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简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巴顿将军简介

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传统家庭。18岁时进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后获得入西点军校的保送资格。1909年6月,巴顿军校毕业,随即以少尉军衔赴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部队服役。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战争。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认为他是能在战场上战胜快速机动的德军的优秀将才。1940年7月,马歇尔批准组建装甲师,巴顿受命组建一个装甲旅,并被晋升为准将。同年,巴顿被任命为第二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遣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终于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状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 1944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指挥装甲兵团横扫欧洲,直至奥地利,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擢升四星上将,任巴伐利亚洲军事长官,15集团军司令。战争后期,巴顿因殴打士兵遭到媒体抨击(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军总部的反感。战争结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场合出言不慎,被媒体加以利用,使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受到影响。1944年12月,巴顿率第3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击退德军的大反扑,解救了被围的盟军部队。1945年3月,巴顿再次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1945年5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直推进到奥地利边境方才住脚。在9个月的推进过程中,巴顿部队歼敌140余万,取得了惊人的战果。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巴顿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一家医院辞世,享年60岁。编辑本段军事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顿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他因此获得“美国第一坦克兵”的美誉。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1932年,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下,当时是少校的乔治·巴顿参与军队对酬恤金进军事件的镇压活动。1939年授命组建装甲旅,晋升为准将。1911年12月,巴顿进入陆军参谋部任职。1912年夏季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运会,取得五项全能项目的第五名。同年底在陆军参谋部办公室临时任职,一度担任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间在《陆海军杂志》上撰文建议改进骑兵军刀获得采纳,他设计的2万把“巴顿剑”被配发到美国陆军部队,使他崭露头角。1913年夏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1916年任潘兴将军的中尉副官,两年后升任上尉。1917年随潘


乔治.巴顿
兴将军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战行动。1940年12月晋少将,任第2装甲师师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之后,巴顿1942年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同年8月率部渡大西洋登陆北非。占领法属摩洛哥。同年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1943年率领美军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军队肃清了北非德军,1943年3~4月任美第2军军长。晋升为中将,任第一军团司令,7~8月指挥美第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在英国就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8月1日率部投入战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尔后协同盟军其他部队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逃敌。阿登战役中,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击退德军进攻。1945年3~5月率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进抵捷奥边境。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擢升四星上将,德国投降后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同年10月转任第15集团军司令。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期间,巴顿因殴打士兵遭到媒体抨击(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军总部的反感。战争结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场合出言不慎,被媒体加以利用,使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受到影响。1945年12月9日,打猎途中遇车祸受伤,12月21日殁于德国海德堡。编辑本段所获殊荣本国勋章巴顿将军所获得勋章,以现今美军勋章排列方式呈现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加铜质橡叶 杰出服役勋章加2枚铜质橡叶 银星勋章加铜质橡叶 功绩勋章铜星勋章


乔治·巴顿
紫心勋章银质救援勋章 墨西哥服役勋章 一次大战胜利勋章加5枚战斗勋标 欧-非-中东战役勋章加银质和2枚铜质服役星章 美国防卫服役勋章 二次大战胜利勋章作为德国巴伐利亚地区首任占领军司令,1955年美国陆军追赠陆军占领勋章,以表扬他的表现。外国勋章大不列颠巴斯勋章 大不列颠帝国勋章 比利时猎豹勋章 比利时十字勋章 法国荣誉勋章 法国十字勋章 卢森堡十字勋章 卢森堡最高阿铎费 - 拿梭十字勋章 摩洛哥高级功勋十字勋章 捷克斯洛伐克白狮勋章 捷克斯洛伐克十字勋章 巴顿将军尚有多项奖章,由于不符合军服规章或非军事勋章,所以没有佩戴于戎装上。编辑本段家世背景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加布里埃尔(San Gabriel),父亲乔治·史密斯·巴顿(1856年9月30日—1927年6月)是一名地方检察官,1877年毕业于维吉尼亚军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简称VMI),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力诺(San Marino)首任市长,之后继承了威尔逊事业,生活富裕。母亲露斯·威尔逊(Ruth Wilson),外公本杰明·威尔逊(Benjamin Wilson)是帕萨迪纳市

