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见的复姓为什么到现在很少看到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3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许多人甚至意识到不到,自己的姓氏其实原本是复姓。先说先秦时代的改姓,大家看到的复姓东方、西门、季孙等,后来都省着喊了。复姓东方的就姓方了,复姓西门的就姓门了,复姓季孙的就姓季了。还譬如南宫,省略一字而姓宫。当然了,复姓改的单字姓,有些本身就是别人的姓氏。
春秋时期就有姓宫的,南宫是南宫,宫是宫,是不同的姓。但后来南宫改姓为宫,两个不同家族也就成一个姓了。
图:《十全九美》中的南宫燕

东汉魏晋以后,五胡十六国的各部落,带入了大量复姓,如贺兰、拓跋等。等国家安定以后,北魏孝文帝就下令让这些胡人姓改汉姓。除了贺若、长孙等少数姓氏外,其余一律改汉人姓,将近改了一百多个。
原本他们的姓氏都是两个字或三个字,到这时候就成单姓了。
譬如:
纥骨氏改姓胡
伊娄氏改姓伊
丘穆陵氏改姓穆
贺兰氏改姓贺
勿忸于氏改姓于
他骆拔氏改姓骆
胡古口引氏改姓侯
乌丸氏改姓桓
莫那娄氏改姓莫
尉迟改姓尉
丘林氏改姓林
郁都甄氏改姓甄
费连氏改姓费

这个最后的“复姓费连,改姓费”,其实和“复姓费力普斯,改姓费”是一个道理。
这是谁呀?
这是歌手费翔啊!
图:费翔,父亲美国人,本名为Kris phillips,其实是姓菲利普斯(费力普斯),在华语区改汉姓“费”。

而北魏皇族拓跋氏,则改姓了元。到现在还有不少姓元的,往上推,祖先就复姓拓跋。但也不是所有姓元的祖上都是拓跋氏,也有可能本来就姓元。
再往后的日子里,更多复姓也都改成了单姓。譬如慕容改姓慕,独孤改姓刘或杜。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的复姓,有一多半已经被改成了单姓。然而社会上还是有不少复姓,譬如皇甫、第五、欧阳等。有些复姓家族也改了,譬如第五改成了第,欧阳改姓了欧。像欧阳这种,欧姓就和欧阳并存,一直到现在。

图:欧弟,本名欧汉声,艺名欧阳隆基,这个欧阳隆基,就是他的复古名,其实本身他祖先就复姓欧阳。

图:欧阳修《望江南》

接下来就是更加严厉的洪武改姓了,大家都知道洪武大移民,也都是强制性的举国迁徙。洪武皇帝朱元璋是直接禁蒙古姓,并要求汉人也是改多字姓为单字姓。从此,公孙、士孙、叔孙,就都姓孙了。司寇姓司,完颜改姓王。
如果你查看蒙古族、契丹族和各色目族的族谱,会发现,在洪武年间,大家忽然集体改了姓。原本的复姓,统统变成了单姓。这证明那时候,改姓的措施是很严厉的,也可能是风气所致。其实到明朝中后期,中国的复姓就已不多。

这时候,清朝来了。
大家都知道清代是满族所建,满族都是多字复姓。如叶赫那拉氏,爱新觉罗氏等。本来也都是不怎么改姓的,甚至有把单字姓改成多字姓,来区别对待。如康熙的母亲姓佟,就改姓佟佳。但到了近现代,这些姓氏就又改成了单字。
如叶赫那拉的后人,多数改姓了“那”。
图:那英为叶赫那拉氏后人

