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1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观后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求一篇201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听后感论文!!!

写好提纲了吧

这两天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一定很高兴,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古典发烧友的心目中,就像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在球迷心中的地位一样崇高。Cctv这两年没干什么好事,但是坚持转播维也纳音乐会的确是居功至伟。
另外这两年名气越来越大的柏林新年音乐会也是万众瞩目,渐渐有了与维也纳分庭抗礼之势。维也纳爱乐的指挥是乔治普莱特,相比之下,柏林爱乐的指挥西蒙拉特尔在一般听众而言反而更有名一点,曲目的选择也更加广泛,不再是维也纳式的纯施特劳斯风格。
在网上搜一下,这两天的各种各样的新年音乐会如过江之鲫不胜枚举。比如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率领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大剧院带来了一场非同凡响的2010上海新年音乐会。四度执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棒的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的名气绝对在西蒙拉特尔和乔治普莱特之上,大概只有去年的巴伦博伊姆和前几年的洛林马泽尔才能比拟。还有理查德•克莱德曼&国乐天娇2010新年音乐会也是惹人注目,其余的二流乐团更是数不胜数。
我不是古典乐的粉丝,虽然也曾尝试着听过一些,但是没有太深的感觉。我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完全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里去看。昨天晚上的西蒙拉特尔和朗朗联袂演出的柏林音乐会我为了在木虫上发帖子错过了,只看了最后的15分钟。
虽然我是外行,但是听世界顶级的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的演奏实在是一种视听的享受。整齐划一的声音,潇洒自如的指挥家,华丽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相比之下,中央台的新年音乐会就让人失望的多,我只看了20分钟就没有再看,还不如去年的。一开始的曲目是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小孩子们唱蒙古歌,其实唱的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小孩子都不大,还不会用纯蒙古的呼麦唱法,西洋声乐训练也比较缺乏,声音也不大,管弦乐队的声音也不突出,整个演出处于一种中不中洋不洋的温吞水状态下进行,让人直打瞌睡。后来的几个男女高音唱功还是相当了得,但是整个乐队的配合无法突出重点,唱的又是听不懂的意大利语,所以越看越烦人。
维也纳人可以将自己的新年音乐会办成“施特劳斯家族专场”,我们也能把自己的新年音乐会变成展现本土管弦乐作品风采的舞台,但是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凸显不够,弄得不伦不类。
其实,音乐的演奏就像我们在诗歌版写诗一样,要么你就尽情演绎中国艺术元素,表现中华民族风情,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起那些“西洋名曲”,去年演的那些中国普通百姓所熟悉的旋律反倒拥有更好的认同感、亲和力和接受度,二胡、晋胡、竹笛等民族乐器在不同曲目中的轮番亮相,更增添了整场音乐会的中华风韵。
但是你不能半中半洋,就好象用满江红填词,里面居然出现了“电话手机,打开时,嗡嗡乱啸。再重拨,电波响处,刺声激烈”这样的词句,纵使合乎词谱,也会终成笑柄。
不过随着古典音乐的听众越来越多,若文化上的本土意识能够与西洋音乐更好的融合,在音乐创作与演出领域的通力协作下,办出有中华民族特色并形成优秀传统的高水准新年音乐会,指日可待!
我听得古典乐不多,但是我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算是一个没有耳朵的音乐爱好者吧,我也希望中国出一个卡拉扬,虽然有点荒唐,但是印度能有一个祖宾梅塔,日本能有一个小泽,连韩国也出了一个郑明勋(他的姐姐郑京和是与帕尔曼齐名的小提琴手),中国也会有的,我期待着这一天!

