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凌晨时分,一队约五万人的大军经过又一个晚上的急行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前方70里外的地方,是一个六百年王朝的都城,朝歌。

现在,他们已经无法继续前进,因为挡在他们前面的是,商王纣的几十万山呼海啸的军队。两军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此时天底云暗,狂风夹着暴雨,横扫着苍茫大地,天时异常恶劣,大军首领亲自进行占卜。然而,卜兆却显示,这次出征并不吉利,所有的兆象似乎都在预示不合上天的旨意。历史关键时刻,这位部族首领违抗了天命,果断命令大军继续前进。一场被史家描述为,流血漂橹的惨烈大决战,即将打响。

这里是位于山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与扶风县接壤处的两个村庄,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中国考古的重要发掘地。长期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卜骨、卜甲以及众多珍贵的国宝青铜器。这里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西周故都所在的周原。

时至今日,周族的起源仍然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正是周人亮相中国历史大舞台,并创造辉煌文明的起点站。

周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绵》,具体记载了周族人,在他们的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迁居周原的故事。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大约在商朝武乙时期,原本定居豳地的周人,不堪戎狄的侵扰,他们渡过漆水河,翻越梁山,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

在周原这片土地上,几代周人韬光养晦,他们殚精竭虑的谋划着周族未来的宏图大业。

周原这个地方也成为了周人准备克商的一个战略性的根据地。

迁到周原之后,周人正式打起了克商的主意,这就是诗经中的另一首诗,《閟宫》所写,‘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后稷就是周族人的祖先,这里的大王即古公亶父。意思是,自从古公亶父带领周族部落,迁到岐以后,才开始筹划剪除商的事业。

古公亶父带领周族人在这里开辟土地,建造城郭宫室,建立官制,小邦周作为附属大邑商的一个方国日渐强大起来。

据史书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他有意传位于小儿子季历,因为他经过观察,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将是周人兴起的关键人物。这样,为了让位给季历,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便出奔荆蛮。他们在那里断发文身,建造城郭,建立国家,成为吴国的始祖。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不久被商王杀害,他的儿子姬昌继位。这就是后世为众多儒家经师和封建帝王推崇的周文王。

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周族蒸蒸日上,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周族日渐强大,但仍坚持韬光养晦,以取得宗主国的信任,商王纣封周文王为西伯,使之成为商西的一方之主,并委以征伐大权。这正合文王之意,于是周文王大手一挥,剑锋所指,商的若干附庸国立即灰飞烟灭。他先是兵进西北,相继征服北方的犬戎、密须等方国。随后,有正面进攻黎、邘二国,剪除商的左翼。攻取商朝西南方向的战略重镇崇,直接威胁商所在的别都朝歌,为周军东进打开了通道。

如此,南北西三面都是周的势力范围,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势。周文王时刻不忘商的杀父之仇,他韬光养晦,表面上臣服于商,暗中却一直在积蓄力量,加紧灭商的准备。

在周原,周文王敬老慈少,为政以德,礼贤下士,赢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芮两国的国君因国土问题发生争执,找周文王仲裁。进入周境后,发现周人相互谦让,种地的人相互谦让田界,走路的人相互让路,两位国君目睹这一切,非常羞愧,于是各自回国,相互谦让原先争执不下的土地。这一件事传出去后,许多诸侯更加折服于文王的德治。周人在文王的治理下日渐繁盛,但是天下仍是商人所统治,要成就伟业。文王还需要辅佐成就自己霸业的人才。

文王拉车,是民间流传千年的传说,讲述的是文王礼士尊贤的故事。

文王听闻吕尚隐居渭水河滨,一天便驱车前往。文王来到渭水南岸,看见一个白发老者,坐在河边心不在焉的钓鱼,文王见他只下鱼钩,不上鱼饵,觉得十分奇怪,就与老人搭话。这位渭水钓鱼的老者,就是吕尚。二人交谈中,文王见吕尚韬略盖世、见识过人,便邀请他出仕,辅佐周邦。吕尚为考验文王求贤诚意,要文王为自己拉车,方允登程。文王求贤心切,亲自为吕尚拉车,两人共离渭水。