乔治·巴顿
(Pasadena)大地主、洛杉矶首任市长,也是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葡萄酒和白兰地酒制造商。乔治·S·巴顿排行老大,尚有一名妹妹妮达·巴顿(Nita Patton,1887年—1971年)。巴顿祖先原为苏格兰人,是苏格兰东部亚巴登的地主。巴顿家族第一个从苏格兰移民到美国维吉尼亚州的祖先是罗伯特·巴顿(Robert Patton),是一名契约工,后来迎娶安妮·戈登·摩塞(Ann Gordon Mercer)为妻而晋身上流社会。家族中有多人参与过美国重要战事与殉职者,其中包括罗伯特·巴顿的岳父,独立战争中的大陆军将领,休尔·摩塞准将。摩塞将军在特伦顿袭击战中表现突出,之后在普林斯顿之战中负伤而死亡。父亲一名朋友,约翰·史格顿·莫斯比(John Singleton Mosby)是美利坚联盟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中的骑兵英雄及游击战领导人,经常给巴顿讲述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巴顿崇拜联盟国将领“石壁”杰克逊将军,家族的多位成员都曾在杰克逊麾下任职。这些人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充满自信、战绩赫赫,成为巴顿效法的楷模。编辑本段身世自述巴顿相信灵魂转世的说法,认为自己是从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军团战士、拿破仑麾下元帅、古希腊重甲步兵、东罗马贝利撒留将军的骑兵、斯图亚特王朝的苏格兰高地人等多个著名、善战、勇敢,不同时代的军事角色转世而来。年少的巴顿认定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将军与英雄是必然的事情。巴顿以及其它家族成员,宣称曾经明确目睹祖先的灵魂。就读维吉尼亚军校前到裁缝店做军校制服时发现,他的制服尺寸在高度、肩宽、腰围、胸围上与祖父、父亲都一致,认为得到祖先的庇佑。曾祖父是家族第一个叫乔治·史密斯·巴顿(1833年6月26日—1864年9月25日)的人,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菲德堡(Fredericksburg)。1852年以全班24人中的第二名毕业于维吉尼亚军校,同时也是卡巴奥发兄弟会(Kappa Alpha Order)的成员。毕业后继续修读法律,并在查尔斯顿执业。南北战争期间,担任联盟国军维吉尼亚第22步兵团连长,后晋升为第22骑兵团团长、上校,参加厄尔利将军对联邦首府华盛顿进


