2. 春秋战国时期,蚌埠地区先后被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所统治。3. 秦朝时期,蚌埠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的曲阳、钟离等县,而淮河北岸的地区则属于泗水郡的蕲、徐...
  • 蚌埠是哪一年成立的?
    答: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 蚌埠市的总人口和人口分布以及各个县的人口分布
    答: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佑五年( ...
  • 蚌埠怀远的简介
    答:五代十国时属南唐,仍为钟离县。其后周世宗据有淮北时,在这里设“镇淮军”。 宋明清时期 北宋仍因唐旧制。南宋时,淮北一度沦人金国之地,在这里改设荆山镇。金亡后,南宋收复,复设荆山县。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于此设“怀远军”(注18),辖荆山县,地跨淮河两岸。“怀远”名称亦自此开始。德祐二年(公元1276...
  • 蚌埠有多久的历史古城
    答:据蚌埠市的历史沿革记载,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直到清朝时期,蚌埠才成名为小镇,凤阳县主簿衙门驻小蚌埠镇,即清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1947年...
  • 蚌埠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答: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祐五年( ...
  • 蚌埠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答:蚌埠有一部分属于北方,一部分属于南方。蚌埠市幅区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稍。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地面西北倾向东南。蚌埠横跨淮河两岸,而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所以不能纯粹地说它属于南方还是北方。确切来说,有四区三县,淮上区属于南方,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