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多角度谈谈,你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和意义的理解。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为什么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三农: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江国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前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农”问题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如何看待近年来我国的“三农”状况?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未来5年我国“三农”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问:过去5年,我国农民、农业、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总的看来,“十一五”时期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达到5.3亿吨。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连年增产,国家粮食库存充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管理通胀预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种农产品市场供应丰富,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期,全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每年增速均超过6%。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流通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近2600年来农民种地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同时,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制度逐步建立。  去年,中央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1230.8亿元。除农业补贴政策外,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三农”事关大局 缩小差距任重道远  问: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答: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  所谓脆弱平衡,是指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条件贫乏;所谓强制平衡,是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需要政府强力主导;所谓紧张平衡,是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的粮食安全的能力并不宽裕。  另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每年实际增速比“十五”期间高出3个百分点,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且减贫难度更大。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我国2009年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人,但按照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约还有1.5亿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农民土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侵犯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农民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土地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金融改革明显滞后;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进城农民工不能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三农”问题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问:党的五中全会已经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实现这些目标?  答:“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新阶段农民需要政策激励,更需要制度公平,在制度上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城乡公平的制度框架。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  “十二五”时期,必须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权益、就业权益、土地权益和社会保障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问: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答:首先,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上取得重要进展,努力实现农村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再次,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的服务,加强对农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实行主动接纳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方针和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

三农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是党执政的稳定基础。
1、加强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建设,如镇、乡是三农政策和工作落实的最基层组织。目前,国内乡镇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慵、懒、散,行政效率不高,职能发挥欠缺。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三农各项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基层的人事、效能、管理上确实找准对策和措施,提升基层组织的行政水平。
2、加强三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使用行的研究,落实。政策的制定要确实符合农村实际,如各项优惠政策是否恰到好处,能否起到所期望的作用等,杜绝身居高堂揣摩泥塘之事。
3、杜绝三农工作的冒进等不良倾向,如当前随着国民经济数据的年均提升,三农中的农民收入每年提高,但对于农田来说,产量是相对基本稳定或变动极少的,而上报的数据的年产值提升幅度却每年有,这样导致最基础数剧失真而导致一些列国家决策,因此,在三农上求实、求真、求准是大事。
4、要切实把三农工作定位在国家战略高度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
国家重视的原因: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重要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养肥了,再杀

  • 请从多角度谈谈,你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和意义的...
    答: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国家重视的原因: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
  • 从政治角度说明我国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扶贫问题
    答:第一,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扶贫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第二,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最起码有吃有穿了,社会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而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要求。第三,这也是政府的职能任务所决定...
  • 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依据?
    答:” 有权威专家认为,目前的国民教育显失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尤其是京津沪地区。大中城市占有国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人文环境,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却常常被遗忘,师资匮乏,国家补助也往往是“杯水车薪”。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党和政府工作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
    答: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说,改善民生,首先,要改革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方式,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老百姓只有手上可支配的活钱多了,才有信心和能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其次,要大力加...
  • 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角度,分析党和国家重视和改善民生的哲学依据_百 ...
    答:世界上不论那个政府都很重视民意,都希望国富民安,即使是搞阴谋上台的君王,也都要打着为民的幌子,否则,他就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改善民生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党和国家是从宏观上调整,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而各企业领导或老板则需从微观上加以调整,它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兴衰。
  • 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怎样做到“政治生态也山清水秀”
    答: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生态建设。一方面通过实施“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于细微处带动党风、政风的切实转变;另一方面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多管齐下,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最终都...
  • 多角度描写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 畅谈祖国及自己家乡 歌颂在...
    答:纵观历史,我们的党,成立于1921年7月。自她诞生起,就旗帜鲜明的声明是站在绝大多数人一边,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没有自己的私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八年抗日战争、从十万大军过长江的解放战争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
  • 《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以民生为了重点的社会...
    答:运用哲学道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改善民生是诸多社会建设问题的重点,还要兼顾次要矛盾。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目前我们基 尼系数越来越大,反对收入过分悬殊。③、...
  •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简要说明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
    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安全第一,保证质量;厉行节约,保护耕地;...
  •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1、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