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研究题目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我要小学五年级科学论文的题目!!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

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

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鼎德文化工坊今天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以上细节已经提醒过您。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B )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 D )的物体容易沉。
A、轻 B、重 C、大 D、小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浮。浮在水面的物体,( A )等于(C )。
A、浮力 B、压力 C、重力 D、动力
3、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 B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 D )。
A、下沉 B、下潜 C、上浮 D、上升
4、软木塞浮在(B )上,塑料块浮在(C )上,葡萄在(D )上,铜砝码漂浮在( A )上。
A、水银 B、油 C、水 D、糖浆
5、(B )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B )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A、伽利略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爱迪生
二、多项选择题。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AD)有关。
A、构成他们的材料 B、材料
C、液体 D、液体的性质
三、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 浮力 )
四、判断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会改变。( × )
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3、潜艇既能在水中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
4、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压力。( × )
5、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同。(×)
6、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 )
五、连线题。
1、物体的沉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 在液体中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 在液体中下沉
2、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在清水中 浮
在浓盐水中
在浓糖水中 沉
在浓碱水中
六、看图填空题。
1、感受浮力。(标出浮力和重力的位置)
(12页上图)





2、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标出浮力、重力和拉力的位置)
(13页右中图)




3、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14页下图)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浸入水中的( 体积 )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泡沫塑料就浮起来了。
等到浮在水面上之后,泡沫塑料块为什么不再向上冒?
因为此时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很小了,受到的浮力也很小。小到与它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就不再上浮,也不下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水受热以后,(C )会增大,而(D)不变。
A、轻重 B、大小 C、体积 D、重量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A),物体就( C )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 B ),物体就(D )了。
A、增大 B、缩小 C、膨胀 D、收缩
3、(D )的这种奇特性质曾被用在印刷上,早些年印刷书报用的铅字就掺有(D )。所说的铅其实是铅和(D )的合金,当
溶化了的合金浇进铜模里冷却凝固时,由于(D )热缩冷胀,字的笔画会十分清晰,而且经久耐用。
A、铜 B 、铋 C、钢 D、锑
4、热总是从较(B )的一端传向较(D )的一端。
A、粗 B、热 C、细 D、冷
5、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B ):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C ):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散热能的过程。
( A):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A、热传导 B、对流 C、热辐射
二、多项选择题。
1、大多的(ABC )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A、液体 B、固体 C、气体 D、物体
2、有(ABCDEF)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能热起来
A、运动 B、吃食物 C、取暖器取暖
D、晒太阳 E、烤火 F、加穿衣
3、大多数的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张。这两种金属就是(BD )。
ABCD
A、铜 B、锑 C、钢 D、铋
4、(AD )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BC )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
A、钢 B、木头 C、塑料 D、铁
三、填空题。
1、(热 )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 )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 )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3、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
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 )组成的,而(微粒 )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5、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 热传导 )。
四、判断题。
1、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递,不同的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相同的。(×)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因为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啤酒瓶或饮料瓶里面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
4、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瓶外挤。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里的空气在膨胀了。(√ )
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
6、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和钢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7、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一样的。(× )
8、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9、热量绝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物体。(√)
五、看图填空题。
1、你仔细观察过路面吗?工人叔叔在铺路的时候总是把水泥路做成一块块的,块与块之间都留有1厘米左右宽的缝隙。这是为什么呢?一条大马路做成平坦的一整条不是更好吗?
(45页上图)