乔治·巴顿
行的偷袭战。1864年9月在Opequon战役(第三次温切斯特之战)中阵亡。叔祖父瓦乐·巴顿(WallerT.Patton)在盖兹堡之役皮克特冲锋(Pickett's Charge)中伤重不治。联盟国将军休尔·温杜·摩塞(Hugh Weedon Mercer,休尔·摩塞孙子)也是巴顿的亲戚之一。南北战争结束后,曾祖母苏珊·铎登·格雷瑟(Susan Thornton Glasssell)带领第二位乔治·史密斯·巴顿等3个孩子(另两个孩子为一男一女)来到洛杉矶,1871年改嫁给曾祖父的表兄弟,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的乔治·休尔·史密斯(George Hugh Smith,1834年2月2日─1915年2月7日)。父亲原名乔治·威廉·巴顿(George William Patton),生于1856年,为了纪念其继父而于1868年改名为乔治·史密斯·巴顿。姨母安妮·威尔逊(Anne Wilson),对巴顿疼爱有加,曾在他就读西点军校期间与他作伴陪读。编辑本段家庭成员巴顿1909年迎娶比阿特丽斯·班宁·艾尔(Bentrice Banning Ayer),生有女儿阿特丽诗·巴顿(Bentrice Patton,1911年)、露斯·艾伦·巴顿(Ruth Ellen Patton,1915年)以及儿子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S mith Patton,1923年)。乔治·史密斯·巴顿(原名乔治·史密斯·巴顿四世,George Smith PattonIV),父亲小乔治·史密斯·巴顿1945年逝世后,改名为乔治·史密斯·巴顿。1923年12月24日出生于麻萨诸塞州波士顿,1946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参与韩战以及三次到越南服役。1980年退役,官拜美国陆军少将。曾带领第11装甲骑兵团以及第2装甲师,创下美国军事史上首个父子先后统领同一单位(第2装甲师)的历史。2004年6月27日,死于帕金森氏症。编辑本段奥运英雄参加奥运会奥运与军事有什么关系?马拉松,便是由于战争而诞生,而战争史上著名的巴顿将军也出身奥运。可以说,如果不是1912年的奥运会,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就将被历史埋没。 在国际奥委会的创始人中,有一位瑞典将军,维克多·古斯塔夫·巴尔克,从国际奥委会成立时起,他就希望能在瑞典举办奥运会。1909年德国柏林宣布放弃19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巴尔克抓住机会,将奥运会带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并由他本人担任组委会主席。 这届由一名将军操办的奥运会,成就了另一名职业军人,30年后,他率领的美国装甲军团横扫欧洲,他就是美国四星上将乔治·巴顿。 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由射击、游泳、击剑、马术和越野跑五个项目组成现代五项,经顾拜旦大力倡导首次进入奥运赛场。它是一个军事训练综合项目,能培养军人勇敢顽强的品质,因此参赛者多属军人。当时还是上尉的巴顿从旁人那里得知消息后,便决定自费去瑞典参加比赛。自视为现代武士的巴顿认为这是挑战体能和毅力的绝好机会。有43名勇士参加了这场引人注目的比赛,其中有包括巴顿在内的3名美军正规军官,比赛结束后,前四名都被瑞典选手夺走,巴顿夺得第五名。他游完300米时,是被人用船钩从池子里捞上来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力气了,跑完4000米越野赛全程后,他精疲力竭而晕倒在终点前的皇家观礼台下,他这个第五名给许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正是由于他在奥运赛场上不屈的表现,打动了当时的另一位美国将军潘兴,在他眼里,一个标准的军官首先应该是一个标准的斗士。而参加过奥运会军事全能比赛的乔治-巴顿无疑具备他所要求的品质。巴顿被他招入侵略墨西哥的部队,迈出了军界的重要一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报纸将巴顿在战争中指挥才能大肆渲染,巴顿却向记者们表示:"参加奥运会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誉。当时游完300米上岸后,我休克了。醒来后,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拼下最后一项4000米越野赛。记者先生,你可能体会不到一个人休克后醒来再跑4000米的滋味,但我体会到了。我不但跑完全程,还得了这个项目的第五名,这才是我一生的骄傲、一生的荣誉。"编辑本段人物评价名人评价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他叫作“美军中的匪徒”。引起世人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军事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他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艾森豪威尔给巴顿下结论说,他有一种“非凡而又残酷的推动力”。英国亚历山大元帅评论说:巴顿是一个推进器,随时准备去冒险,他应该生活在拿破仑战争年代——他会成为拿破仑手下一


乔治·巴顿
位杰出的元帅。德军的布卢特里特将军(担任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长)写道:“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一个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和雷厉风行的人。他和我们自己的‘装甲兵将军’古德里安很相似。大概是由于他最接近于我们对古典军事统帅的概念,因而他的作战指挥给我们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甚至进一步提高了拿破仑的基本教义——兵贵神速。”赫尔曼·巴尔克将军(指挥德军G集团军群,后来在齐格菲防线对付第3集团军)坦率地总结道:“巴顿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战术天才。我至今仍将曾与他对抗看做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难忘的经历。”综合评价能文能武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号称“铁胆将军”。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他叫作“美军中的匪徒”。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认为他是个只懂打仗的武夫就大错特错了。巴顿将军投注在军事领域的用心是全方位的,其中不乏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结晶,“巴顿剑”的成功就是一例。美国是一个善于使斧的国家,早期的骑兵更习惯挥舞马刀砍杀。训练时,骑兵们乘坐在马背上,像使用球棒一样疯狂地舞动手里的骑兵弯刀。年轻的巴顿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禁在心里开始了思量。那时的巴顿曾经在第5届奥运会军事五项比赛中获得过击剑的第3名,号称“军中第一击剑高手”,并获得过“剑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在参加完奥运会后,巴顿到法国索米尔军事学校学习击剑课。在那里,他发现法国骑兵使用马刀的方法远远超过美国骑兵,原因很简单:法国人是用刀尖去刺杀,而美国人则是用刀刃去砍杀。与砍杀相比,刺


