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一些满族文化,听说医巫闾山那里曾经是满族自治县,闾山的朋友帮忙介绍一下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求大家帮忙,找一个满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据说医巫闾山曾经是满族自治县?还有能否推荐些满族文化!谢谢大家

语言文字,满族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古老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入关前,使用范围主要是东北地区,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公元1599年2月派人创制满文,因无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公元1633年,皇太极令人将老满文加以改进、完善,后人称之为新满文或加圈点满文。新满文的创制,对满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顺治入关建立全国政权后,满语使用范围逐渐扩大。部分汉人也开始精通满语,满语一跃而居“国语”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语言文字逐渐衰弱,满族也逐渐使用汉语。至清末,满语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东北边远的满族集聚地区。
服饰:
  具有代表性的北镇满族服装有四种:旗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一般分单、夹、棉三种。旗袍款式是:无领(后来习惯加一条假领)、窄袖(或箭袖)、左衽、二面或四面开气,便于骑马。北镇满人喜欢穿长袍外罩马褂。马褂是半截身,四开气。坎肩无袖,穿起来活动自如,还便于装饰。满族妇女也把它做为外套穿,并且绣上花边。套裤是无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人冬天穿着,可以起护腿的作用。
  北镇满族帽子种类很多, 有礼帽 、毡疙瘩 、帽头 、四喜帽、坤秋帽 等。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是扇形冠,俗称“旗头”,以金属丝做架,形如扇,包以青色的绒、缎,上面缀以鲜花、头钗等饰物。
  北镇满族 男人春夏秋穿夹鞋(单鞋)。冬天穿“趟土牛”,即皮靰鞡。女人不裹脚,为“天足”,日常所穿单、棉鞋形似男人夹鞋。年节喜庆之日多穿高跟木底鞋,鞋跟位于鞋底中央,高约三、五寸,形似马蹄,又叫“寸子鞋”。 老年妇女喜欢穿无靿厚毡鞋,俗称毡疙瘩。男女袜相同,先用数层白布纳底,再用白布做袜靿 ,不分左右。
饮食:
  北镇满族在饮食上的特点是“粘”、“凉”、“酸”。
  满人喜欢种植粘作物, 用粘作物制作的伙食以面食为主,加工成饽饽、粘糕之类。满人喜欢净水饭,就是将煮熟的高粮米、小米在凉水中过一下,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用笊篱捞出,味道清凉可口。酸菜是北镇满族冬季的主要菜肴。 因冬春季吃不到新鲜蔬菜,故把白菜腌成酸菜,随吃随取,可吃半年。
  北镇的满族喜食猪肉,尤其喜欢吃白煮肉,即将清水煮熟的肉切成片,蘸酱油吃,也叫吃“白肉”。 他们也食用牛羊肉,尤其喜食火锅涮羊肉。
  北镇满族人喜喝烧酒,把烧酒戏称为“里皮袄”,是因饮酒生暖有益之故;吸烟也非常普遍 。
家居:
  满族的 房屋一般是座北朝南,多为三间,也有四五间的,有门在东侧向南开的“口袋房”,或称“筒子房”,也有在中间开门的称“钱褡子房”或“对面屋”。进门为 厨房,里侧是卧室。卧室内修筑有南、西、北三面构成的火炕,称“蔓子炕”。满族以西为尊,南为大,西炕靠山墙置祖宗板,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正房南北开窗,上下两扇,上扇可开启,以供通风。窗户纸糊在外,纸用油浸过,以防风雨。窗棂结构花样繁多,很是美观,大户人家还有厢房和仓房。
婚嫁:
  北镇 满人的婚嫁有两大忌:一是不与汉人通婚,二是同姓不通婚 。从订婚到完婚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婚姻仪式更为丰富多彩。
  满人结婚年龄,一般是男18—20岁,女17—21岁。婚事由父母包办,经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订婚,先交换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婚,若一切妥当便商定婚事。婚前先过“小礼”,又称串门、认亲家。以后过“大礼”,即送彩礼,定婚期。 结婚之日,新娘梳大翻车发式,头顶红盖头,由兄长抱上喜车(轿)并护送。 新娘进房后,新郎掀下红盖头。新娘踩高粱袋上炕,坐在放有斧子的被褥上,叫“坐福”。 在新房里夫妇换饮交杯酒,吃黄米饭。新娘吃饭前,用筷子将菜翻一翻,同时请福寿双全的老人捧饭、肉各一碗,在得胜杆前祝诵吉语,掷饭肉于房顶,这是满族独有之礼。 临睡前新人吃长寿面和子孙饽饽。三天后 ,新郎、新娘带礼品回娘家,一般住双日 。
丧葬:
  火葬是满族传统的旧俗,在十七世纪初年“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建州见闻录》)。清初仍沿袭火葬风俗。 乾隆年间 ,北镇的满族渐弃火葬改土葬。满族人的棺材盖凸起,这不同于汉族,因此又称为“满材”。院里挂幡。出殡前,家人哭到庙上烧纸,为报庙。发丧时丧主在前打灵幡,死者儿女持铭旌随后。满人戴孝不分男女皆穿白孝衣,头戴白包头圈, 男腰扎白孝带,女脚穿白孝鞋。 大孝为一百天。
祭祀活动