原来,水泥路面在夏天被太阳晒得滚烫,受热体积(胀大 ),就会向四面延伸,有了这些缝隙。留出了延伸的余地。冬天冰天雪地,温度很低,水泥路面又要(收缩 )。每一块水泥路面都(收缩),缝隙处被拉大。如果没有预先留下整齐的缝隙,那么水泥路面将会被自己的(热胀冷缩)拉得四分五裂,整个路面就要坏掉。
所以水泥路面要做成一块块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 B )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D)的物体容易沉。
A、轻 B、重 C、大 D、小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时就下浮。浮在水面的物体,(A )等于( C )。
A、浮力 B、压力 C、重力 D、动力
3、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B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 D )。
A、下沉 B、下潜 C、上浮 D、上升
4、水受热以后,(C )会增大,而(D)不变。
A、轻重 B、大小 C、体积 D、重量
5、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A),物体就(C )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B ),物体就(D )了。
A、增大 B、缩小 C、膨胀 D、收缩
二、 多项选择题。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AD )有关。
A、构成他们的材料 B、材料
C、液体 D、液体的性质
2、大多的(ABC)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A、液体 B、固体 C、气体 D、物体
3、大多数的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张。这两种金属就是(DB )。
ABCD
A、铜 B、锑 C、钢 D、铋
4、( C )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 D )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
A、钢 B、木头 C、塑料 D、铁
三、 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排开的水量 )。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
3、( 热 )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 )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4、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 )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 热胀冷缩 )。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 )组成的,而(微粒 )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
四、 判断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会改变。(× )
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
3、潜艇既能在水中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
4、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压力。( × )
5、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同。( × )
6、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递,不同的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相同的。( × )
7、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因为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 )
8、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 )
9、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和钢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10、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一样的。(× )
11、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12、热量绝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物体。(√ )
五、 看图填空题。
1、感受浮力。(标出浮力和重力的位置)
(12页上图)





2、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标出浮力、重力和拉力的位置)
(13页右中图)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 单项选择题。
1、计时工具(B )的提高要靠技术、材料等的改进。
A、美观性 B、准确性 C、实用性 D、时尚型
2、钟面上的(C )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C )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A、时针 B、分针 C、秒针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单位——(D )
A、时 B、分 C、秒 D、天
4、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C )根据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D )根据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A、“流水型”水钟 B、“滴水型”水钟
C、“泄水型”水钟 D、“受水型”水钟
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C )。
A、不一定的 B、一定的 C、相同的 D、不相同的
6、根据单摆的(D ),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A、准确性 B、易加工性 C、耐腐蚀性 D、等时性
7、同一个摆,摆绳越(C )摆动越(B ),摆绳越(D )摆动越(A)。
A、快 B、慢 C、长 D、短
8、1583年,(D )发现摆动一次的时间,只由摆绳的长短来决定,不但跟摆动幅度的大小没关系,而且跟石头的轻重也没关系;只要摆绳的长度一定,摆动一次的时间就一定。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
A 、牛顿 B、爱因斯坦 C、爱迪生 D、伽利略
二、 多项选择题。
1、钟表以(ACD )计量时间。
A、时 B、天 C、分 D、秒
2、(BD )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A、太阳能热水器 B、日晷 C、电子表 D、圭表
三、填空题。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 )有关。
3、(日晷 )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4、(水钟 )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四、判断题。
1、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很快地发生变化。(×)
5、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五、看图填空题。
1、摆锤与齿轮操纵器是如何运作的?
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 ),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转动。而齿轮操纵器又与(摆锤 )相连。当摆锤来回摆动时,总会松开其中一端的操纵器,让它可以跳过一个齿,操纵器就可以控制一个齿,如此一个接一个有规律地使齿轮转动,同时带动指针转动。
摆锤在(最右边 )时,长针部分的操纵器倒钩会卡住齿轮。
摆锤摆到(最左边 )时,长针部分的操纵器倒钩会松开,垂体的拉力会让齿轮往前滑动一齿,短针部分的操纵器倒钩随即卡住,不让它继续转动。
当摆锤又摆回(最右边)时,齿轮又前进一齿,同时操纵器长针部分的倒钩又卡住齿轮。
(64页左下图)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一、 单项选择题。
1、(D )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A、伽利略摆 B、惠更斯摆 C、布鲁诺摆 D、傅科摆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B)(自西向东),周期为(C)小时。
A、顺时针 B、逆时针 C、24 D、12
3、(C )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A、流星周年视差 B、行星周年视差
C、恒星周年视差 D、卫星周年视差
4、(B)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关于地球与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 D )”理论。
5、(A )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不辞辛苦,克服困难,每天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C )”,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A、哥白尼 B、托勒密 C、日心说 D、地心说
6、(C )有一位名叫傅科(1819-1868)的物理学家,在家中研究摆的规律时偶然发现: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底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
A、波兰 B、古希腊 C、法国 D、荷兰
7、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其它星体(太阳、星星等)(D )(或顺时针)运动的方向相反,是( C )(或逆时针)。
A、自西向南 B、自南向西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二、 多项选择题。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ABC)
A、昼夜现象 B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
C、看上去北极星不动 D、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2、昼夜现象与(B)和(C)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A、月亮 B、太阳 C、地球 D、恒星
3、托马斯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DF)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4、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BCD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三、填空题。
1、地球确实在(自转 )和(公转 );证据不仅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试验的多种现象。
2、地球围绕( 地轴)自转,( 地轴 )是倾斜的。
3、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 )和(极昼极夜)现象。
4、地球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做成(倾斜)的样子。
5、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 ),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四、判断题。
1、昼夜交替现象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2、在1851年,也就是“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3、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反运动的结果。(× )
4、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
5、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西向东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 )
五、看图填空题。
1、世界时区图。
(81页图)











