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源寺的原慈云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巩义慈云寺怎么去

我刚去过,希望可以帮你啊,去汽车站,做到米何的车,一人2员,路过大裕沟下车,然后可以包车到山上,可以谈价,那很多面包车的,或者做去民权的面包车,都是私人的,一人2块,给你拉到售票口,你买了票走着上山,比较远的,那风景不错,看你怎么选了,走着上去比较远了。

慈源寺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横水镇,该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为我国非常罕见的一处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存。 原寺院大致呈方形,坐北向南,分别由中院主建筑群和环绕外围的院落组成。其中院布局为唐宋时期较常见的廊院形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三教堂等四座主要建筑,东西侧各配有厢房。在中院前部,大雄宝殿的东南及西南位置,各有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估计应是原钟鼓二楼。中院与外院间由连廊分隔,外院由最南端的山门和四周围墙组成,内部还有厢房。在院外,有一条溪流由北向南顺东墙而过。院西北处,有小型塔院与主院相呼应,院内依稀可辨有几座喇嘛塔,塔前有碑,上可辨“祖师塔”三字。
通过对碑身的文字辨析,“慈源之图”碑刻于明弘治己酉年间(1489年)。该图所绘当是距今五百多年前的寺院布局。与今日寺院相比,慈源寺外围院落、钟鼓楼及塔院已经被毁,山门、大雄宝殿、三教堂及各厢房基本在明代原位,个别建筑有所增减和位移。历经五百年,整个寺院的核心部分仍保留着明代的格局特点。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现存位于前院天王殿东侧的文昌阁,在碑图中并没有找到踪影。文昌阁是供奉孔子的殿宇,代表了儒学思想的影响。现文昌阁为重层楼阁式建筑,从其特点分析,时代应稍晚。由此推断,明弘治年间的慈源寺里可能仅有佛道二教,在后来的文化融合中才逐渐加入儒教。 这次平移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建筑整体移动方面取得了6个方面的突破:首次一次性整体移动3座古建筑;平移的文昌阁、大雄宝殿和三教堂均为平移建筑物中时代最早的古建筑;首例降坡移动,新旧址高差1.5米左右;3座古建筑共用一条移动轨道,轨道长达450米;古建筑移动距离400多米,所经地形多样,高度差达3米多;移动过程中建筑物转向达13次之多,中国罕见。本报对上述情况曾经作过连续报道。 2月1日,记者在林州市横水镇马店村南看到,一座精致的寺院静静地坐落在安林高速公路南侧,山门前新立的玉石碑上刻有“慈源寺”字样。石碑上有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上面的文字显示,2006年6月,慈源寺被省政府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开大门,进入寺院,只见2006年春夏之交平移过来的三座古建筑都安坐其位,文昌阁坐东面西,大雄宝殿和三教堂坐北朝南,大雄宝殿居中,三教堂在后,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厢房,门窗为仿古木雕,还没有油漆、彩绘。记者在三教堂前看到了古碑上雕刻的慈源寺古代建筑图,新落成的慈源寺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图建设的。
林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向明告诉记者,2006年12月,慈源寺的平移与复建工程通过了省文物局的验收。12月底,省文物局还将慈源寺先前出土的文物移交给了林州市文物管理所,这些出土的文物有唐宋时期的精美佛教造像、大量瓷片、一件北宋“大观四年”经幢及早期建筑构件,共10多件,其中佛像较为完整的有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6件,双面造像碑残块1件,造像绝大部分为石质或汉白玉,面相慈祥、雕刻精美。慈源寺的主要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文物部门以后还将对其进行硬化、绿化和彩绘。 林州慈源寺创建于唐代,是河南省罕见的融佛、道、儒三教为一体的文物建筑群。寺院现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关帝殿、祖师殿、文昌阁、三教堂等十余座建筑组成,其中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4年,安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拟从慈源寺中部穿过。为使文物建筑最大程度地得到保护,经过文物专家长达一年半的调研、论证,并报请省政府批准,决定对慈源寺中价值较高的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三座建筑进行整体迁移保护。这是目前中国第一例古建筑群整体移动保护工程。自2005年12月初开始,文物管理局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历经5个月的时间,于今年6月3日下午5时18分圆满完成整体移动,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等三座文物建筑均经过了400米左右的整体移动后,平安抵达新址既定位置。 正在移动的“大雄宝殿”是慈源寺中个头最大的建筑,重量达到1600多吨,这是我们做了快动作后看到的平移镜头。这次被整体平移的古建筑有三座——它们分别是文昌阁、大雄宝殿和三教堂。按照行进顺序,走在最前面、个头最小的是“文昌阁”,紧跟其后、个头最大、份量最重的是平移工程的重点“大雄宝殿”,而走在最后的是“三教堂”,这三座建筑至少要转动4次才能按照原来的格局平移到450米以外的新址。其中“大雄宝殿”在主轨道上的第一次转弯难度最大。工程负责人介绍,古建筑平移转弯的过程与汽车转弯道理相似,缓慢的平移过程对轨道的承受力是个考验。
