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取代德川幕府的明治 *** ,在人民群众革命运动的压力下,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口号下,以西方国家为榜样,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8),是日本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尖锐的时期。全国土地为领主阶级所有。统治机构为幕府,统辖全国260多个藩,各藩的直接统治者为大名(诸侯)。天皇及其臣属(公卿),在幕府体制下处于无权地位,不参预政事,但也拥有大量土地。幕府和各藩都掌握有大批武装力量。德川幕府时期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把居民划分为士(武士)、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商人)四个等级。此外,还有被称为“秽多”、“非人”的所谓“贱民”。等级身份世代相传,不得改变。德川幕府在1639年还宣布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入境,也禁止日本人出国。德川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平息了各藩的叛乱,出现了较长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耕地有所增加,经济作物日益增多,商品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断发展。土地虽然不能买卖,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贫困破产的农民不得不把世袭份地抵押、典当给商人和富裕农民。在明治维新前夕,全国已有1/3的农民丧失了份地。商人和富裕农民将贫苦农民典押过期的份地攫为己有,变成农村中新兴的剥削者──地主阶级。同时,丧失份地的农民不得不从事家庭手工业,以开辟收入的来源,这又为商人提供了新的活动天地。进入18世纪以后,由商人高利贷者控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手工业或分散的手工工场在农村已经相当普遍。集中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到明治维新前夕全国约有400家。德川幕府为了控制各藩大名,规定他们每两年必须有一年住在幕府所在地江户(今东京),而其妻小必须常住江户作为人质,这也促进了从各藩到江户沿途城镇经济的发展。18世纪中叶,江户人口已达80多万人,大阪和京都的人口也各有40万左右,各藩大名所在的城镇,人口在3——5万者也很多。城镇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商业资本的兴起,对自然经济、等级制度和整个封建制度都起了瓦解作用。

  当日本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解体的时候,西方列强闯了进来。从18世纪末开始,美、英、俄、荷、法等国,先后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日本开放门户,与之缔结不平等条约。这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了民族危机。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攘夷倒幕”运动。斗争的主力是农民,1854——1867年间,农民起义达到131次之多。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攘夷倒幕”的领导权落到了在政治力量、组织力量和文化水平上都比较高、而境遇又每况愈下从而与幕藩制度存在矛盾的下级武士之手。他们的代表人物如西乡隆盛(1828——1877)、大久保利通(1830——1878)、木户孝允(1833——1877)、伊藤博文(1840——1909)等,伙同少数公卿,利用人民的革命要求和各藩大名对幕府统治的不满,在大阪、京都的巨商富贾的财力支持下,以“尊王攘夷”,“政权归皇室”为口号,于1868年1月3日发动了政变,经过几个月的内战,终于推翻了幕府统治。15岁的睦仁天皇成为国家元首,改国号为“大日本帝国”,年号为“明治”,建立了新的天皇专制主义的政权。这个政权,是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它慑于农民革命运动的压力,顺应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兴起的历史潮流,在跟封建阶级妥协的基础上,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楷模,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①取消封建领地,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为了剥夺德川幕府和各藩大名的权力,开辟新政权的财源,首先在1868年没收了幕府在全国的领地和 8个城市,继而在1869年对各藩大名实行了“奉还版籍”,即交出土地(版图)和人民(户籍),1871年又发出了“废藩置县”的命令,即废除藩国制度,打破藩界,全国行政区重新划分为三府(东京、京都、大阪)和72县,由中央 *** 任命府县知事。这样,日本开始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取消各藩大名领地及其统治权力是有代价的,即发给大名俸禄,并承担各藩发行的纸币和欠下的债务,为他们转化为商人高利贷者和产业投资家提供了物质条件。新 *** 在1868年以后还陆续取缔了各地关卡和批发行垄断组织,准许自由买卖;禁止各藩私铸货币,统一币制;1872年又下令取缔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广泛存在的封建行会“株仲间”。这些措施,对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②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建立近代常备军和警察制度。废除大名和公卿的称号,改为华族,其地位仅次于皇族;幕府直属的家臣──旗本和各藩的藩士以及一般武士改为“士族和卒”;从事农工商业的农民、市民和手工业者等都改称平民。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可以通婚。1871年又废除了“秽多”、“非人”的贱民称号,允许成为平民,但在职业上和通婚上的歧视仍然存在。为了取消将近40余万武士(包括其家属达200万人)的特权,取消他们享有的领取世袭和终身俸禄, *** 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规定凡献出俸禄者 *** 发给产业资金,1874——1876年共发给现金1932万日元,证券1656万日元,1876年又发给公债券近17579万日元,其结果使庞大的封建武士集团变成了大量现金和公债的持有者,其中一部分人向土地和企业投资,转化为地主和资本家。因此,明治 *** 处理封建俸禄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加速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取消武士阶层的政治、经济特权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垄断军事的特权。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1873年实行征兵制,除起用一些原武士出身的担任新军队的骨干军官外,大部分军官和全部士兵由平民中征募。

