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明治维新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
1、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农村里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地主,他们被称为“豪农豪商”,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也日益加剧,其中有一部分下层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都逐渐地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后来正是这些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成功地领导了倒幕维新运动。
2、就国际环境而言,明治维新是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严重威胁下爆发的。幕府腐朽的专制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以及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遭受悲惨命运的前车之鉴。
使日本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机,打击、驱逐外国势力,实行开国进取政策,必须改革幕藩体制,推翻幕府统治。

扩展资料
1、积极影响:
(1)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
(3)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消极意义:
(1)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
(2)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治维新

一、历史背景

1、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2、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和祖·阿博特等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3、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扩展资料

明治维新的意义

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消极影响

1、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2、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3、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4、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5、封建残余制约了日本的经济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治维新 (19世纪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运动)



  历史背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根本原因:德川幕府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阶级条件:农民、城市贫民起义
思想条件:兰学的传播和《海国图志》的影响
外因条件:美国打开日本国门,民族危机严重,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可能(黑船事件 《日美亲和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导致国家落后
1.等级森严
2.将军掌权,天皇架空
3.闭关锁国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引起阶级关系变化
1.商人、资本家-商业资本发展,力量壮大——摆脱封建束缚、提高政治地位
2.新兴地主——土地买卖,商品经济渗入农村——逐渐资本主义化
3.西南大名(部分)——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倾向资本家,对幕府不满
4.下级武士——破产,经商,教书——逐渐资本主义化,成为反对幕府的主要力量

材料:
材料一 各地农村里,称作上田的肥沃土地,都在富人手中,在穷人手里的,只有收成不好的下田……至于连下田都已经丧失了的人家,只能去做佃户。
材料二 这些商人日日夜夜地赚钱获利,积聚着财富……商人家中陈设的华丽,以及生活奢侈,倾笔难尽……商人本在社会的最下层,可是到了如今,商人已不把农民放在眼中,甚至于商人中已有了凌驾于武士身价的大豪杰。
材料三 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后,手中的财产就越来越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竭,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的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历史背景:
幕末危机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改革派的建立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
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 明治维新背景
    答:明治维新背景: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扩展资料 明治...
  • 曰夲明治维新是怎么一回事?
    答: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
  • 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答: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德川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初期,日本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德川时代,日本农业的发展虽然十分缓慢,但取得的成就还是比较显著的。
  • 请比较一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答:纵观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历史, 不难发现两国的近现代历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因此,领会戴季陶先生的精神,有必要研究一下日本近代极具重要意义的事件。并且,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比较分析。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1.“匡复王政,驱逐夷狄...
  • 明治维新背景
    答:明治维新背景:明治维新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日本的一场资本主义大改造。在日本彻底完成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迁都东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于日本国内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扩展资料 明治维新背景:明治维新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日本的一场资本主义大改造。在日本彻底完成倒幕运动...
  • 明治维新的背景
    答:背景: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和作用格式什么
    答: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
  • 日本明治维新
    答:1868年取代德川幕府的明治 *** ,在人民群众革命运动的压力下,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口号下,以西方国家为榜样,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8),是日本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尖锐的时期。全国土...
  • 明治维新的背景
    答: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始于1871年,在其发生前的两个半世纪(1603——1868),日本也是受到德川幕府统治,而日本的皇族——天皇亦受制于德川政权,换言之,德川政权的大将军在该两个半世纪以来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在德川幕府统治期间,基于外国人产生恐惧,所以其对外政策上...
  • 日本要明治维新的原因(背景)是什么?
    答:4、各地的封建主,尤其是萨摩、长州的领主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想推翻幕府,掌握权力,建立功业,再加上他们拥有地方武装,成为了倒幕的主要力量。5、由于思想家们的努力,尊王攘夷的思想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了倒幕运动。6、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人,为维新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