这是一张世界时区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 )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 )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京 ),向西180度属(西京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 )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计时工具(B )的提高要靠技术、材料等的改进。
A、美观性 B、准确性 C、实用性 D、时尚型
2、钟面上的(C )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 C )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A、时针 B、分针 C、秒针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单位——(D )
A、时 B、分 C、秒 D、天
4、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C )。
A、不一定的 B、一定的 C、相同的 D、不相同的
5、根据单摆的(D ),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A、准确性 B、易加工性 C、耐腐蚀性 D、等时性
6、同一个摆,摆绳越(C)摆动越(B),摆绳越(D)摆动越(A)。
A、快 B、慢 C、长 D、短
7、(D )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A、伽利略摆 B、惠更斯摆 C、布鲁诺摆 D、傅科摆
8、地球自转的方向是(B )(自西向东),周期为(C )小时。
A、顺时针 B、逆时针 C、24 D、12
9、(C )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A、流星周年视差 B、行星周年视差
C、恒星周年视差 D、卫星周年视差
10、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其它星体(太阳、星星等)(D)(或顺时针)运动的方向相反,是(C)(或逆时针)。
A、自西向南 B、自南向西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二、多项选择题。
1、钟表以(ACD)计量时间。
A、时 B、天 C、分 D、秒
2、(BD )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A、太阳能热水器 B、日晷 C、电子表 D、圭表
3、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ACD)
A、昼夜现象 B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
C、看上去北极星不动 D、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4、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BC)
A、月亮 B、太阳 C、地球 D、恒星
三、填空题。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 )有关。
3、(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4、(水钟 )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5、地球确实在(自转 )和(公转);证据不仅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试验的多种现象。
6、地球围绕(地轴 )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7、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 )和(极昼极夜)现象。
8、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 ),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四、判断题。
1、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 )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 )
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很快地发生变化。(×)
5、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6、昼夜交替现象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7、在1851年,也就是“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8、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反运动的结果。(×)
9、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10、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西向东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 × )
五、看图填空题。
1、我认识了地球的运动。
(90页右上图表)

1、香蕉的叶子为什么长得宽大?
2、松树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叶子同它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3、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4、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影子都有什么特点?
5、照明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
6、医生带上额镜为什么能看清耳中的情况?
7、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1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
2松树生长在寒冷的山区 叶子呈针形,是要防止水分蒸发
3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4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移动)而改变方向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移动)而改变长度
5是为了增强反光,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
6可以聚光,光亮了,自然就看清楚了
7火山:
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火山形成的假说,主要有:
板块理论。六十年代中期兴起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板块结构理论。它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全球可被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火山学家根据这一理论认为,当组成地球最外层的巨形岩石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及挤磨时,俯冲带的温度大幅度上升,甚至达到使地壳下面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的程度,从而导致火山的形成。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火山都分布在各个板块的边缘地带,看来这种解释是合理的。
热点理论。夏威夷群岛火山是人们研究较多的火山。但夏威夷群岛离最近的板块边缘有3200公里。显然用板块理论释解释是行不通的。热点理论认为,夏威夷群岛是由地球内部一个神秘的“热点”形成的。当太平洋板块在这个热点上移动时,板块底层岩石就被熔化,借助地下的压力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岩浆库,最后变成火山。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夏威夷群岛形成的过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热点是产生于地核深处还是局限于该地区地壳底部尚有争论。
此外,有的火山学家研究了冰川变化与火山活动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冰岛、潘特莱里亚岛火山的活动。
总之,目前尚未找到,或者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世界各地的火山为什么会喷发。也许不同地区的火山有着不同的成因。
地震:
根据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四种类型。
(一):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此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世界上绝大多数震级较大的地震均属此类型。此类地震的特点为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破坏性也最大。因此,构造地震多为地震研究的主要对象(图7-5、图7-6)。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及最近新疆巴楚的大地震均属此类。
(二):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动时,岩浆及其挥发物质向上移动,一旦冲破火山口附近的围岩时即会产生地震(图7-7)。此类地震有时发生在火山喷发前夕,可成为火山活动的前兆。有时直接伴随火山喷发而发生。通常火山地震的强度多不太大、震源也较浅,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也较小。此类地震为数不多,主要见於现代火山的分布地区。