周文王得到吕尚,可谓如虎添翼。此后,内政外交,东征西伐,周朝的力量得以大增。一切条件成熟之后,周文王又做了一件大胆而又冒险的事,就是将都城从岐下迁走,在沣水、渭水之间建立城邑,即丰邑。自岐下东迁居此,周文王东进的意图已再明白不过,这样周族基本完成了攻商决战的准备,伐纣灭商只是时机问题。然而,越是这样,周文王越是谨慎,他的威望大增,许多诸侯都来向他示好,但他十分低调,越发对纣表示恭敬,给纣进贡的财宝也越来越多,这就让纣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周迁都丰的第二年,文王姬昌病逝,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武王,吕尚继续辅佐。

周武王继位,他以其父为榜样,继承前辈们开创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落实。他继续让吕尚任太师,另有周公旦、召公、毕公等贤人辅佐。这样,人才荟萃,各谋其位,周的政治如日中天,归附诸侯越来越多,力量越加壮大。对比之下,商更加孤立。为更有利于进攻商都朝歌,消灭商朝,武王决定再次迁都,将周的都城由丰,迁至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南的镐。

当文王和武王父子在夙兴夜寐地准备着这一切的时候,此时的商王纣在干什么呢?

纣好酒贪杯,常彻夜喝酒寻乐,他在宫廷里举行各种大型宴会,表演各种音乐、舞蹈、游戏,他让人挖了许多大池子,然后用酒灌满池子,供数千人狂饮不止。他还让人把熟肉悬挂起来,看上去像树林一样,人们可以随便伸手摘取食用。纣身体强壮,沉迷女色,他尤其对美女妲己宠爱至极,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他仗着自己的统治为天命所赐,远贤臣、亲小人,发明炮烙等酷刑迫害臣民,加以后世的笔墨描画,商王纣几乎变成了千古第一暴君。实事求是的说,商王纣并非只是残暴,即位之初他也曾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

商王的荒淫无道,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各诸侯都害怕纣,从而疏远了他。众叛亲离,更加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整个商都一片混乱,神祇无人敬祭,宗庙无人管理,大臣偷奸耍滑,犯法者得不到惩罚,任何一个朝代一旦到了这个份上,这个王超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对于武王的雄心,商并非毫无察觉,但长期的东夷之乱,使周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东夷之祸一直是商的心头大患。纣继位之后,举全国兵力进攻东夷,这场漫长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纣笑到了最后。但此时的商王朝,国力已消耗殆尽,泱泱王国变成了一个空架子。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东夷之乱,对商的全盘牵制,造成了王国在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所谓顾此而失彼,纣无奈智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在西部的征伐中不断壮大实力。商与周,一个在一天天烂下去,一个在一天天好起来。

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他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

在黄河渡口,武王看见舟楫整齐、士气高昂,十分高兴。船行至河中央,一条银白色大鱼忽然跳进船中,武王说,殷人崇尚白色,看来这是他们灭亡的象征。附身抓起那条鱼祭天。大军上岸,忽然一颗红色的流星划破长空,从天而降。落在武王住的房子上,不断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不断地鸣叫。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吉兆,于是士气大振,周军长驱直入,直指孟津。恨透了商王纣的各国诸侯,一听说武王出兵,以为灭商的时机到了,纷纷前往助战,竟然一下子聚集了八百诸侯。但是,武王发现几个大的诸侯没有前来,于是毅然收兵回师,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族人的兴国大计终于得以实施。又过了两年,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相信天命的周武王自然要占卜。结果,兆象说这次伐商并不吉利。武王正在犹豫,凑巧此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横扫一切。这更加重了武王的疑虑,武王再一次想起了天命,商是上帝委命的,我现在要伐商,天命可违吗?

关键时刻,吕尚站了出来。他说,纣此时已不堪一击,机不可失,请务必按原定计划出兵。吕尚鲜明的态度,促成了武王最后出兵的决心。

扣马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这个黄河岸边的古老村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军事演习,就发生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这里就是武王举行孟津观兵的地方。当年,武王与八百诸侯在此会盟,仅仅两年后,武王与各路伐商的诸侯部队,再次于此会师。

公元前1046年正月,武王率领一支由战车三百辆,精锐武士三千人和甲士步兵四万五千人组成的伐商军队,从镐京出发。经过25天的行军,部队到达两年前诸侯会盟的孟津渡口,与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友军会师。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前来会盟的诸侯方国更多了,伐商力量因而更加强大,不少方国的国君都亲自带兵前来,总兵力已逾五万人。