  北镇满族的祭祀活动种类、方式十分繁杂。大祭是北镇满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富贵之家一年一次,贫穷人家三五年难得一次。大祭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连祭三天 。第一天祭祖时,先清扫布置祖宗板,在祖先位前摆好供品,全族老小跪在祖宗神位前。同时供一口全黑的公猪 ,祭祀完毕,撤下供肉,家族人分吃供肉。有的家族供影像,在祭日将先人画像请下,族人拜祭先人 。第二天,祭天时,在大门里供得胜杆(木杆),满语称索摩,故又称索摩杆, 索伦杆 ,译为神杆, 神杆长13尺 ,杆首安锡斗。在祭祀前,将得胜杆放倒洗净, 祭祀开始, 全族老小跪于供案前,“领牲”把猪血涂在得胜杆顶端,并套上猪锁龙骨,把猪五脏放在锡斗里,立起得胜杆。将肉与米混合煮熟,摆在供桌上,族人再次跪拜,随后分享大肉,族外过客也可同吃,客人走时无须道谢。所有肉必在三日内吃完,否则剩肉倒掉。 第三天祭佛头妈妈,又称奶妈。 祭佛头妈妈一为报恩(佛头妈妈对满族先人有养育之恩);二为求子孙兴旺,人口平安。佛头妈妈只是个布口袋,内装五色线。祭祀之后,将佛头妈妈放回原处 。日常生活中,家里有人出门或作战去,要供护身佛。 遇有喜庆之日,或因事因病许愿都要举行祭祀。
  满族的祭祀活动带有迷信色彩,想依靠神、祖的恩赐摆脱苦难,得到幸福。
游艺活动
  嘎拉哈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一种满族游戏活动。嘎拉哈为满语,是兽类后腿足蹠骨。人们多把猪、羊的骨脱脂后,涂上一层红色作为玩具。玩法多样 。
  跑马城 又称抢机灵。参加游戏的人排成两行横排,双方相距十几步,各自手拉手结成人墙,一方叫阵,一方应战。被叫的人猛跑过去,冲撞对方的人墙,若撞不开,便参加对方的行列,若撞开了便领回一人。这样一直叫到最后一人,将对方的人全部掳过来就为胜利。
  另外老鹞子捉小鸡 、翻绳也都是满族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
  满族的游艺具有北方民族那样粗犷、质朴的特色。其内容多与满族祖先征战狩猎有关,这些游艺有的流传至今,并为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

汪秀霞是一位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剪纸艺术家。她出生在满族人聚居的北镇市汪家坟乡张岱村,从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满族剪纸,接受满族民间文化的熏陶。17岁嫁到医巫闾山深处的三道沟村。这是一个古代守护辽代陵墓的契丹人聚居过的地方,弥漫着浓郁的萨满文化气息。汪秀霞的婆婆就是当地有名的萨满。萨满,是山林民族萨满教的神职巫师。医巫闾山民间剪纸中有很多记述萨满跳神场景的作品,它们传递了作者对萨满精神世界的理解。汪秀霞的剪纸作品,最多的是诸如《山神》、《狐神》、《蛇神》,以及《柳树妈妈》、《九乳妈妈》等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的作品,展现的是一个诡异、癫狂而又充满了与大自然血肉亲缘情感的萨满世界。她的剪纸艺术简直就是萨满之歌的绝唱! 然而,同样是表现植物图腾的“柳树妈妈”,出自91岁剪纸艺人张喜荣之手,与汪秀霞的剪纸风格就大不一样。张喜荣剪的“柳树妈妈”,描绘的是女神的创世情景:柳树妈妈正在分娩,她生出的是宇宙,而且是顺生。先生出飘着云彩的天,紧跟着生出奔跑着鹿的大地,最后生出的是鱼在其中游戏的水!她用剪纸艺术讲述着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她一生多舛艰辛,直到70岁因剪纸出名,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她从不自怨自艾,平和又精明,勤俭又从容,用她的剪纸作品传递着自然平和的气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品还记录了医巫闾山各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其中有对民族领袖努尔哈赤英雄业绩的描述;有对满族及北方民族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祭祀、娱乐等日常生活的记叙。这些或温馨、或火爆、或壮丽、或凄美的画面,倾注着作者赤诚的民族情感,传递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恋,以及对过去艰难生活的回忆。 剪纸艺人王凤君,如今虽然过上了舒心宽裕的日子,但是,青少年时代的痛苦经历,就像一支难忘的歌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于是,她用农妇手中最常用的剪刀,让这支歌在一片片剪纸上轻轻吟唱,汩汩流淌。王凤君三岁丧母,寄住在姥姥家。四岁时,父亲接她回家。此后,贫穷和继母的虐待像无边的苦难,早早就埋葬了她的童年。在那些日子里,她趁没人时用捡来的纸片剪“媳妇人”和小猫小狗,是她唯一的乐趣。她在剪纸作品《童年》里记述父亲领她回家的记忆。画面中,荡漾在春风中的柳枝和呢喃的春燕,陪伴苦命的女孩走上人生之路。从此,希望和苦难就成为了她生命的和弦!结婚后,为了生存,为了争得在家庭中的一席之地,她日夜操劳。剪纸《大老王磨豆奶》,便是她又一幅生命历程的写照:边哺乳,边磨豆,血汗和希望在一起研磨。“大老王”的绰号来自她留给村民们吃苦耐劳的印象,她十分认可和珍惜,特地留在剪纸上。她灵秀、唯美的艺术风格,俗世、温情的作品题材,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中独树一帜。过去,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人们的创作可以就地取材,制作方便。