乔治·巴顿杀能更快地接近敌人,作战效率更高。怀揣改进骑兵军刀的想法,巴顿调到了弗吉尼亚的迈尔堡。这是一个骑兵驻地,有军队里最优秀的骑手,有美国出身最好的军官,他们熟悉华盛顿的每一位要人。在这个“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血气方刚的巴顿决定大干一番,改进骑兵军刀就是他的“敲门砖”。“以法国式的直剑取代美军盛行的弯刀。”巴顿把自己的想法明白无误地写在文章里,并把文章交给迈尔堡骑兵团团长格拉德上校。上校是位老骑兵,当然看出了巴顿的主张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他建议巴顿再增添一些内容,然后把文章投寄给《骑兵月刊》。受到鼓舞的巴顿没有听从团长的建议。他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级别的军事刊物。他知道,小小的《骑兵月刊》不足以引起军界高层的注意。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写道:“我希望这篇文章引起轰动。我相信一定会的。”果然,1913年1月11日,颇有影响的《陆海军杂志》刊登了巴顿的文章,并立即引起军界的关注。“我想我要出名了!”巴顿心里异常兴奋。几个月后,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命令按照巴顿设计的样式和规格,打造两万把新军刀。这种新型骑兵军刀是直线型设计,刀有940毫米长,刀身的宽度为25.7毫米,刀刃非常长,是一种理想的击刺武器,能够完美地用于刺杀。巴顿的钻研和思考结出了果实。新军刀选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工厂铸造。为保证军刀的生产质量,巴顿被专门派去负责检查验收。美国军械部次长也对巴顿设计的新军刀很满意。他说:“巴顿作为一位击剑手的技巧和经验,对于军械部价值无限。”新军刀还需要新的训练教程。春风得意的巴顿开始编写《军刀教员讲义》。1914年3月,《军刀训练》一书由陆军部批准出版。巴顿在书里进一步强化了他附着在新军刀中的“刀尖”精神:要记住刀尖是压倒一切的重点,富有活力、勇于进取的勇士要像刀尖一样,在进攻中刺穿敌人的身体…… 批量生产的新型骑兵军刀在骑兵部队中广泛使用,并以“巴顿剑”闻名天下。1916年3月,巴顿调任布利斯堡骑兵团时,高兴地看到团队使用的军刀全是自己设计的“巴顿剑”。这一发现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但凌厉的枪弹使骑兵的军刀失去了用武之地。“巴顿剑”更多地成了骑兵们的标志性装备,很少在实战中使用。巴顿成名后,更没有机会和胆量拿他的“巴顿剑”去和纳粹们单挑。编辑本段经典语录1、美国人对失败者从不宽恕。美国人蔑视懦夫。美国人既然参赛,就要赢。我对那种输了还笑的人嗤之以鼻。2、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那些胆汁过剩、整日在星期六晚间邮报上拉马粪的家伙,对真正战斗的了解,并不比他们搞女人的知识多。3、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给养、最好的武器设备、最旺盛的斗志和最棒的战士。说实在地,我真可怜那些将和我们作战的狗杂种们。真地。4、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象传奇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军中每个战士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千万不要吊儿郎当,以为自己的任务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好。每个人都是一条长链上的必不可少的环节。5、这个懦弱的狗杂种可以给自己找借口:“管他娘的,没我地球照样转,我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呢?到那时,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国家、亲人甚至整个世界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不,他奶奶的,美国人不那样想。每个人都应完成他的任务。每个人都应对集体负责。6、我们军队容不得胆小鬼。所有的胆小鬼都应象耗子一样被斩尽杀绝。否则,战后他们就会溜回家去,生出更多的胆小鬼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懦夫儿软蛋。干掉所有狗日的胆小鬼,我们的国家将是勇士的天下。7、一品脱的汗水可以挽救一加仑的鲜血。8、二十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9、记住,我们的步枪是世界上他妈的最好的杀人武器。德国佬对它怕得要死。所以要好好使用它……每次战斗你都能打上100发子弹,保你能活得更长久……从不射击的步枪或机枪连烧火棍都不如。10、我要你们记住,没有哪个杂种是靠“为国捐躯”来赢得一场战争的。要赢得战争,靠的是让敌国那些可怜的杂种为他们的国家捐躯。11、我不想收到电报,说什么“我们正在坚守阵地”。我们不坚守任何阵地,让德国鬼子们去坚守阵地。12、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刹那被干掉,这让我觉得很不爽。否则,我在你们眼中将更完美了[1]!13、战争是简单、干脆、无情的,因此需要一个既简单又无情的人把战争进行到底!编辑本段相关信息后世纪念美国多处街道以巴顿为名,纪念这位将军: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巴顿路(Patton Drive)田纳西州那希维尔市乔治·巴顿将军路(General George Patton Road) 还有:由巴顿将军设计的M1913骑兵军刀,也称为巴顿军刀(Patton Saber)。 美国M46坦克、M47坦克、M48坦克、M60坦克均命名为巴顿坦克。 《巴顿将军》,1970年的传记式美国战争电影,以乔治·巴顿为主角描述他的战功。