不料,出兵伐纣的路上又遇到一系列自然灾害,到了怀地河水泛滥,到了共头山体崩摧,经过邢丘的时候,令人晦气的事又发生了,一阵狂风暴雨,大风把旗杆断为三截。接着又连下三天三夜的瓢泼大雨。武王于是更加犹豫,问吕尚是不是老天显灵,警告我们天命难违不可伐商。吕尚说,旗杆折为三截,是老天提示我们应兵分三路,连下三天大雨,是老天特地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征尘,杀敌的时候更为锋利。

武王得到吕尚安慰,命令大军继续前进,面对江河日下的形势,纣却盲目乐观,因为相信天命仍支撑着他。这时的老天爷还没有弃他而去,他早知周师进犯京师的消息,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恰在此时,征伐东夷取得全面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这让纣得意忘形,朝歌城里一片欢腾。朝歌张灯结彩祝捷盛典,因此,如何对付周师的事,根本没有排上议事日程。庆祝征伐东夷的盛筵持续多日,直到周师兵临牧野城外,才惊散了商纣君臣的欢宴。

发生在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的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从西周开始,牧野之战就在民间想象中流传。众多的传奇色彩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时间到地点,人们总在不断地探寻遥远历史真实的面貌。【邑外叫郊,郊外叫牧,牧外叫野,野外叫林,史书记载朝歌以南是牧野之地。】如今,这片开阔的原野横卧在黄河之滨的豫北大平原上。初春时节,绿油油的麦芽刚从田间探出头来,翠绿的棉田似浩瀚的历史长流,谁能够想象三千多年前,发生在这里载入史册的一仗。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武王率领五万灭商大军陈兵牧野,与商军摆开了决战的阵势。而此时,商王纣的主力还在征伐东夷凯旋的路上,一时半会无法赶回救主。面对此种危境,商王纣思来想去,权衡再三,他担心战争时间的拖延会导致自己政权的变乱。这样,暴烈武勇的纣,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决定,开赴牧野战场与周军决战。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同盟山,因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前各诸侯于此设坛誓师而得名。据记载,武王的伐纣大军行至牧野战场边缘的清水西南岸,殷畿内地宁邑就是同盟山一带,大军勒兵修整,各诸侯为表盟誓伐纣决心,将士兜土筑台设坛。殷历二月四日黎明,武王登台麾军,作决战前誓师。武王高声历数商王纣犯下的滔天大罪,他告诉将士们,替上天惩罚纣的时候到了。武王的誓师言词气吞山河,极富鼓动性,顿时士气大振。这篇战争动员令,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战前动员结束,周武王下令向商军发动总攻击,三百战车、三千武士、四万五千步兵,从地平线上出现,他们就像一场飓风,平地向商军席卷而去。

商王纣的军队,虽然也像蚂蚁一样多,无奈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商军前锋,不但不前进,反而纷纷倒戈,回杀商军,为周军开路。商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顷刻之间,商军土崩瓦解,十几万人退潮般溃败,武王乘胜追击,直捣纣老巢朝歌。结果,太阳还没有升到天上,牧野之战的正面交锋,就决出了胜负。

残阳如血,披头散发的商王纣,带着残兵败将从牧野匆匆逃回朝歌城,躲进了鹿台。众叛亲离,商王纣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也许到现在纣还不知道,商人祖先信奉了六百年的天命,为何彻底抛弃了他。商人认为,天命神袛决定现实的一切,只要他们诚信地敬奉神灵,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就能永保天命,让商朝历久不衰,万世长存。笃信天命,直到纣灭亡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改变。夕阳斜照之下,周人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团团围住了鹿台。他知道,现在是插翅难逃了。商王纣穿上缀满玉石的宝衣,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在身边,又在身边堆满祭祀用的燔柴,一把大火升起,纣最后看了一眼正沉入地平线的夕阳。六百年商王朝,跟着夕阳还有他,一起沉入黑暗。

传说纣王死后,纣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河水,在河床上竖穴而葬,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王墓才露出堤岸。

如今,这座巨大的土冢在淇河之滨静静躺了三千多年,曾经的墓碑早已不存,后人又在此重新立碑凭吊。石碑虽巍然屹立,墓冢却荒烟陌头,荆榛丛生,鲜有人问津。喟然长叹之间,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商王纣刚愎自用,荒淫残暴,最终成为一个国破身亡的败国之君,这也是天命使然。

