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特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编辑本段]诗歌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随风直到夜郎西”,有的地区将“风”写为“君”,即“随君直到夜郎西”。
[编辑本段]诗歌注释
①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低,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③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又称布谷鸟。
⑥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⑦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⑧随风:亦作“随君”。
⑨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编辑本段]诗歌译文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
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编辑本段]标题解析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零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羁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我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身高七尺六,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编辑本段]背景知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四月,以高力士为骡骑大将军,其权力与地位日渐显赫,太子称之为兄,诸王公称之为翁,附马则直呼为爷。李林甫、安禄山同时因附其而被摧升为将军与大臣。杨贵妃三姊皆被封为国夫人,地位既高,势倾天下,杨贵妃的堂兄杨钊,善窥玄宗之意而迎逢之,恩幸日隆。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约开凿于该年。
王昌龄五十八岁。春,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谪龙标(今黔城)尉。时李白还金陵,与王昌龄相遇,遂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编辑本段]诗歌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左迁:眨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编辑本段]作品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编辑本段]教材链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被收录在语文出版社版语文教材第一册(初一上册)实验语文教科书中:第七单元(最后一单元)第30课(最后一课)第一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第一句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柳絮落尽了子规忧伤地啼叫,我听说您将要路过五溪。我要把自己忧愁的心寄给天上的明月,随着风一直陪伴着您直到夜郎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特点是: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扩展资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 ,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 ,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 、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全诗的格调、境界也因诗人思想的高逸而变得高远深沉。这首诗历来颇负盛誉。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所高度评价的"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 ,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 ,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 、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全诗的格调、境界也因诗人思想的高逸而变得高远深沉。这首诗历来颇负盛誉。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所高度评价的"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

寄情于景,借景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

寄情于景,借景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特点是: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诗歌翻译,逐句鉴赏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写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3、①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思路是什么
    答:写作思路: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思改编。 李白站在窗边,看着院子。起风了!院子里的柳絮纷纷落下了,李白想起他听到的令人不安的消息,王昌龄被贬龙标府。树上的杜鹃,声声泣血,悲凉凄异,哀转久绝,本就是大唐僻远的蛮荒之地,而龙标城更是遥远。 李白想起也是在这样的月圆之夜,他与王昌龄把盏共欢,吟...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手法
    答:借景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以及诗人的忧愁和无奈。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要写了什么?
    答: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
  •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答: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总之是李白50岁时所作。当时王昌岭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
    答:根据查询古诗词网得知,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在扬州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后所写下的慰问之作。当时,王昌龄被贬的原因并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只是因为他生活小节不够检点。由于贬官之事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种耻辱,身处异地的好友难以相见,...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哪两样景物起笔?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的用意是: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原文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
  • 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文
    答:透明的那样圣洁!你一定坚信,明月能够满载着你的所有情意;你一定坚信,你的好友在那边能够活的更好;你一定坚信,他能够读懂你,你们的明月。你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只是,那深处,永远弥留着那一丝担忧,那一丝祝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
    答: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