河北省古建研究所研究员:“我们这次古建筑平移和现代建筑平移不一样,我们采用了在建筑周边挖槽,然后在古建筑地下筑轨,这样古建筑不用做任何抬升,就自然而然地放到了轨道上了。”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杜启明介绍说,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全部出土于慈源寺的三教堂基础中,其中较为完整的有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6件,双面造像碑残块一件。造像绝大部分为石质或汉白玉,面相慈祥、端庄,刻雕精美,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中典型的造像风格。杜启明说,出土的造像大部分佛头佚失,还有两件似为半成品,它们与残佛首共同被放在建筑的基础之中,可能是在建筑基础时埋入的,这不应该被单纯地视为偶然现象,很可能与当时的某些历史事件比如教派之争或灭佛事件有关,也有可能与信仰有关,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所发现的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经幢出土于三教堂内,为八面形,其中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更提到了“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作“马店村”,这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三教堂基础内和文昌阁四周基础开挖时,出土了大量瓷片有,器形有碟、碗、盆、罐、香炉等,这些遗物年代跨度较长,自五代一直延续至元代,特别是文昌阁出土的一批瓷片,为宋元时期窑系钧、磁窑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慈源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是中国非常罕见的一处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及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证。2004年,安阳至林州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因寺院南北地下均为煤矿采空区,拟建的高速公路只能从寺院中部通过。为了保护这一民族优秀遗产,河南省政府同意慈源寺整体迁移保护。
日前,在为配合安阳慈源寺平移工程而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瓷片和宋“大观四年”经幢及早期建筑构件。千年古寺再一次让世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佛教造像多为汉白玉质,面相丰腴端庄,雕刻精美。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这些佛像除少数为唐代遗存外,多为宋代作品。出土的大量瓷片部分器物外底还有款识,时代包括隋、唐、五代、北宋、金、元等朝代。发现的一件覆莲柱础,雕琢细致,应为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宋“大观四年”经幢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其中提到了“相州”、“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叫“马店村”,结合寺院内保存的明代“慈源之图”中的寺院布局,可以看出慈源寺的位置至少千年未变。 慈源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目前林州市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该寺内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建筑,祖师殿、关公殿是道教建筑,文昌阁则是儒教建筑,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为三教堂,这种情况,在中国绝无仅有,是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最珍贵证据。为了让道安阳至林州高速公路建设,经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多次论证,2004年12月24日,省政府同意整体迁移慈源寺。目前,平移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于3月9日进入平移施工阶段。全部保护工程计划于今年5月底全部结束。



  • 慈源寺的原慈云寺
    答:记者在三教堂前看到了古碑上雕刻的慈源寺古代建筑图,新落成的慈源寺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图建设的。林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向明告诉记者,2006年12月,慈源寺的平移与复建工程通过了省文物局的验收。12月底,省文物局还将慈源寺先前出土的文物移交给了林州市文物管理所,这些出土的文物有唐宋时期的精美佛教造像、大量瓷片、...
  • 从白堆子口冻如何去慈云寺北里
    答:7、步行约620米,到达慈云寺北里 23:20-4:50可以白堆子东乘坐夜13慈源寺下车,不用转乘
  • 我们国家的 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寺庙 有哪些?
    答:莲峰庙 观宗寺 佛泉寺 宝莲寺 报恩寺 天恩寺 慈云寺 钟灵寺 炳灵寺 马蹄寺 石佛寺 五佛沿寺 净土寺 万善寺 大乘寺 兴隆寺 回龙寺 观音寺 柏佛寺 慈源寺 南海禅寺 龙华寺 沉香阁 西林禅寺 玉佛禅寺 庄严寺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