在“美酒与歌声”中迎接新年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记得还是在刚刚欣赏完精彩的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直播之后,像往年一样,我就上了维也纳爱乐的官网查询有关2010年指挥的消息了。结果却令我非常吃惊——原先我猜测2010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将继续出现新面孔的人物,诸如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瓦列里· 杰吉耶夫、荷兰著名指挥家伯纳德·海丁克等重量级国际大师。可没想到的是,最终的人选却是曾于一年前以84岁高龄亮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的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一方面我为他在时隔一年后便再次重回新年音乐会指挥台,并由此进一步刷新了此前由他创造的首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指挥家中年龄最高的记录感到十分惊讶,另一方面也为音乐会组织者没能够像前几年那样继续延续让更多新面孔指挥家出现并登上这个指挥台的势头而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11月21日,本届音乐会的节目单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对我来说,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出现在本届音乐会的节目单中的三个新面孔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创始人兼首任指挥奥托·尼古拉的《愉快的温莎妇人序曲》;法国轻歌剧作曲家雅克· 奥芬巴赫的轻歌剧《莱茵河的仙女》序曲和有“北方的施特劳斯”之称的丹麦作曲家汉斯·克里斯蒂安· 伦拜的《香槟加洛普》。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首次连续出现三位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入选曲目单,其中后面的那个曲目——《莱茵河的仙女》序曲和《香槟加洛普》还是首次在该音乐会上演奏。同时,《蝙蝠》序曲、《维也纳的糖果》圆舞曲和《晨报》圆舞曲这几首风格热烈,让我非常喜欢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经典之作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进入节目单,自然也是让我感到眼前一亮,非常惊喜。另外还有两个首演的曲目,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巴黎狂欢节》加洛普和爱德华· 施特劳斯根据奥芬巴赫的轻歌剧《美丽的海伦》改编的一首四对舞曲。

这次音乐会的直播比不知何故以往的年份推迟了半小时,以往是1月1日晚上18点开始现场直播,而这次则延时到了18:30,但这多出半小时的等待对期待了整整一年的乐迷来说却仿佛是漫长的。18:30,直播终于开始了,虽然节目主持人仍是以往参与新年音乐会转播团队的这些成员,但明显可以感觉的出来由于转播延时,所以开场白的介绍部分比原来压缩、紧凑了很多,连外景报道部分所占的篇幅都被缩短到了几乎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程度。

18:45,信号切换到前方现场,金色大厅屋顶上装点用的红、橙色的鲜花使这个新年有了喜庆的色彩和令人温暖的感觉。乔治·普莱特面带微笑在观众注释下走上指挥台,《蝙蝠》序曲随之奏响,宣告了2010年这场来自维也纳的新年庆典的大幕正式拉开。在普莱特的指挥棒下,这首乐曲充满了张力,非常饱满、热烈。让我感觉比2002年小泽征尔指挥同一首乐曲时的那个版本的感觉听起来明快、增色了许多。也让人对接下来的演出更加充满了些许的期待。而接下来演奏的《女人心》、《在克拉普芬森林里》和《激烈的爱情与舞蹈》这三首不同风格的波尔卡舞曲作品中,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已经时隔十几年没上演过的《激烈的爱情与舞蹈》,通过这首曲子的演绎可以看出,普莱特真不愧是一个擅长于调配乐器音色,为乐音上彩的指挥大师。在他的指挥棒下,这首乐曲热烈奔放,掀起了上半场曲目的第一个小高潮。我的心也仿佛随着他的指挥棒澎湃起来,向坐在过山车上一样,感觉非常过瘾,全身充满释放之感。同时也为他老人家身上所迸发出来的那种热情与活力所深深感染。而《在克拉普芬森林里》和《女人心》波尔卡马祖卡这两个作品,虽然演奏效果上比不上2006年时候的马里斯·杨松斯和1997年时候的里卡尔多·穆蒂所指挥的同一曲目的演奏版本的整体效果,但音色质感上仍不缺乏细腻的变化之感。

上半场最后两首作品分别是《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和风格上近似于一首快速波尔卡的《无穷动》。都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经典之作。《美酒,女人和歌》在音乐会上通常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可供指挥家选择:一种是省略了开头较长的序奏和小圆舞曲部分,从中间渐入高潮的地方开始演奏的,而另一种则是篇幅较长的完整演奏的版本。开始我有些担心:想着像普莱特这样已是86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乐团和音乐会组织方可能会出于照顾他身体的考虑而去演奏那个相对较短的版本。可让我惊讶的是,普莱特最终不仅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在完全凭借背谱的状态下演绎了全曲的完整版本,还通过他幽默、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对节奏的支撑、驾驭力赋予乐曲多层次的变化和张力,带给人感官上极大的愉悦和满足。随后的《无穷动》使全场的演出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达到高潮,最后临近尾声的时候,普莱特走下指挥台,做出一幅好像是要对乐团检查一番的姿态,而后又重新走上指挥台,用法语微笑着好像是在说:“很好,不过足够了。”全场发出了会心的笑声,音乐会上半场演出随之落下帷幕。