被称为“热血与豪胆”的巴顿将军于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加尼福尼亚,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将军不光是因为他的象牙柄手枪和他的性格,他是人们公认的最能打胜仗的将军,他军事生涯的顶峰是靠他不断努力来换取的。

在1945年在12月9日,他作为一次汽车事故的结果受伤。 他12天以后死, 1945年12月21日于卢森堡哈姆和解放卢森堡之战中死去的第三集团军的战士埋葬在一起。

巴顿现在被认为是历史上的最大的将军之一。

《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历史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

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

《巴顿将军》是美国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1970年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誉参半的经历,包括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等都得到了如实的反映。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虽然用意是“军方宣传片”,不过这部战争片要从归类来说却还是属于传记体,以二战为背景,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乔治·巴顿将军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影片有意把巴顿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顿将军



二战使许多美国将军声名显赫,巴顿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名声主要来自于他作为战争指挥官的技巧和决策。巴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军人世家,曾祖父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准将,祖父和父亲都毕业于维吉尼亚军事学院。

巴顿将军 - 传奇人生
1935年,一位50岁的美国陆军中校在夏威夷撰写了一篇《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的论文,指出日本军队可能偷袭珍珠港是潜在的危险,并预言这种偷袭对美国将是灾难,但他的预言并未受到足够重视。6年后珍珠港事件让美军遭受重创,这位中校就是巴顿。在全球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美]斯坦利·赫什森在占有大量从未在美英公开的秘密资料的基础上,解密巴顿,从巴顿的家族史、西点军校的发迹,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努力进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彪炳战绩,同时也描绘了他在二战期间如西西里暴行等颇有争议的行为。这部新出版的《巴顿将军》传记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巴顿。