  ③改革教育,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明治 *** 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实地考察,认识到人才和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各项改革的根本环节。从1870年起,相继颁布各种教育法令和规章,并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设施,重金聘用外籍教师和派人出国留学。明治 *** 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是大办小学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二是大力振兴实业教育,发展综合技术教育。自80年代初起先后实行了三年、四年和六年的义务教育制,形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实业教育网,造就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各种人才,为吸收、消化和运用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创造了条件。

  ④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权,实行地税改革明治 *** 在经济上面临的重要改革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通过取消领地、“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幕府和大名的封建土地领有制已经废除。1869年明令解除自1643年以来实行的永世不得买卖土地的禁令,同时发布了丈量土地和颁发土地执照的法令,在法律上确认有土地实际支配权的人对土地的私有权,无主土地一律收归国有。这种只承认土地占有现状,并不按农民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的改革,虽然满足了握有份地的一部分农民的要求,但改革前占全国耕地1/3的农民份地因抵押、典当过期,其实际支配权已转移到商人高利贷者和富农手中,他们成了这些土地的所有者,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而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则成了佃农。在确认土地所有权之后,1873年 *** 颁发了改革向国家交纳土地税的法令。法令规定取消幕府时期名目繁多的贡赋,交纳全国统一的单一地税;改变过去以土地收获量为课税标准,实行按法定土地价格的3%课税,改变过去以实物交纳为现金交纳;改变过去由实际耕种者交纳为握有土地执照者交纳。新地税约占收成的1/3左右,成了明治 ***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⑤创办和转卖国营企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培植特权大资产阶级。明治 *** 为了实现“殖产兴业”的目标,1870年成立工部省后,以西方国家为样板,兴修铁路;建立电话电报通信制度,普及邮政制度;建立国立银行,发行纸币,向私人企业放款;设立“创业基金”和“劝业基金”,颁发各种奖金和补助金,鼓励和资助握有俸禄公债的封建阶级经营工商业;举办劝业展览;聘请外籍专家和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制度和各种近代机器设备;建立和发展国营企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廉价地向三井、三菱等与 *** 勾结的大资本家──“政商”出售国营模范工厂矿山,扶植特权大资产阶级。

 

  后果和影响 明治维新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一方面扫除了大部分封建障碍,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使日本迅速地实现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从而比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西方国家经济附庸的民族危机,并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在日本政治、经济生活中保留和培植了反动落后的封建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为以后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答: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一、政治方面,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二、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三、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等。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
  • 日本的维新变法
    答: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首先,相信你说的“日本的变法”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就是“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其次,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1.时间: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 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 明治维新比戊戌变法早了近30年。人物:明治维新:由中下层武士和一些大名发动...
  • 什么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
    答:这是因为,1868~1873年,日本社会曾出现了一场推行资本主义新政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因为这次运动的高潮发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1868年)这一年,所以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1603年,德川家康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取得了“将军”的称号。在...
  • 日本要明治维新的原因(背景)是什么?
    答:4、各地的封建主,尤其是萨摩、长州的领主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想推翻幕府,掌握权力,建立功业,再加上他们拥有地方武装,成为了倒幕的主要力量。5、由于思想家们的努力,尊王攘夷的思想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了倒幕运动。6、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人,为维新提供了方向。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
  •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答: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并完全实现了民族独立。日本利用自身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
  •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哪年
    答: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制的国家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工业化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开始被定在1868年,当时明治天皇即位,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和孤立。然而,19世纪中叶,日本遭遇了一系列的外来压力...
  •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答:重要意义:(1)社会形态的更替: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2)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3)为亚洲其他国家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一些经验。明治维新作为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明治维新更为富有历史意义的是它直接将日本从原来的封建社会(残留)给...
  • 明治维新的原因 内容等
    答:一、明治维新的原因 1、历史背景方面 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2、民众认识觉醒 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
  •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什么时候
    答:1、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但一般通常把前一年的1867年大政奉还 、王政复古等许多政治变动都包含在内。其下限则也有废藩置县(1872年)、西南战争结束(1877年)、实施内阁制(1885年)、确立立宪制(1889年)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