熟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人都知道,这场音乐会还有一个试听结合的独特设计,就是每年还要在下半场的两三个曲目中安排或者说是穿插一些芭蕾表演,表演场景和舞蹈设计者也是每年不同。而说到今年的芭蕾表演可以说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首先,表演场地安排在了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大的维也纳国家艺术史博物馆,而且与往年不同的是,以往的芭蕾表演,除了在尾声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中是采取现场同步传送的方式以外,其余的大部分通常都是在上一年的夏天选好了场景并提前录制好,到音乐会上穿插在某个曲目中播出的,而这次的两个芭蕾表演都采取了双向同步传送的方式,从而使得在转播和欣赏效果上做到了声画对位,现场立体感更强了。其次,这次芭蕾表演的服装是由顶尖的国际时装知名品牌——意大利华伦天奴服饰负责设计并提供的,编舞也是来自意大利,参与过200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芭蕾编舞之一的雷纳多· 泽奈拉先生。第三,这次的两个芭蕾表演在形式和选曲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心一意》波尔卡玛祖卡风格比较舒缓而伤感,充满了法式的浪漫与高贵典雅。当中的芭蕾表演采用的是双人舞的形式,舞蹈服装的颜色也是鲜红色与黑色相互形成对比,风格庄重的暖色调;而另一处,被安排在全场正式曲目中的倒数第二个作品《晨报》圆舞曲中的芭蕾表演,则是当年约翰· 施特劳斯为了与奥芬巴赫的《晚报》圆舞曲打擂台,而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风格手段创作的,这首曲子的风格比较开阔明朗、热烈奔放,所以当中安排的芭蕾表演则是采取了群舞的形式,舞蹈服装也是显得清新淡雅的粉红色,从而做到了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当晨报圆舞曲演奏完后,我也不由得激动起来,为普莱特的出色表现和艺术家们完美的天作之合感到由衷赞叹而热烈鼓掌。

而在这两个有芭蕾表演的曲目之间,还安排了三个首演的,具有法兰西风格,或者可以说是跟法国元素有关的新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巴黎狂欢节》加洛普、法国轻歌剧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的轻歌剧《莱茵河的仙女》序曲和爱德华·施特劳斯根据他的轻歌剧《美丽的海伦》改编的一首四对舞舞曲作品。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巴黎狂欢节》加洛普创作于1838年,是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中几个被认为最具有浓烈法兰西风格的作品之一。全曲篇幅短小而风格轻快,仿若能让人感到狂欢节舞会上充满热烈奔放的气氛,奥芬巴赫的轻歌剧《莱茵河的仙女》序曲则融入了他那首令人熟悉的代表作《霍夫曼的故事》一曲的旋律,显得细腻雅致,到后面又逐步渐快并以多种风格变奏的形式交替出现,贯穿全曲。爱德华·施特劳斯的作品则是时隔2年后再次进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单。