二战使许多美国将军声名显赫,巴顿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名声主要来自于他作为战争指挥官的技巧和决策。巴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军人世家,曾祖父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准将,祖父和父亲都毕业于维吉尼亚军事学院。巴顿19岁进入西点军校。从步入军界起,他就把杰克逊的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基本格言:“不让恐惧左右自己”,他认为这是军人能够勇猛无畏的根本因素。巴顿的英勇善战闻名于世界,他在战斗中勇猛而残酷无情,善于用他那极富特性的粗俗语言激发士兵的斗志,屡建奇功,威震敌胆。他曾说:“赢得战争靠两样东西,那就是胆量与鲜血。”因而又被誉为“血胆将军”。他在领导坦克兵团训练时十分严酷,士兵和军官每天从天亮到天黑,都要完成一套固定的训练计划,晚上则听军官训话。巴顿向军官传达的信息是“前进,再前进”,那些参加过训练的人给坦克兵团起了一个绰号“自杀俱乐部”。巴顿极为自信,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一次,巴顿在营地巡视时,看到军官帐篷旁的一道道壕沟,便大为不悦,他不希望高级将领跳进壕沟躲避德国飞机轰炸。巴顿问陪同的艾伦:“哪一个是你的?”然后走过去,给里面撒了一泡尿,说:“现在你来用吧。”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后,巴顿的部队于7月集结在柯腾丁半岛上。巴顿的任务本身是向西攻占布列塔尼地区,但是,他的进攻精神和运动战速度终于把局部的突破变成了全面运动战,迫使德军全面撤退。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挺进塞纳河,堵住了残余德军的退路。随后再度进攻,突破齐格菲防线,抢渡莱茵河,长驱直入德境。此后,德军全面崩溃。巴顿终于抢在蒙哥马利的前头,为美国人及其军队赢得了战场上的荣誉。

巴顿的性格中有暴躁冲动的一面,被称为“美军中的匪徒”,这给他的一生带来不少麻烦。他在西西里战役训话中告诉士兵怎样对付德国人:“我们要强奸他们的女人,掠夺他们的城镇,把那些懦弱的狗崽子赶到大海里去。”“不管在哪里发现了敌人,都要把他们杀死,杀,接着杀,现在杀得越多,后面要杀的就越少,关押的囚犯越多,要我们供饭吃的人就越多。只有一种德国人是好人,那就是死了的德国人。”巴顿嗜杀成性的指令导致了五次屠杀事件发生,一卡车德国战俘下车时遭到重机枪扫射几乎全被杀死,另一批60名意大利战俘以同样的方式被射杀。巴顿在美军医院里发现未受战伤的士兵(其实患有炮弹休克症)而大发雷霆,动手打了这名士兵的耳光,并扬言要枪毙他。此事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巴顿被艾森豪威尔将军责令作出公开道歉。巴顿的暴躁性格对自己的前程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害,险些断送他的高级指挥生涯。

巴顿实际上是一个战争狂人,他说:“战争的历史实际上是勇士的历史,尽管其人数少而又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忍不拔地追求勇士精神,顽强不屈地追求胜利或是光荣的牺牲。”巴顿具有荷马史诗式的英雄本色,具有不可冒犯的威严,也表现得专横任性。军人的天职永远在战场。一俟硝烟散尽,英雄恍觉无用武之地。巴顿的一句话可看作他苦恼的心声:“为我悲者,不知我也。和平是我的地狱。”巴顿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二战结束,巴顿也因车祸结束一生,遗体被安葬在卢森堡哈姆的美军公墓。他的一生似乎是为战争而生,又为战争结束而死。

巴顿将军 - 大事年表
巴顿,1885年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军人世家。他从小爱出风头,立志要成为将军。
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后,被分到骑兵部队服役。
1916年作为潘兴的副官到墨西哥,参加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
1917年,随美国远征军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年 11月,负责组建美军第 1个装甲旅,并于 1918年 9月指挥该旅参加圣米耶勒战役和马斯一阿贡纳战役。
1919年回国后,返回骑兵部队任职,同时从事坦克研究工作。
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
1935年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
1940年春夏,德国以坦克为主力兵种横扫西欧后,美国开始重视装甲兵建设。巴顿于 7月被起用为装甲旅旅长,12月升任为新成立的第 2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
1942年再升任第 1装甲军军长。同年 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率部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占领法属摩洛哥。后负责组建美国策 7集团军。
1943年 3~4月,他参加整装被隆美尔击败的第2军,并接替弗雷登道尔任该军军长;4月晋升为中将。同年 7~8月,指挥美军第 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该岛首府墨西拿。
1944年 1月,到英国就任美国第 3集团军司令。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 3集团军跟进,8月进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随即协同盟军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在当年 12月开始的阿登战役中,他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捏的美军,打退了德军。
1945年 3~5月,巴顿率部突破德国“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后,调任第 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巴顿作战勇猛顽强,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
1945年 12月 30日死于车祸。