武王庙,坐落在获嘉县同盟山的最高处。周灭亡后,七雄纷争,战乱不止。无论缅怀国王思念武王伐纣功绩,便在同盟山上建武王庙,以感受武王伐纣军当年波澜壮阔的誓师场面。如今,每年的二月十九这天,都会有大量的香客来此祭拜,纪念武王,因为就是在这一天武王踏进了商都,朝歌城。武王进入朝歌城后,在商朝太庙中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武王宣布接受天命,取代商王朝的统治,他诰誓商人,商王纣的残暴统治,使上天改变了心意,他诛伐的只是纣一人,而不是全体商人。他希望商人接受周人的统治,安居乐业。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高捷。

一个新的朝代翻开了新的一页,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亡,留给我们后人久久的思索。

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人为祭祀祖先而铸造的。如今,大方鼎还在,商政权已成为历史。

周人一直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商为大邦殷、大邑商,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远逊于商,却最终克商,而建立了新的政治权威。这一意料不到的历史发展,促使周人追寻历史性的思考。

什么是天命?

号称掌握着天命的强大的商朝为什么轰然倒地,天命可靠吗?

《诗经·大雅·荡》中,周人借文王的口吻给出了答案,天命无常能使国家兴起,兴国也未必善终。夏代失天命灭亡了,殷商不以夏代为鉴也灭亡了。上天是下民的领袖,天生众民,为民立君,上天看中殷商的德行降天命于你们身上,可你们不珍惜,咆哮于中国,所以上天改变了当初的承诺,毁灭了商朝。所以,商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周人认为,是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实现了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迹。因此要永保天命,必须以德配天,注意敬德保民。

周人的上天是自然界,即笼盖四野的天。在周人看来,天高高在上,默默无言,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谁好谁坏,它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才有天命和革命,授权和收权,更为重要的是,天时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以德为标准,来为人民选择君主。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对敬德保民的敬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此看法作为警世明言一直昭示后人,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抗,失德者必亡。

  •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如何翻译...
    答:一、原文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二、译文 从前武王战胜商朝,广有天下,他的兄弟领有封国的十五人,姬姓领有封国的四十人,都是举拔自己的亲属。举拔没有别的条件,只要是善的所在,亲密、疏远都是一样的。
  • 武王为何能克商,摧垮纣王17万大军?
    答:这便是文王的高明之处,就算纣王再无道,再昏庸,也不能落下不忠不义的谋反之罪,无非是想绝众人之口,为日后儿子武王伐纣找到一个借口罢了。政治家的胸怀,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牧野之战,武王能克商,摧垮纣王17万大军,奠定800年基业,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实力说明了一切。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
  • 武王克商指中国历史上的那一场战争
    答: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1] 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 文言文解释: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
    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雒: 通“洛”。三国时,魏改雒为洛。武王灭了殷商,将九鼎搬到洛阳,当时的义士尚且认为他做的不对,何况把明显的违德招乱的贿赂物放在太庙里,又将怎么办呢?
  • 武王克商的下一句武王克商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武王克商的下一句:迁九鼎于雒邑。武王克商的下一句:迁九鼎于雒邑。诗词名称:《臧哀伯谏纳郜鼎》。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
  • 武王克商发生在哪一年?
    答:回答: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
  • 古文翻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我试一下,应该是 从前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周成王(武王儿子)使周朝安定下来,选拔智慧德高之人,设置藩王(即分封制)保卫周朝。
  • 昔武王克商 迁殷顽民于洛邑 诸君得非其苗裔乎怎么翻译?
    答:【原句】昔武王克商,迁顽民于洛邑,诸君得非其苗裔乎?【译文】过去周武王灭掉了商朝,把(商朝)顽固地(不愿归服的)百姓迁徙到洛阳(去了),诸位莫非是他们的后裔吗?【注释】1、昔:过去;从前。2、武王:即周武王。3、克:战胜。这里是灭亡。4、商:即商朝,因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故也称...
  • 武王克商
    答:周原这个地方也成为了周人准备克商的一个战略性的根据地。 迁到周原之后,周人正式打起了克商的主意,这就是诗经中的另一首诗,《閟宫》所写,‘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后稷就是周族人的祖先,这里的大王即古公亶父。意思是,自从古公亶父带领周族部落,迁到岐以后,才开始筹划剪除商的事业。
  • 武王克商(牧野之战)
    答:武王克商(牧野之战)纪录片《我国通史》从第二集开始,片尾都会用90秒去叙说一个前史小故事。同盟山坐落河南省获嘉县城东两公里,同盟山,因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前,各诸侯于此设坛誓师而得名。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凌晨时分,周武王带领五万伐纣大军,陈兵牧野,与商军摆开了决战的形式。武王登台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