要说下半场演出中最大的亮点和最让人大呼过瘾之处,那就不得不提这正式曲目中的最后一首——素有“北方的施特劳斯”之称的丹麦作曲家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的代表作《香槟加洛普》。这首曲子我认为是本场音乐会最大的亮点,也是下半场曲目中感觉最好的一首。它与约翰·施特劳斯的《香槟》波尔卡有异曲同工之妙,旋律欢快活泼,同时,加上后排打击乐器声部中的马林巴琴敲击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仿佛是香槟酒杯相碰的声音,从而也使得该曲富有纯真自然的生活气息。乐曲的高潮及结尾处正如同指挥家乔治·普莱特在专访中所说的那样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以致于后排有一个吹双簧管的男乐师都忍不住停止了吹奏而随着乐曲的旋律愉快地哼起了调子,让人禁不住为他陶醉的样子笑了起来,乐曲演奏完毕后,随着后排放出的纸花,宣告了本次音乐会正式演出部分的所有曲目已经全部演奏完毕,也将全场演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随后安排的加演曲目——约翰·施特劳斯的《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是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会上常演奏的曲目之一,该曲改编自他的一首轻歌剧,其实这部轻歌剧的情节和场景本身跟狩猎是没有一点关系的,显然,只是给观众带来一点好似打猎的气氛当作一个噱头而已。而这首曲目也揭晓了本届音乐会上由指挥家乔治· 普莱特精心设计并带来的噱头——在这首乐曲的结尾处,他拿了一支“猎枪”,轻轻一扣动扳机之后,结果射出来的竟是一朵鲜花!全场再次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为普莱特的幽默而赞叹不已!

在按照惯例向观众致以简短的新年致辞之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再次随之奏响了,而这次的蓝色多瑙河中不再像往年一样安排芭蕾表演,取而代之的则是由奥地利电视广播公司特意编排并插入的一段多瑙河从莱茵河上游的发源地到罗马尼亚入海口的全景风光片画面,并随着乐曲的展开而同步播出。这样,观众们在这次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过程中,也能够同步欣赏到多瑙河自莱茵河发源,到罗马尼亚入海口所流经的各个城市的沿途风光。这可以算是这次音乐会中在保留传统的形式上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个创新式的编排,也因此给包括我在内的观众带来了如在画中游的全新感受。最后,在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拉得茨基进行曲》那雄壮、激昂、亢奋的乐声中,观众们随着那旋律一起击掌,与指挥家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互动,同时,也宣告了这场年度庆典大戏的完满落幕,观众们在这刚劲、有力、充满号召性的乐声中,满怀着全新的美好期待,走进了新的一年!