用这些剪纸作品美化生活中的那些工具和器皿是医巫闾剪纸人的祖传手艺,也是几千年农业社会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今,随着社会的转型,这些取之自然,还原于自然的手艺也即将消失。这些剪纸作品的作者,在刻画传统手艺的画面上,融入着深深的眷恋和淡淡的忧伤,表达着他们对即将消失的传统农业经济习俗的集体记忆 。 87岁的剪纸艺人马凤云,每天剪纸不息。她告诉6个儿女:“我每幅剪纸都剪6份,分别放在6个盒子里,那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产。”其实,聪颖过人、天赋极高的马凤云,用她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却又简约准确的构图形式,剪出了她最熟悉不过的农业社会里诸如生产劳动、娱乐、礼仪等林林总总的社会景象。连“吃火锅”、“编炕席”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场景,都被她惟妙惟肖地剪了下来。老艺人陈万增擅长皮影剪纸,他一生都在用快乐抗击贫穷,皮影剪纸除了用来演皮影戏,还可供儿童玩耍,或作墙花美化环境,其作品就是民间文化的快乐记忆。他们这些存留着农业社会民间文化记忆的作品,不仅仅是留给子女的,更是留给整个民族的宝贵馈赠。神奇的医巫闾山富含着神奇的民间文化,在绰约多姿的剪纸作品中展现着她独有的风采,留给世人无穷无尽的关于民间文化的美好享受和追忆 。

服饰:
  具有代表性的北镇满族服装有四种:旗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一般分单、夹、棉三种。旗袍款式是:无领(后来习惯加一条假领)、窄袖(或箭袖)、左衽、二面或四面开气,便于骑马。北镇满人喜欢穿长袍外罩马褂。马褂是半截身,四开气。坎肩无袖,穿起来活动自如,还便于装饰。满族妇女也把它做为外套穿,并且绣上花边。套裤是无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人冬天穿着,可以起护腿的作用。
北镇满族 男人春夏秋穿夹鞋(单鞋)。冬天穿“趟土牛”,即皮靰鞡。女人不裹脚,为“天足”,日常所穿单、棉鞋形似男人夹鞋。年节喜庆之日多穿高跟木底鞋,鞋跟位于鞋底中央,高约三、五寸,形似马蹄,又叫“寸子鞋”。 老年妇女喜欢穿无靿厚毡鞋,俗称毡疙瘩。男女袜相同,先用数层白布纳底,再用白布做袜靿 ,不分左右。

饮食:
  满人喜欢种植粘作物, 用粘作物制作的伙食以面食为主,加工成饽饽、粘糕之类。满人喜欢净水饭,就是将煮熟的高粮米、小米在凉水中过一下,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用笊篱捞出,味道清凉可口。酸菜是北镇满族冬季的主要菜肴。 因冬春季吃不到新鲜蔬菜,故把白菜腌成酸菜,随吃随取,可吃半年。北镇满族人喜喝烧酒,把烧酒戏称为“里皮袄”,是因饮酒生暖有益之故;吸烟也非常普遍 。
家居:
  满族的房屋一般是座北朝南,多为三间,也有四五间的,有门在东侧向南开的“口袋房”,或称“筒子房”,也有在中间开门的称“钱褡子房”或“对面屋”。进门为 厨房,里侧是卧室。卧室内修筑有南、西、北三面构成的火炕,称“蔓子炕”。满族以西为尊,南为大,西炕靠山墙置祖宗板,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正房南北开窗,上下两扇,上扇可开启,以供通风。窗户纸糊在外,纸用油浸过,以防风雨。窗棂结构花样繁多,很是美观,大户人家还有厢房和仓房。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过去,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满族的婚礼既带有浓厚的本民族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首先要订婚、放定(即,递财礼),之后在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新娘被人扶出轿后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的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在揭盖头后,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此外满族民间有许多体育与娱乐活动。"雪地走"与"采珍珠"便是其中的两项。"雪地走"为女子传统体育活动,参赛者需身着旗袍,脚穿高底旗鞋竞走,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因穿高底鞋走路如踏雪行而得名。珍珠,满语称"尼楚赫",满族人视之为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据说,过去满族的先民女人曾在牡丹江里采珍珠,此活动便是模仿这种生产劳动而形成的。其运动器材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也不严格,非常适合民间开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 想知道一些满族文化,听说医巫闾山那里曾经是满族自治县,闾山的朋友帮忙...
    答: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过去,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满族的...
  •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文化内涵
    答:在辽宁省,医巫闾山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这里汇聚了历史长河中融合的北方游牧民族、山林民族以及迁徙而来的中原汉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满族共同体。医巫闾山的满族剪纸艺术,犹如这片山林与草原孕育的艺术瑰宝,承载着先民们对自然环境的深深敬畏和崇拜。这些剪纸作品记录了他们对医巫闾山自然生态的珍...
