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以及学生差异是怎么样的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8
小学四年级思维题

一、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数学实践中进行,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数形结合就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很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其概念,而数形结合的方式就能够实现抽象与具体的有效结合,小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其思维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升,数形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当学生看到某种数量关系的时候,他们能够将其转化为空间上的形态,从而掌握其本质。例如,当讲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教师会让学生花时间去记忆长方形周长公式。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只会变得越来越死板而缺乏创造力。但是有的数学教师则会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其中,让学生自己画一个长方形,然后计算出其周长,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情境,耐心引导学生实践          
知识源于实践,单纯的数学理论讲解只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然后慢慢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数学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为他们创造出有趣的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比较直观,他们的抽象学习能力比较欠缺,老师则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几何图形的知识时,老师不能仅限于课本上所列出的内容,还可以提前准备好积木,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玩儿过积木吗?会不会搭建呢?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搭建出你们认识的几何体。”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其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知识,教师应该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和探究思维。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发现,就会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2008年05月19日 星期一 17:23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所谓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中的人及其关系的认识,即对他人、社会群体、社会规范等的理解和推断。儿童不是生来就能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在入学以前,由于在家庭中和社会的直接接触很少,因此,他们对他人关系和社会的认识几乎为零。在进入学校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班级为单位诉集体生活给他们提供了接触群体,了解他人的机会。从小学起,个人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社会。

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加,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在感知觉已逐渐完善的同时,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所以一点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对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大有好处。但两者毕竟是两回事,它们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不能说传授了知识就发展了智力。

儿童智能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大多数儿童智能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有些儿童聪明过人,也有些儿童智能发展比较迟缓。能力作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反过来,能力又成为掌握知识技能的条件,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认知能力的差异是指学生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也表现在能力显示早晚的差异上,这取决于学习、实践等主客观条件的具备程度。在现实生活中人才早熟和大器晚成的事实都是存在的。

具体而言,这一阶段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二是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与自我中心相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阶段的。要出生时,儿童是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到了幼儿园阶段(3-6岁),儿童开始能够区分和他人观点的差异,总是以自己的观点来代替他人的观点。比如,一个儿童喜欢猫,他就会认为人人都喜欢猫。到了小学低年级阶段(6-8岁),小学生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观点采择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但他们不能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推理的差异。比如,他们可以理解别队不像自己那样认识到猫的优点。因此,在推理上他们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一直要到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才能比较客观的理解他人,克服“自我中心”。

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人社会认知的基础,这一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化。而反过来,学生的社会经验又直接制约这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这一能力的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教育实际中往往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完全发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不能理解和体谅他人,缺乏察言观色的基本人际技巧,因而也无法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独生子女中,由于受到父母的宠爱,更加之在家庭中缺乏和兄弟姐妹的相处经验,他们在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上存在着滞后或障碍。他们实际上并不是不愿意去理解别人,而是不会理解别人。这样学生通常是班级中的破坏者,他们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后果,因此常常挑起矛盾,出现过激行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学生,传统的说教往往不能奏效,而需要通过角色扮演等投射活动逐渐地培养起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

社会认知的另一个方面是对社会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在观点采择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小学生逐渐开始认识社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社会习俗和群体规范的学习。小学生在幼年时是不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行为本身进行判断的,他们某一行为的判断是以行为结果为唯一依据的,而不管其行为方式是否合乎群体规范和社会习俗。例如,对于不小心打碎碗各故意发脾气打碎碗两种行为,低年级学生会不会不加区别地认为都是“不乖”,因为他们只依据“打碎碗”这一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好坏的标准。大约在8-10岁时学生完成对社会习俗和群体规范的学习,开始对行为本身进行是否合乎社会规范的判断,而不再单以结果论是非。这一转变表明在中年级时小学生开始把社会和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将个人利益看得过重。从这一时期起,小学生逐渐懂得与人合作,并真正投身到社会群体中去。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学生并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种发展任务,他们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也不愿对群体负责,做出建设性的贡献。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将对个体的社会化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成人后对社会的疏离感,形成反社会人格。

以上就是笔者对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及想法

  • 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以及学生差异是怎么样的...
    答: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
  • 四年级数学的学习要点有哪些?
    答:1. 数的认识和运算:四年级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对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掌握它们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同时,还需要学习比较大小、排序等基本概念和技巧。2. 算式的应用:四年级学生需要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算式问题。例如,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通过算式计算面积、...
  •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特点及对策为什么小学三四年级很重要
    答:2、数学:总结问题类型;适当接触奥数,拓宽知识面 三四年级的数学,综合难度开始增加,很多题目考察孩子的概括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可以让孩子准备一本错题本,并在作业、考试中发生过错误的题目进行归类总结,以便分析、解决问题与复习,如果孩子完成作业后,感觉比较轻松,可以适当让孩子接...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四篇)
    答:四年级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知识掌握情况 从入学的摸底...
  • 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好处?
    答: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多方面的好处,这些好处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更在于对学生品德、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培养。以下是一些好处: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
  • 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答: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书面言语水平逐步超过口头言语水平,以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抽象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不再只是寻找热闹的漫画或故事书,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对理科感兴趣的孩子开始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类读物。
  • 四年级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答: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9--11岁)以后,书面言语水平逐步超过口头言语水平。孩子各种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然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能力和阅读...
  • 小学四年级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
  • 四年级老师备课教学计划模板2020
    答:四年级老师备课教学计划范文三 一、学生情况简析。 全班共有66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习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
  • 语文说课稿中学情分析,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身心特点,基础能力...
    答:2、从习作习惯方面来概括,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