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屡屡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东晋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内容提要:东晋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 东晋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 魏晋百姓服饰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 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然而,不管什么原因,东晋北伐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的「不争气」。晋室南迁后,并无认真汲取西晋灭亡的教训,反而承袭了西晋之腐败政风,且从南渡以后不断发生重臣悍将之叛乱,自身十分虚弱。所谓「人贵自强」,东晋却是自甘衰弱,当然难有作为。

他地诠释一个能文能武的雄才,但只能说因为他所处的十六国时期是个极其难以北伐成功的时代,当时北方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秩序与政权,形势实在严峻。



桓温和曹操一样,在历史上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他和曹操一样是个并不安分守己的野心家,但他同样能力非凡。他主掌东晋的期间,正是东晋频繁北伐的时期,他和庾氏兄弟、王导的领导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桓温才能一举灭了成汉,而后又三伐中原。但是在成功剿灭了成汉之后,桓温的成就似乎就止步于此了,三次北伐仅第二次有所收获。

其实这不能单纯归结于是桓温能力问题,当时的北方已经沦陷了将近四十年了,政权早已稳固,而且对晋朝早就没有什么归属感了,所以桓温即便是再文韬武略,也实在难以有所作为,特别是在十六国时期,东晋各路豪杰、枭雄频繁北伐,但是实际上真正北伐成功的,仔细数下来也不外乎几个人而已。

除了北方政权已经稳固之外,当时桓温面临的前秦和前燕都不是好惹的敌人,前燕不仅占据了北方大部分的国土,慕容恪更是业界知名的军政双一流人才。前秦虽然建立不久,但是苻坚也是老狐狸一只,底下又人才济济,名将辈出。面对这样的敌人,桓温手上兵力不国五万多人,且军粮时常不济,数次北伐失败也就有迹可循了。

东晋的内部矛盾非常突出,由于西晋灭亡以后,原来西晋的一些旧贵族南迁,而这些南迁的旧贵族不思进取,于是东晋的皇室开始重用南方的新贵族,这些新的贵族希望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于是新的南方贵族希望通过北伐来拓展自己的空间并且打击旧贵族,而原来的北方旧贵族则希望维持现在的状况,因为南方气候适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又有长江天险,完全可以在此苟安,于是旧贵族和新贵族的矛盾就此激化,新型的贵族在前方组织北伐,旧贵族就在后方拖后腿,有那么几次,北方差点收复,但是国内矛盾却使大好形势付之东流。经过几次北伐和国内矛盾之后,加上东晋带有的西晋奢侈之风,东晋就再无北伐和收复失地的能力了。

重要的北伐将领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他们有的人代表旧贵族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有的人代表新贵族改变自己的位置,也有的人为了报效国家。例如刘裕,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积极北伐。而桓温此人,却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个个各怀鬼胎,而对北伐一拖再拖,错失了北伐的大好时机。

而另一方面则是北方的军阀实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吞并一些小的势力,导致北方的军事势力越来越强,完全将南方的东晋碾压了。胡人向来以武力为自己的生存根本,不断发展军事实力。而南方却一直由权臣掌控着。

晋的衰弱并非北方的施压,更多的是内部的矛盾,自甘堕落,不思进取。



东晋内部连续发生内乱,朝廷忙于平复内乱,无暇北顾,石勒乘机占领了河南,晋军被迫退到了淮南,所以无奈屡屡失败。

因为东晋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皇室内部矛盾激化,贵族们又贪图享乐,碌碌无为。

像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帝王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没有好的绸缪,没有好的计策,君臣不在一条心上,所以屡屡都会战败。

北伐不成功一次的话有可能还说的过去,但每次都不成功那就是国家有问题了,据说是因为一些士族很安逸,不想打仗,还有军队里也有问题吧。

  • 东晋时期,屡屡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
    答:晋的衰弱并非北方的施压,更多的是内部的矛盾,自甘堕落,不思进取。
  • 为什么大多历史上多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从南往北打,真有那么难吗?
    答:后来夏国王赫连勃勃进攻关中,刘义真撤回江南,本来很有希望的北伐事业就这样功亏一篑了。但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
  • 堪称文韬武略的桓温,为啥数次北伐都失败了?
    答: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很关键的,桓温北伐时期堪称是东晋朝堂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东晋门阀世家的政治注定了其只能偏安却不能建功立业。这其实也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一旦北方的外部力量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威胁之时,他们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团结一致,比如淝水之战时,在谢安的领导下各大世家都携手抗击前秦;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为...
  • 历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答:泰兴四年,正当祖逖在抓紧训练吉谷,准备进军河北的时候,东晋朝廷派戴源为北方六国兵马总指挥,牵制冀军后方道路,与此同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斗争激烈。这些情况导致充满热情的祖逖生病并死于军中。北伐失败了,北方领土被后来的赵所得。东晋桓温北伐祖逖失败后,东晋权臣桓温为了建功立业,树立在朝廷的威信,...
  • 东晋北伐之所以一败再败跟权术制衡和内讧有直接关系吗?
    答: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当初的后赵帝国灭亡之时,东晋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动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北伐是难以实现的迷梦,中原是充满诱惑的陷阱。前秦帝国虽然崩溃了,但北方依然可以轻松动员近百万的军队。虽然这些军队并不隶属于某个统一的政权,但以东晋帝国的军事实力,显然无法将北方这样庞大的军事体系纳入自己...
  • 以失败而告终的历次北伐
    答: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名将慕容垂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最后导致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东晋时期刘裕北伐 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
  • 宋武帝刘裕北伐为何最终失败了呢?
    答: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都会给你开一扇窗。对于枭雄来说,上帝在为他打开大门时,偶尔也会给他关上一扇窗,为历史留下遗憾。比如,曹操赤壁之败、符坚淝水之败,再比如,刘裕之失关中。刘裕已经暗怀代东晋之心,但还不到时机。刘裕北伐,刘穆之镇守后方基地,弹压东晋朝廷中的...
  • 东晋在淝水之战本可收复中原,因为哪两个人早逝功亏一篑?
    答:然而,因为北伐军后勤需靠水路,所以东晋每次北伐选择时间,都是春水发后的季节。这次北伐的主持者谢安,同样计划在来年春天,东西并举,杀入河北,却天不假年,一病不起。谢安去世后,原先被他努力压制和弥合的内部矛盾,重新加剧:掌控中枢、实力复兴的司马氏皇族,和其盟友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再不愿...
  • 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
    答:因为桓家和谢家,通过北伐收复了很多城池。 (三)、功败垂成,内斗导致东晋覆灭 淝水之战的胜利,原本应当是东晋最好的反扑机会。奈何,司马家的人疑心太重而且胸无大志。即使他们掌了权,那又能如何。当时西晋的建立,就是世家大族们妥协的结果。 而到了东晋,谢安是那个再度主持平衡的策划人。谢家和桓家可以说是中...
  • 好不容易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后,东晋为什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北伐?
    答:一、东晋末年时期政治局势原因:谢安遭到皇室猜忌。淝水之战之所以能胜利,这个主要是陈郡谢氏一族的原因。东晋最精锐的军队被谢氏一族掌控才得以让这场战争打赢,本来后期谢安等人打算继续北伐,打算统一中原的,但是当时陈郡谢氏遭到了皇室的猜忌。东晋那时候是孝武帝在位,他在位时期强化了皇权以及司马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