乔治.巴顿,1885年-1945年,出生于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军人世家。 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1917年,随美国远征军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2年又毕业于美国陆军参谋学院,1944年 1月,到英国就任美国第 3集团军司令,之后强突德国腹地,加速了德国投降进程。
巴顿作战勇猛顽强,重视现代化作战方式,以坦克为主,空军支持,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毫不掩饰自己的性格,他是一个战争狂人,和平简直是他的地狱,因为他不善政治,甚至讨厌政治,二战后的生活并非特别美好。
但历史还是客观的,给予了巴顿极高的评价,成为美国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巴顿将军你好,帮你找到了,这里面都是免费的,看有的。点我头像就可以看到啦

  • 美国将军简介
    答: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引起世人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军事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
  • 巴顿将军简介
    答: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是一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乔治·巴顿作战勇猛顽强,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是一个最具个性和人性的人。使之成为第...
  • 巴顿将军简介
    答:”赫尔曼·巴尔克将军(指挥德军G集团军群,后来在齐格菲防线对付第3集团军)坦率地总结道:“巴顿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战术天才。我至今仍将曾与他对抗看做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难忘的经历。”综合评价能文能武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号称“铁胆将军”。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
  • 血胆将军巴顿 巴顿将军的简介及戎马生涯
    答:1917年4月17日,巴顿随潘兴到了法国,仍做他的低级副官和司令部的营务主任。他感到在将军的参谋部里工作虽然很荣幸,但却难以干成大事。9月初,巴顿去见潘兴,请求把他调到战斗岗位上去。这时,潘兴正要组建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他对巴顿说:“我提出两个职位供你选择,一个是去指挥一个步兵营,一个是去组建坦克部队...
  • 巴顿将军简介
    答:国著名将领巴顿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885年11月11日,乔治·史密斯·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高贵家庭。自幼喜欢骑马,在牧场中度过了愉快的童年。18岁时进入私立维吉尼亚军事学院,一年后又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后被调往美国第...
  • 巴顿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答:巴顿将军 1885年11月11日,乔治·巴顿诞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个富裕的军人世家。巴顿家有个大牧场,深受父母双亲和姑母宠爱的巴顿在牧场度过了他欢乐的童年。他很小的时候就与其他男孩一样,喜欢拿着玩具武器冲杀,爬上树去“侦察敌情”。他在牧场里练就了精湛的骑术,培养出了粗鲁、豪放的性格...
  • 乔治·巴顿简介
    答:1945-03-05年,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乔治·S·巴顿和亚历山大·帕顿于1945年3月10日在法国卢内维尔会面,帕顿的第三军与霍奇的第一军取得联系1945年3月26日盟军将领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奥马尔·布拉德利和乔治·S·巴顿于1970年2月4日在莱茵河畔的雷马根发起攻击,由富兰克林·J·沙夫纳导演,...
  • 乔治巴顿个人资料简介 巴顿将军是怎么死的
    答:巴顿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玛利诺市的一个军人世家,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巴顿以作战勇猛,快速进攻闻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德军名将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被俘后曾对讯问的美军将领说“巴顿,他是你们最好的”。1945年 60岁 3-5月,巴顿率领部队突破德国“齐格菲防线”,强度...
  • 乔治·巴顿简介_乔治·巴顿将军_乔治·巴顿生平事迹_乔治·巴顿评价
    答:乔治·巴顿——二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 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是一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乔治·巴顿作战勇猛顽强,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
  • 巴顿将军简介?
    答:《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历史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