演出结束后,演播室评论人卞祖善特别用较长的时间和篇幅回答了我提出的请他就“洛林·马泽尔、乔治·普莱特和彼埃尔·布列兹三位不同法国指挥家在指挥风格方面差异做个比较性的阐述”的问题,他翔实而又带有形象比喻性的的阐述让我获得了非常满意的答案,并因此而感到颇有收获,很开阔眼界。同时,这场音乐会也使我久久沉醉!事实证明,普莱特不愧是一位身经千锤百炼,老当益壮的指挥大师。他以他在指挥台上的出色表现,向乐团和我们这些期待了整整一年的广大的爱乐观众们交出了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相比于2008年的首次亮相,这次他的表现显得更加沉稳、老练。曲目单的整体设置相比较之于一年前来说,少了过多的法兰西元素的曲目而适当增多了施特劳斯家族的传统曲目而更加贴近了奥地利维也纳的风格,因此显得更加平衡了。对乐曲的驾驭和演绎也更多了几分细腻和热烈,而这热烈的风格和他指挥时脸上丰富的表情背后,则是他那一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像孩童般乐观的心态和他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热爱,这一点应该是让我们所有热爱音乐的人和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向他学习并为之敬重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曲目单中,有三首乐曲与“酒”有关,而纵观整场的曲目演绎后的风格和感觉,恰恰就如同在新年之夜畅饮美酒一般,令人沉醉、回味,所以这场音乐会可说是让我们“在美酒与歌声中”迎来的新年祝福和礼物。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精彩演出,已经随着那美妙的乐音飘散在空气中,也同时成为了每一个爱乐者心中被永久定格下来的经典记忆。普莱特也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史上登台的指挥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指挥艺术家。我们在为他老人家祝福并为他的精彩表现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在盼望着能够有更多年轻的新面孔在未来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上陆续地亮相,并且能够通过这个舞台把他们作为世界级指挥大师们各自所具有的独特风采逐一地呈现在全世界每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们的眼前,从而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而令人欣喜的是:在2011年,也就是来年的元旦之夜,金色大厅的指挥台上恰恰就将迎来一位来自奥地利本土的年轻指挥家——弗朗茨·威瑟尔—莫斯特,这位1960年出生,目前尚不足50岁的年轻指挥家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乐迷来说都可以说算是一位了解不多的新面孔人物。他将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自1987年对指挥家人选实行年度轮换制以来,首次亮相的指挥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因此在接下来的这一年里,我将开始逐步再次进入“打情报战”的状态,尽可能多地收集他各方面的资料,以便为来年的先睹为快做好足够准备。届时,他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出色的发挥表现亮相明年元旦之夜的这台新年盛宴?如同当年首次登台亮相时的卡拉扬、哈农库特等奥地利本土指挥大师们那样,赋予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原汁原味的演绎和精彩的亮点,给乐迷们带来眼前一亮的全新惊喜的感觉呢?这一点,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拭目以待吧!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同2008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远远不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会。普莱特的风格与德奥系的风格非常不同,而且他对于节奏的处理非常拖沓,混乱。听他的作品,我几乎听不到从全局考虑的指挥理念,而只是局限于某个乐段的处理,然后将每个乐段处理的相互脱离了关系,再活生生的串在一起。非常的唐突,以及莫名其妙。
我不是一个指挥家,但我也知道,指挥家必须要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的。一个作品,为什么从这个音符开始,以另一个音符结束,这其中经过了怎样的逻辑发展,这都是每个指挥家需要研究的。但我在普莱特的指挥中,几乎听不到这些。一个乐段响起了,非常好,然后唐突的转换到了下一个乐段,又非常好。我不否认普莱特对于单独乐段的处理,但我十分不喜欢他的过度。
也许,有人会说普莱特的维新很“原汁原味”,但我觉得那只是初涉维新的人出于礼节而敷衍的评价。普莱特远没有德奥系的味道,我甚至看到了伴随着他的音乐起舞的芭蕾舞者被支离破碎的节奏弄的疲惫不堪。一个无法让舞者舞蹈的舞曲不是好舞曲,而今年舞曲的不好不是施特劳斯的水平不行,而是普莱特过于一意孤行的将德奥系的作品赋予了法国的味道。
乔治·普莱特,是一个80多岁高龄的法国指挥家,他毕生都在搞指挥事业,在歌剧和法国作品上的造诣尤其高。我们无法否定他所做出的成绩。但他还不是大师,他起码还没有找到指挥德奥系作品的感觉。一个指挥家,连德奥系的作品都无法处理的令人满意,我们平心而论,实在无法承认他的所谓“大师”的地位。这就仿佛办了假文凭一样。对于普莱特的维新,我们不妨多听一下历年的维新录音,我们就会尤其发现他赋予了作品很多新意。但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处理出了新意就算是成功。我们还是不能仅凭某个指挥家在他的作品中处理出了与别人不同的味道就一味的叫好。普莱特的新意,与施特劳斯的味道太远。太远太远。
当然,我十分喜欢普莱特的音色。他的音色是我听过的最圆润,最华丽的音色之一。铜管的嘹亮但不放肆,弦乐的醇厚但不闷,都是其他指挥家很少能处理出来的。普莱特是一个好的指挥家,只不过在晚年错误的闯入了维新,误导了许多人对于施特劳斯的认知。

