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从历史视角重读西方社会学理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从历史角度对全球史观的理解

1、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2、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全球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过去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误认为只有战争、革命、改朝换代才是历史。其实,人类以往的其他活动——经济、社会、精神、文化活动也都构成历史。历史研究不是别的,正是研究人类物质、精神和政治三大文明的进步史。这就是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另外,你可以参阅《
全球史观在中国
》,这是一篇论文,要下载的话还要中国知网账号。

首先,这些东西可以参考文军的书,《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
社会学理论在这个时代,不然要面临一些转向。毕竟,所有理论,所有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生存。当前社会新问题、新现象,使得就有的一些理论解释力已经显露不足,一些全新的领域,也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解释,转向自然就是应有之义了。
当前社会学理论在空间、历史、身体、建构等等方面的转向,其实就是顺应了这个时代

从历史视角重读西方社会学理论

2014年08月20日 18:18:2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张杨波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哈佛大学的在校生开展了一项就业服务活动。他们定期召开会议,每次开会时会先向小组成员提供信息,大家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接下来,他们不仅要评价小组任务是否完成,还要保持行动上的一致,等项目顺利结束后,还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来保证群体的团结。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鲁思·华莱士和英国艾莉森·沃尔夫在《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中举的例子。但是如果不交代背景,也许会很难想象这个事例居然是后来帕森斯发展AGIL模型的最初灵感来源。利用历史资料的丰富性和完备性做衬托,就会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模型更加生动、易懂。但大多数情况是,在学习西方理论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那些与理论相关但不属于理论内容的历史背景“剔除”。只知社会学理论,却不知它们缘何而来,成为理论学界的一种现象。
  理论与历史背景脱节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什么提出价值中立?这要回到他当时所在的社会。20世纪初,韦伯为了回应当时经济学家间的争论,撰写了《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与施穆勒、罗雪尔等经济学家展开论战。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自杀论》中为什么与心理学家过不去?如果阅读过创立模仿律的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的论著,自然就理解了涂尔干的良苦用心。还有近代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为什么会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中提出“回飞镖效应”?假如了解了美国政府当时为了提高士兵士气,特意请到了知名导演拍摄了七部反映二战影片的背景,理解默顿发展论点的经验基础就变得十分容易。遗憾的是,我们知道了价值中立,掌握了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社会学方法准则,记住了“回飞镖效应”的四种情形,但是不知道在这些观点背后有那么丰富的历史细节。在不清楚这些理论背后的历史情况下,就直奔理论的主题,抛弃了经验基础或忽略了历史背景,得到的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概念和理论。
  理论体系缺乏整体构建
  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过往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科书重在介绍西方社会学家讲了什么内容。这对初涉西方理论的读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领略不同流派的观点。然而,要完整地讲述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功课。此外,这种介绍方式还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社会学方法传统中有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之争,尤其是前者将自然科学奉为圭臬。拿物理学来讲,我们在引进西方观点时重在掌握它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论,而文化和区域因素在这里显得不怎么重要。照这样的思路下去,引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也不必关注它背后的历史。这种研究立场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花时间去介绍西方理论的产生过程显得多此一举。
  然而,这样做却产生了不少麻烦。没有交代西方理论的历史背景,阅读起来感到晦涩;没有掌握西方理论的整体面貌,运用起来感到别扭。这样说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西方理论,更不是强调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而是要提醒人们尝试换一种视角来重新阅读西方社会学理论,从原来广度上的宽泛介绍向现在深度上的纵向拓展,具体做法要因理论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例如以某位社会学家的观点为例,既要阐述这个观点与其他观点之间的联系,作者发表的论著是做这种研究的素材,又要挖掘这个观点背后的历史过程,作者的回忆录、日志和口头演讲中能提供这些资源。换言之,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知道了一些概念或思想,而是要将与它相关的其他资料一并掌握领会,这样才能还原理论的全貌。其实,社会学家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就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理论教材的编写方法提出过含蓄的批评。他认为,逐一介绍每个社会学家的观点对于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是很有限的,围绕社会学家的观点做科学史上的探索才更有价值。
  论著变化体现历史化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西方理论论著的发展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某位社会学家的生平简介和他的学术观点做全面介绍,不仅强调作者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而且注重探讨作者在什么条件下去发展理论体系。例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塔·格哈特撰写的《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成书背景的介绍让人耳目一新,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撰写的《默顿学术思想评传》也是一个典范。二是选编一些著名的论文和专著,并就这些文献的历史背景做更细致的说明,从更广泛的历史情境来重新解读作品产生的具体历史过程。上面这两种叙述手法已经不只是介绍西方学者的观点,而是从立体的角度去介绍观点产生的完整过程。当我们再去研读这些文献时,得到的就不只是理论陈述,还有它背后丰富的历史情境。

  • 如何理解从历史视角重读西方社会学理论
    答:换言之,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知道了一些概念或思想,而是要将与它相关的其他资料一并掌握领会,这样才能还原理论的全貌。其实,社会学家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就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理论教材的编写方法提出过含蓄的批评。他认为,逐一介绍每个社会学家的观点对于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是...
  • 社会历史学导论内容简介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作者明确了社会历史学家的研究路径,强调了他们需要具备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视角。特别地,附录部分精心挑选了两个实际案例,生动展示了社会历史学如何通过细致的历史分析,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结构和变迁过程,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实例。
  • 怎样理解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答:首先是学科性质方面的差异.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是哲学,是历史的逻辑,或者说是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而科学的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则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弄清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的社会学学科性质方面的差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强调地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是哲学,而不...
  • 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西方资本-帝国主义言行及其对策...
    答:历史说,资本主义必然得不到满足,进入到帝国主义。现实说,资本主义是农业社会积累财富走向富足的最快道路。但是,社会的物质现代化不等于社会完全现代化,比如,资本主义就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歪楼。现在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和政权“民主“(?)就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歪楼,,,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 如何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答:①、人文科学是从历史视角,以文化现象为最高原理为基础和前提来探讨和揭示人类社会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即使涉及到自然,也把自然抽象为超自然的文化概念,人们才能够认识它,并由此决定了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必须以“文化第一性”为最高原理为基础和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人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
  • 历史学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学者在对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以及旧制度研究等理论的批判和继承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有选择地继承了传统制度主义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重视历史的价值,结构对行为特有的塑造功能,归纳法等;另一方面,又汲取了行为主义革命时期乃至...
  • 如何理解文明史观 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
    答: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
  • No.10 赵鼎新 | 时间、时间性与智慧: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答:他强调历史社会学的真谛在于时间序列与结构/机制叙事的交融,以及对西方社会科学时间观的深度剖析和超越。赵鼎新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的时间本体论,以推动本土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首先,他揭示了西方哲学家对时间的三种理解,如横向的结构比较研究虽然揭示了不同案例之间的联系,但其忽视了差异和时间因素,存在...
  • 如何从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两条主线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
  • 从历史角度对全球史观的理解
    答:“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