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铮:作为人性探索、社会透镜以及影像实验的肖像 ——中国当代肖像摄影简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0


在中国当代摄影的舞台上,肖像作品不仅仅是静止的面容,更是人性探索的载体,社会变迁的透镜,以及创新艺术的实验。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意识的觉醒与肖像摄影紧密相连,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也折射出个人身份的重塑与认同。


姜健的《主人》系列,如同农民的肖像画册,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底层力量与命运的交织;刘铮的《国人》系列则通过全景纪实,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脉搏同步。黎朗的《凉山彝人》系列,通过现实与想象的对比,展现了文化的多元与冲突。而曾翰和杨长虹的“叫魂”系列,聚焦于Cosplay亚文化,拓宽了社会视野,张立洁的《SARS背影》则聚焦于疾病后的社会影响,揭示了人性的坚韧与脆弱。</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层次,还提升了边缘群体的公众认知,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摄影家们以深刻洞察人性,重构了平民英雄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多维度的中国社会图景。


肖像摄影不再只是简单的记录,它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印记。张海儿的作品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交融,肖全的《我们这一代》捕捉到时代的集体记忆;洪浩与杨福东的作品则通过白领的成败,映射出青年对社会变迁的态度。陆元敏的《上海人》聚焦城市边缘人群的尊严,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


九十年代,观念摄影的革新挑战了传统,庄辉和张巍的作品揭示了集体主义与个体探索的碰撞。张大力与苍鑫的作品则突破身份的束缚,王庆松在《论坛》中的作品模糊了自我与社会的界限。


自画像的观念和手法在新纪元中得到丰富。邵逸农与慕辰的《家族图谱》通过访谈与照片的并置,讲述家族历史的深度;海波以“缺席”作为主题,探索个体命运与社会脉络;黑明的《公民记忆》则通过对比,揭示个人与国家的共生关系。叶甫纳以化妆与自拍揭示基因的传承,作品《家春秋》讲述家族的变迁。


进入新世纪,摄影家们更深入地探讨复杂现实与人性的深层次对话。魏壁的《梦溪》捕捉乡村生活的真实,骆丹和邸晋军的古典技法捕捉对象内心深处;马良的“移动照相馆”则打破了固有的摄影范式,徐勇的《这张脸》系列则引发我们对制式化拍摄背后意义的反思。


在个体在面部识别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肖像摄影的本质究竟何在?这不仅是对摄影艺术的追问,也是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让我们跟随顾铮先生的足迹,共同审视这幅由影像构成的中国当代肖像画卷,探寻其中蕴含的无穷可能与深度思考。




  • 顾铮:作为人性探索、社会透镜以及影像实验的肖像 ——中国当代肖像摄影...
    答:在个体在面部识别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肖像摄影的本质究竟何在?这不仅是对摄影艺术的追问,也是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让我们跟随顾铮先生的足迹,共同审视这幅由影像构成的中国当代肖像画卷,探寻其中蕴含的无穷可能与深度思考。
  • 经典必读摄影书籍
    答:《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顾铮,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顾铮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2007-8 页数:133 ISBN:9787806864982 内容简介 《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的预设对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搞理论”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从事与接受高等摄影教育的师生以及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