复姓爱新觉罗的,关外的改姓关外第一大姓“赵”,而关内的基本都改姓“金”,因为“爱新觉罗”是满语“金子”的意思。
图:电视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里的大金牙,金哥,姓金,京城混的,极有可能是爱新觉罗氏后人。
最早姓复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为氏(周朝封给卿大夫、士的采邑,地名很多是两个字)。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阶层本身很容易成为政治牺牲品,所以后代为了避难就只能改成别家的姓氏。避祸改姓当然是越低调越好,所以就以单姓居多。
典型例子就是羊舌氏:春秋末期的大夫羊舌?,被晋悼公封到原来杨国的地方(西周本有杨国,后来被晋国灭),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他死后家族被赵简子迫害,儿子举族逃到弘农,全部以旧封地名改姓杨(极少数改姓羊),然后就成为后来杨氏的最显赫一支――弘农杨氏。之前也有旧杨国宗室以杨为姓,但人数很少,历史上也不出名。
这样一来,秦代以后的复姓就被消灭一大半了,除了司马、公孙这些十分显赫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单姓。再一些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很多按照音译都是两到三个字,从汉朝开始一直有很多少数民族归化到汉地,做佃农、奴仆等,后来基本都跟着汉人主子姓了;再就是孝文帝改革,大多数鲜卑、匈奴姓氏都被改成了汉族的单姓、复姓,这样复姓就又消灭了一大半――当然后来西魏府兵制又打回原形了,连汉人都被赐鲜卑姓;但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杨坚主动恢复了汉姓(府兵制时期的鲜卑姓是“普六茹”),接着很多鲜卑人、汉人也都改回了原来的汉姓。
唐宋以来一直有突厥、沙陀、契丹、党项等等归化进来,差不多也都走这个路数,要么被皇帝或者地主赐汉姓,要么动乱期间避难改汉姓。其中金朝统治北方的中后期,汉化程度很高,很多女真人也都有了汉姓,比如金宣宗时代的权臣纥石烈执中,汉名叫胡沙虎。元朝统治北方以后,原金朝统治区全都被划为汉人,很多住在关内的女真人契丹人都汉化很多代了,被编为汉人以后干脆也全改成汉姓了
中国历史上的复姓无非都是这两个来源,其结局都比较悲惨,所以造成了现在汉人复姓很稀少。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比如东方,慕容,尉迟,南宫现在几乎没听到过,是真的没有了吗?其实是因为复姓改单姓导致的。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姓,先后有:先秦复姓改单姓,北魏的太和改姓,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改姓。
许多人甚至意识到不到,自己的姓氏其实原本是复姓。先说先秦时代的改姓,大家看到的复姓东方、西门、季孙等,后来都省着喊了。复姓东方的就姓方了,复姓西门的就姓门了,复姓季孙的就姓季了。还譬如南宫,省略一字而姓宫。当然了,复姓改的单字姓,有些本身就是别人的姓氏。
春秋时期就有姓宫的,南宫是南宫,宫是宫,是不同的姓。但后来南宫改姓为宫,两个不同家族也就成一个姓了。
东汉魏晋以后,五胡十六国的各部落,带入了大量复姓,如贺兰、拓跋等。等国家安定以后,北魏孝文帝就下令让这些胡人姓改汉姓。除了贺若、长孙等少数姓氏外,其余一律改汉人姓,将近改了一百多个。原本他们的姓氏都是两个字或三个字,到这时候就成单姓了。
而北魏皇族拓跋氏,则改姓了元。到现在还有不少姓元的,往上推,祖先就复姓拓跋。但也不是所有姓元的祖上都是拓跋氏,也有可能本来就姓元。
历史上还有不少复姓的人为了避罪而改姓,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再往后的日子里,更多复姓也都改成了单姓。譬如慕容改姓慕,独孤改姓刘或杜。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的复姓,有一多半已经被改成了单姓。然而社会上还是有不少复姓,譬如皇甫、第五、欧阳等。有些复姓家族也改了,譬如第五改成了第,欧阳改姓了欧。像欧阳这种,欧姓就和欧阳并存,一直到现在。
复姓改单姓,历史上从来没有停过。总体从文化上看,就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族文化靠拢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

有以下几种情况:1、图省事,复姓要多写字,后来把他简化成单姓,如欧阳,简化成欧;皇甫简化成皇;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简化成司,搞得人们不知原来姓什么。尤其在1949年以,姓的简化进程很快。不用说复姓了,即即使单姓也会简化,如萧,简写成肖;傅,简写成付。2、改姓,有的是改回原姓,如姓第一或第二的,他也可能因某种原因改成田姓或陈姓。还有的,避难改姓以及当养老女婿改姓等原因不一而足。3、人口少,自然存在的机率就小;除非他家代代生男丁,而且又碰不到战争和自然灾害。

汉族中的复姓锐减乃是受了明太祖朱元璋禁革胡姓的影响。
明初禁止胡姓的本意在于重新清理“夷夏”文化秩序、消除异族因素。

汉族人中自古便有双字复姓,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发现“复姓至我朝则益少矣”的奇怪现象,他认为原因是出于方便、删繁从简。出于猎奇,王世贞编了本《明缙绅奇姓》。而根据顾炎武的考察,汉族中的复姓锐减乃是受了明太祖朱元璋禁革胡姓的影响。
受元朝统治影响,不少汉人姓氏、名字都带有蒙古色彩,甚至连朱元璋的部将里也有起蒙古名字,如“王哈剌章不花”、“刘脱因不花”。为清理风俗,明太祖宣布禁革胡姓。禁令颁布之后,不仅呼延、乞伏、完颜等古老的鲜卑、女真姓氏改为单姓(呼、乞、颜),华夏本有的复姓也遭池鱼之殃。
像公孙、叔孙、长孙、王孙这种先秦两汉很常见的复姓,都改成“孙”姓;公羊、公沙、公乘等,则都改姓公;司徒、司空之类,则变成司;司马氏要么改为司,要么改为马,只有少数人坚持本姓不改,比如司马光的后代。明初禁止胡姓的本意在于重新清理“夷夏”文化秩序、消除异族因素,结果却泯灭了华夏本姓,顾炎武批评为“氏族之紊,莫甚于此”。