  •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简介
    答:医巫闾山地区的满族民间剪纸,是一种深受满族萨满文化影响的独特艺术形式,起源于当地满族祖先对山林、动植物、图腾和始祖神的原始崇拜。这些剪纸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展现了满族人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和生殖崇拜,同时也反映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医巫闾山山林文化的交融。这些历史久远的剪纸作品,如同一...
  •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悠久历史
    答:在辽宁锦州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更是独具特色,它深受萨满文化影响,展现了满族原始的自然崇拜、始祖信仰以及对生殖的敬仰。这种剪纸艺术以表现满族风俗为主要内容,深深植根于当地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医巫闾山地区,满族剪纸作品如窗花、挂笺、喜花、生命树、祭树和灵幡等,是节庆、婚礼、祭祀等...
  •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特色
    答:祖先崇拜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剪纸,满族人传承了对先人的敬仰和对家族历史的记忆。这种艺术形式并不追求繁复的剪法和精细的造型,而是以大气磅礴的气势和质朴古拙的韵味取胜,每一片剪纸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和故事。总的来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以其原始、古朴和富含象征意义的...
  •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介绍
    答:流传于医巫闾山满族地区,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上中国北方各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与形态的珍贵史料。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10年锦州市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东北三大名山有哪些山?
    答:1、东北三大名山分别是: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其中长白山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山,同时也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和满族文化圣山。长白山脉的“长白”二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即为长相守,到白头,代表着人们对忠贞与美满爱情的向往与歌颂。2、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
  • 辽宁满族文化打卡地点有哪些 满族风情旅游推荐
    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所表现的萨满文化信仰,是朴素、虔诚而率真的,是任何伪民俗、伪民间艺术学不来、做不到的!”作为辽宁省的传统美术,其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打卡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工作室 地址:锦州市古塔区中央大街三段20号 12、那氏旗袍制作技艺 沈阳是中国的“旗袍故都”,...
  •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物
    答:汪秀霞,这位满族剪纸艺术家,出生于北镇市汪家坟乡张岱村,自幼习得满族剪纸技艺,深受满族民间文化影响。17岁时,她嫁至医巫闾山深处的三道沟村,这里曾是契丹人聚居地,萨满文化浓厚。她的婆婆是当地知名的萨满,剪纸作品中可见对萨满跳神场景的描绘,如《山神》、《狐神》等,展现出诡异而亲近自然的...
  • 医巫闾山和海伦剪纸有哪些特征?
    答: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源于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萨满文化,它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习俗,记录了北方民族的生命状态和文化状态。医巫闾山剪纸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具有博大恢宏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海伦地处小兴安岭脚下,历史悠久。海伦剪纸艺术是满族传统剪纸技艺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结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