(三):陷落地震
石灰岩地区,经地下水溶蚀后常可形成许多地下洞坑,如果坑洞不断地扩大,最后导致坑洞的上覆岩石突然陷落,由此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此类地震震的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主要见於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地区如岩塩、煤田发达的地区(图7-9及图7-10)。
(四):诱发地震
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例如水水库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等。水库地震为由水库蓄水而引发的地震。因为水库蓄水后,厚层水体的静压力作用改变了地下岩石的应力,加上水库中的水沿著岩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渗透到岩层中,形成润滑剂的作用,最后导致岩层滑动或断裂,并进而引起地震。此种地震的起因为水库的压力,但地震形式为属於断层地震。地下核爆炸时产生的短暂巨大压力脉冲,也可诱发原有的断层再度发生滑动因而造成地震。
(选我哦!)

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
2松树生长在寒冷的山区 叶子呈针形,是要防止水分蒸发
3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4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移动)而改变方向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移动)而改变长度
5是为了增强反光,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
6可以聚光,光亮了,自然就看清楚了
7火山:
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火山形成的假说,主要有:
板块理论。六十年代中期兴起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板块结构理论。它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全球可被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火山学家根据这一理论认为,当组成地球最外层的巨形岩石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及挤磨时,俯冲带的温度大幅度上升,甚至达到使地壳下面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的程度,从而导致火山的形成。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火山都分布在各个板块的边缘地带,看来这种解释是合理的。
热点理论。夏威夷群岛火山是人们研究较多的火山。但夏威夷群岛离最近的板块边缘有3200公里。显然用板块理论释解释是行不通的。热点理论认为,夏威夷群岛是由地球内部一个神秘的“热点”形成的。当太平洋板块在这个热点上移动时,板块底层岩石就被熔化,借助地下的压力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岩浆库,最后变成火山。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夏威夷群岛形成的过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热点是产生于地核深处还是局限于该地区地壳底部尚有争论。
此外,有的火山学家研究了冰川变化与火山活动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冰岛、潘特莱里亚岛火山的活动。
总之,目前尚未找到,或者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世界各地的火山为什么会喷发。也许不同地区的火山有着不同的成因。
地震:
根据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四种类型。
(一):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此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世界上绝大多数震级较大的地震均属此类型。此类地震的特点为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破坏性也最大。因此,构造地震多为地震研究的主要对象(图7-5、图7-6)。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及最近新疆巴楚的大地震均属此类。
(二):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动时,岩浆及其挥发物质向上移动,一旦冲破火山口附近的围岩时即会产生地震(图7-7)。此类地震有时发生在火山喷发前夕,可成为火山活动的前兆。有时直接伴随火山喷发而发生。通常火山地震的强度多不太大、震源也较浅,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也较小。此类地震为数不多,主要见於现代火山的分布地区。

