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道德经》的感悟如下: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价值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一、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仁慈的人,在大义面前才会勇敢,小人只是内强中干,色厉内荏;俭朴淡泊,才能心胸广阔;不骄不满,不敢为天下先,将来才会成为大器。
二、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对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欲,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变得更富有。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让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给你。



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是永远顺应自然的,看似无为,却是无所不为。看看现在的乱采乱伐就知道,这也算作为,不过是妄为,还不如不为。再看看那些原生态的大自然,没有人去管理,环境却好好的,大自然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是大有所为。
五、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这句很复杂,释义很有争议。按大流的解释吧,运动能够战胜寒冷,清净能够战胜炎热。因为书中还有一句“静为躁君”,清净还是急躁的主宰,所以只有做到清净,才能真正达到大道无为的境界。

最早知道《道德经》这部经典,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名言。然后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了大学,对儒释道三家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几句《道德经》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诸子百家,讲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那个东西,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道”中,都离不开“道”,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呢?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只要用言语表述出来,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永恒的“道”了。

就连“道”这个“名”,也只是暂时勉强而起的一个名字,并不是永恒的“名”。所以开篇这两句话,老子就告诉我们,不要执着文字相,一定要跳出圈外读这部经典,不要掉进文字相里面出不来了。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美丑,是没有什么固定标准的,一个人在你的眼里很漂亮,但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漂亮了,这是因人而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你心情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很漂亮,但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事物的美丑,是无法定下一个普遍的标准的,我们看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植物、万事万物,你说哪个美?哪个丑?没有分别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看点。

可是人一旦强行定下一个美的标准,那自然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等于人为造成了对立,本来没有美丑之分,现在有了。那谁愿意丑呢?没人愿意丑,大家都向美的标准看齐,都学美的样子,这其实就不美了,没准儿学个四不像,甚至把好好的身体搞坏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个典型。

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句句都是经典,句句都意趣无穷,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道德经》中的名句,我感悟最深的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看起来挺滑头的人,没准却是真正刚正不阿的人;看起来很笨拙的人,没准是天下最灵巧的人,只是平常人看不懂;看起来木讷寡言,没准是最有辩才的人。 这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最坏的往往是最好的,最好的也往往是最坏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耻近乎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都是里面脍炙人口的句子。

第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第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句句经典

  • 《道德经》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答: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诸子百家,讲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那个东西,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道”中,都离不开“道”,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有哪些?
    答: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道德经.七十六章》点评: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一死后,身体就变僵硬了。舌头最软,到死都不坏;牙齿最硬,却坏得最早。身体柔弱、病病殃殃的人,却往往长寿;身强体壮、很少生病的人,却往往短寿。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七十九...
  • 道德经中的哲理经典名句
    答: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出处】《道德经》第五章。【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出处】《道德经...
  • 道德经经典名句
    答:道德经经典名句3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道尽人生真谛
    答: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 《道德经》里的经典名句道尽人生真谛
    答:道德经名句赏析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行:路程。 始:开端,起始。 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2.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廉:东西的...
  • 道德经名句
    答: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道德经中著名的名句,它表达了追求进步、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教导人们要时刻保持奋斗和进取的心态。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真正的道理是无法言说和描述的,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出真理的本质。这一句话也提示着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 老子的道德经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答: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都有规律,人应当...
  •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精髓,其中的名言你知道多少?
    答: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出自《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