  • 为什么在古装剧中有很多复姓,现实生活中却很难遇到?
    答:因为古代的复姓大都是少数民族的特有姓氏,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帝王上位之后由于民族之间的关系就会颁布一些相关的规定,比如说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就曾实行过汉化行动,朱元璋时期更是大刀阔斧“去胡”,虽然一个朝代允许不同民族多元化的存在,但是往往为了捍卫一方的统治,会大力推行某些政策,...
  • 从2000多个到81个,中国的“复姓”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答:4. 外来姓氏融入。一些原本属于外国人的姓氏,如迦叶、葛沙,随着融入本土文化,也改姓。5. 历史发展导致复姓减少。古代复姓曾丰富多样,但因各种原因,许多复姓随时间消逝。6. 现代人为了名字独特,可能不会再简化姓氏。古人若得知现代人往姓中加字以避免重复,或许会重新考虑简化姓氏的做法。
  • 百家姓中的复姓,因何会从两千个减少到八十一个?
    答:19. 古代改姓原因多样:简化难写字、避讳长辈王名、自我保全或君王恩赐等。20. 人口增长导致单姓人口增多,复姓比例下降,且复姓人士多普通百姓。21. 现在常见的复姓有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等81个。22. 曾经有2000多个复姓,现在却所剩无几。23. 希望未来复姓人士能被更多人...
  • 古代时有很多人都是复姓,为何近代很少有人叫复姓?
    答:鄙人认为,近代少了复姓原因在于:1、历史更替,单姓崛起 中国历史漫长,许多姓氏曾经耀眼一时,比如复姓“司马、西门、漆雕”等等,它们多溯源于远古和奴隶制时代的贵族阶层。可以说这些复姓,最初代表着复姓人祖上的无上光荣和财富,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碍于生产力的局限,复姓人相对于单姓...
  • 从2000多个到81个,中国的“复姓”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答:古代,有不少复姓是少数民族的传统姓氏,比如令狐、独孤都是鲜卑的。这些复姓有的是因为民族大融合,统治者实行汉化就改了,有的则是因为漫长的岁月轮回当中,有的部落因为人口太少消失,自然这些复姓也就没有了。而且明朝以后,受到简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复姓的主人自己就把姓氏分开写了,原本的姓氏自然就...
  • 古代常见的复姓为什么到现在很少看到了
    答:有以下几种情况:1、图省事,复姓要多写字,后来把他简化成单姓,如欧阳,简化成欧;皇甫简化成皇;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简化成司,搞得人们不知原来姓什么。尤其在1949年以,姓的简化进程很快。不用说复姓了,即即使单姓也会简化,如萧,简写成肖;傅,简写成付。2、改姓,有的是改回原姓,...
  • 古代有哪些复姓,为什么这些复姓现在都不见了?
    答:3,人口增加的几率问题。由于复姓的人口本身在全国占比中就比较少,古时候战争,自然天灾又比较多,难免导致一些复姓繁衍发展的比较慢,而且很多一些复姓朝代的王国由于各种原因都改了姓氏,之后就没有在更改回来了。综上一个原因,所以复姓的人越来越少,也是情理之中的。
  • 现实生活中,古装剧中常常出现的复姓为什么很少遇到?
    答:不过,这么麻烦的姓氏,早就在历史中消亡了。到了近现代,中国现存的复姓,却越来越少,据统计,仍在使用的复姓只剩81个,而且都是双字复姓。三、复姓消失的原因 1、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汉化运动 按照当时的发展,鲜卑姓氏很有可能成为汉族常见的复姓之一,孝文帝改革时,毫不留情的改革了姓氏政策。不仅...
  • 百家姓中的复姓,因何会从两千个减少到八十一个?
    答:究其原因,应该先从姓氏的变化开始。前面说到姓氏与背景有关,想必大家都听过司马迁。司马就是一大复姓,司马最初是古代的三司之一,后来演变成了司马大姓。为什么现在不经常见到这个姓氏呢?西晋时期战争频发,司马家族为了避开祸事,各分支就改了姓,如现在的司、马、同、等等。更甚者,隐秘山林,因此...
  • 史书上的复姓很多为什么现在变少了?
    答:首先,复姓在古代通常仅为贵族和官员所拥有。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复姓的拥有者往往容易在政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为了避难,他们选择改姓,以降低身份,确保安全。通常,他们会选择保留父姓中的第二个字,而放弃第一个字,例如将司马改为马,诸葛改为葛,公孙改为孙。这种改姓行为在当时颇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