(三):陷落地震
石灰岩地区,经地下水溶蚀后常可形成许多地下洞坑,如果坑洞不断地扩大,最后导致坑洞的上覆岩石突然陷落,由此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此类地震震的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主要见於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地区如岩塩、煤田发达的地区(图7-9及图7-10)。
(四):诱发地震
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例如水水库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等。水库地震为由水库蓄水而引发的地震。因为水库蓄水后,厚层水体的静压力作用改变了地下岩石的应力,加上水库中的水沿著岩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渗透到岩层中,形成润滑剂的作用,最后导致岩层滑动或断裂,并进而引起地震。此种地震的起因为水库的压力,但地震形式为属於断层地震。地下核爆炸时产生的短暂巨大压力脉冲,也可诱发原有的断层再度发生滑动因而造成地震。

写一份生物报告好了,如关于你家小动物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变化,不行的话自己再边编点

当把一块磁铁分成两部分的时候,磁铁是否只剩下一个磁极?

蜡烛的燃烧后的产物分析:1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会有小水珠2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蜡烛燃烧后有白烟生成 用火材去点蜡烛复燃(实际上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二氧化碳,还有石蜡蒸汽)

什么是杠杆?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有哪些
    答:1.记现我 2.吹乒乓球 3.观察蚯蚓 4.观察凤仙花 5.研究土壤 6.观察水 7.改变物体沉浮 8.水轮转起 9.空气占据空间 10.做风车 11.纸飞翼 三级册 1.比较塑料尺木尺性质 2.塑料杯遇热水研究 3.比较塑料与布性质 4.观察物体发声 5.做鼓 6.水传声实验 7.制作乐器 8.光传播...
  • 小学五年级科学研究题目
    答:(一):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此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世界上绝大多数震级较大的地震均属此类型。此类地震的特点为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破坏性也最大。因此,构造地震多为地震研究的主要对象(图7-5、图7-6)。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及最近新疆巴楚的大地震...
  •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练习题
    答:1、 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从西向东绕蜡烛。当转到③位置时,北半球阳光 斜 射,是 冬 季;南半球阳光 直 射,是 夏 季。五、画一画(8分)1、预测图中铁块、木块将会如何运动?并在图中用长短不同的箭头线画出浸没在水中的木块和铁块的受力情况。六、实验探究题(18分)...
  • 小学五年级科学研究小课题怎么写
    答:一、 课题的提出: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关于植物的问题。新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三年级各班学生学习了学校《窗台绿化的观察与研究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植物为什么长在土上?为什么植物不吃饭也能长大?...
  • 研究内容应该怎么写?(小学五年级科学)题目:教室里噪声污染的防冶_百...
    答:1、控制噪声源。教育学生不要在教室内大声喧哗、吵闹,移动桌椅、走动要轻,尽量降低声源噪音。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材料、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减弱噪音
  • 五年级科学下册设计实验研究为什么温度计能测量温度
    答:材料:红色染料百分之95的酒精,水浴锅,冰块,50毫升的玻璃容量瓶,金属温度计若干 方法 :将红色染料的酒精加入50ml的容量瓶里至瓶颈约四分之一处,并记录室内温度,放入装冰水的水浴锅里并做好液面刻度,加热 现象:水沸腾时看是否在100摄氏度左右, 冰水混合物看是否在0摄氏度左右 ,把两个温度之间分成...
  • 2022年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有哪些
    答:物体浮沉,折纸船,种子发芽。2022年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有物体浮沉,折纸船,种子发芽,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是获取经验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真理性的重要途径。
  • 五年级下科学实验(pep版)
    答:一、实验题目:定滑轮实验。二、实验要求:验证定滑轮作用。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定滑轮、钩码、线绳。(或简单机械实验盒)。四、操作步骤:1、 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2、将铁架台、定滑轮、钩码、线绳按下图组装好实验装置。3、手拽线绳,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研究定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4、用钩...
  • 五年级的科学研究小论文!急急急急!!!要自己写的!!好点的!
    答:《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一、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秋天的枫叶会变红,如燃烧的火焰,十分漂亮。可大家知道,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吗?二、问题解答 原来,落叶树种在秋冬的时后,体内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让原本树叶中所含的有用的物质或部份组织分解之后,回收储藏在茎或根的部位,来年春天的时候...
  • 求一篇小学生科学研究报告。悬赏100!
    答: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五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