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你认为在哪些方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宗教社会学》:为什么说宗教是一个社会群体现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的崇拜行为、礼仪规范属于宗教的外在因素。体现出宗教教义的实践,也反映出宗教传统的改革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教仪是规范化、程序化、机构化及制度化的,其内容包括祈祷、祭献、圣事、礼仪、修行及伦理规范。
教义是基于宗教的理论体系,而教仪则根据社会实践的活动,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及指导,后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广和外化;前者由不断诠释、汇集、编纂宗教经典而深化,后者也是经验累积确定其施行的程度,于是教义及教仪皆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一种人们公认的社会惯例。

宗教的教职制度及教团体系(教会),代表着宗教信仰体系的机构化及社会化,是宗教的最外壳,却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予存在保障。教职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见的外在形体,从而对社会起作用。在历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离现象,体现了社会行政功能与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机结合,说明了宗教这一个体与世俗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

  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信仰的神圣性则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中国100年前之前的文化现象就是实证。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

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

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 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 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 对科学很感兴趣, 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 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 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 佛教却是亲证。 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 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宗教与社会文化和普世价值

  • 《宗教社会学》: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你认为在哪些方面?
    答: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
  • 《宗教社会学》:为什么说宗教是一个社会群体现象?
    答: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
  • 宗教社会学如何回应宗教的价值判断
    答:宗教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和文化资料,宗教可以用来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终极关怀需求,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注重教化功能,提升道德水平,释放社会正能量。
  • 什么是宗教
    答: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 第三章 宗教与人性
    答: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曾经浸润了人类的整个生存,占据过人类生命和生活的中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宗教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人类学家、生物学家、语言学家等等,都对宗教的起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 宗教信仰是一种迷信吗?
    答:宗教信仰不是一种迷信。宗教还是一种一定形态的文化现象,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宗教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还是一种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也就是...
  • 《宗教社会学》思考题:思考一下宗教和艺术的关系?
    答:宗教艺术是艺术史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宗教艺术是宗教与艺术的结合,是宗教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现。宗教艺术的题材虽是宗教,它的根子是现实生活。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并立并存,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俗艺术的强烈影响,宗教艺术也出现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http://www.xici.net/b673870/d490...
  • 如何看待宗教?
    答:首先, 作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 尤其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大家应该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大家所需要明确的是宗教不是先进文化, 但是它也确实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它的本质, 了解它的社会影响。 通过认识这种不先进的文化, 来增强我们的鉴别力, ...
  • 《宗教社会学》:你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特点是什么?
    答:我们信奉的不是道教也不是儒教,我们信奉诸子百家,我们信奉我们的文化体系。 至少2500年的文化史造就了我们,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历史", 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执着就类似于其他民族对于宗教的执着。每个以中华正统自居的朝代都会主导编修前朝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着如此...
  • 如何理解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
    答:个人认为,宗教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思想,人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标准,甚至是一种寄托,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从而对社会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