孩子我建议你不要用楼上的文……直接拿来用只有挂科的结局。来,帮你找个高分路子。
先打开百度,搜索一下2010年音乐会曲目,搜索一下指挥。
指挥可以写2000字以上,他的指挥风格、擅长曲目、生平逸事。老乔那年都80多了,你可以从身残(高龄)志坚(你妹)来论证他那不竭的生命力与直达灵魂的音乐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更敬业,你可以探索一下他的私生活……真的很有料(= =~)
在所有曲目里面选择几首代表性曲目铺开论述一下,选两首施特劳斯的经典曲目,蓝色多瑙河啊、拉德斯基啊之类,蓝色你可以联系一下我们苦逼的母亲河阐述下环保和历史、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拉德你可以慷慨陈词一下在某一科考试前它是如何给予发现熬夜也无法拯救挂科的绝望的你那灵魂的力量,让你爆发小宇宙,顺利通过考试的经历。然后再选一首老乔浪漫法国派代表曲目,论述一下爱情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记住,要高尚,要欲语还休,虽然法国很开放,虽然爱情很肉体,但你要无视这一点,把纯肉体的东西论证成原子弹中子弹般改变我国进程的伟大节操。纵观国内,你可以举例滥情的徐志摩,可以举例纯搞后宫的林徽因,可以举例私生活糜烂的不能自理的著名文人郭沫若(尼玛为毛我只提到反面例子),你可以讴歌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结合曲子本身的背景写一下当代的美好爱情。然后每首曲子再加上一些百度的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每首至少能写2500字。
好了,已经9500字了,就算LZ小学语文多欠妥,讴歌一下金色大厅是多么华丽,荷兰的鲜花是多么娇艳,听演奏会的人们是多么有节操写个500字还是没问题的,如果LZ正好是个忧国忧民的文艺青年,还能再加个1000、2000字写下我国严肃音乐的尴尬地位以及听众不文雅的举止。
瞬间一片1W字以上的大作完成了,这样的文章不给个101分,尼玛怎么对得起LZ百度那么多次!

发的

  • 求201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观后感!!!
    答:一方面我为他在时隔一年后便再次重回新年音乐会指挥台,并由此进一步刷新了此前由他创造的首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指挥家中年龄最高的记录感到十分惊讶,另一方面也为音乐会组织者没能够像前几年那样继续延续让更多新面孔指挥家出现并登上这个指挥台的势头而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介绍
    答: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Neujahrskonzert 2010),由时年86周岁高龄的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être)担任指挥。2010年是乔治·普莱特第二次登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08年,乔治·普莱特第一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两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再度邀请他来指挥维也纳新年...
  •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简介
    答:音乐对比鲜明,情感丰富,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200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乔治·普莱特指挥演奏了施特劳斯家族的许多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在2010年,他继续沿袭了他往年的选曲风格,上演了一些富有法国气息的作品,并选择了奥托·尼古莱、雅克·奥芬巴赫和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等人的作品。2010年,是维也...
  • 关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问题。音乐高手进!万分感激!
    答:1.这个问题太抽象了,只能说认真的人是最美的。他们都在诠释着自己最喜欢的事业,所以那一刻的他们是最高贵的。2.这是维新的传统,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小施特劳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而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施特劳斯最经典的作品,这两首作品,是施特劳斯家族的传世经典。3.最近几年,每年的...
  • 为什么《蓝色多瑙河》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奏的曲目?
    答:啊,这条欧洲的母亲河时时刻刻流淌在人们心间。它幽蓝、清澈、舒缓、温婉、激越,轻轻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激发着人们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像多瑙河一样永远奔腾不息。正因如此,《蓝色多瑙河》,成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奏的曲目。约翰·斯特劳斯的名字也随着《蓝色多瑙河》的流淌不息,成为人们...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比较
    答:如果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看做一场盛宴,那么北京的新年音乐会倒像一客肯德基、麦当劳。我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觉得西方人确实把这类活动看得很重,甚至很自然地把这些溶入现实。他们注重维护高雅音乐的圣洁,但又很巧妙地借助商业运做,把维也纳处处装点出绮丽的音符。从经济条件而言,我认为国内也已具备这种...
  • 关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答:维也纳-历史文化之都:维也纳永远充满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节目。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现代戏剧,电影,舞导演出或歌剧,音乐剧,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及演唱会-无论您何时驾临,您都能有无限的发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闲的坐在闻名世界,气氛浓厚的维也纳咖啡厅喝杯咖啡,或拜访一流的传统葡萄酒场(Heurige)...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文化意义
    答:传承音乐文化,进一步发展交响乐,不断提升音乐文化内涵,提升受众欣赏水平。
  • 维也纳音乐厅的新年音乐会
    答: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音乐会的CD和录像资料的发行权都是各唱片公司争夺的焦点,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声誉和丰厚的商业利润。中国中央电视台也于1987...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介绍
    答: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