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槐树河南人的故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关于大槐树的传说!

我是郝身洋,是红军后代高干身份,也是郝氏第十四代族长,是商朝帝乙子期后人,我家有供奉子期和做官为首的祠堂,还有从山西省迁入河南省唐河县王集乡祖先的居堂,我家有两个祠堂,但是河南省保留着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老郝岗,小郝岗地名,以方便后人寻找。我现在居住在河南省唐河县王集乡郝庄村大郝庄29。希望大家多收集一些关干我家的事情。

我也姓丁,现居山东邹城,也是从那里移民过来的,老家村头有碑记录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段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之天灾不断,最终引起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余年的战乱,中原大地一片荒芜,人口稀少。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以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规模移民,即从地窄人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迁徙人口。此次移民时间长,包括地区多,迁出地主要是山西,迁往地主要是豫、冀、鲁、皖等省。河南洛阳自然是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至今在洛阳城乡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祖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已成为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共同根源。那么,移民与大槐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需要从元朝末年说起。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至元顺帝从大都(今北京)败逃塞外,历时不足百年,虽也曾盛极一时,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冲突及自相残杀不断。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到顺帝即位(1333年)的25年中,元朝九易其主,故有“席不暇暖”之说。   特别是到元朝末期,由于蒙汉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不断流亡,造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之黄淮多次决口泛滥,农民无法生存,揭竿而起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351年终于爆发了元末最大规模的红巾起义,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随后,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纷纷响应。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朱元璋逐渐消灭了其它势力,推翻了元朝统治,并于1368年建立了明政权。   但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明朝统治者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局面。由于多年的战乱,战争最惨烈的中原地区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死的死,逃的逃。据清乾隆《偃师县志》记载,早在“至正五年(1345年),伊洛河泛滥,淹没千家,生灵涂炭,十室九空”,“至正廿二年(1362年),洛阳、偃师、孟津大旱,人相食”。天灾人祸并至,遂致河南、河北、山东、皖北等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渐绝”((明太祖实录)卷廿九)。而这个时期,相对远离战区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所以人丁兴旺,并逐渐出现了地窄人密的矛盾。   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首要解决的便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果断地从洪武初年开始了大规模移民,山西就被指定为最主要的移民迁出地。令“疏散山西两府(平阳、太原)五州(汾、辽、蒲、潞、沁)五十一县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甘等广大地区”,使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好景不长,接着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战乱达四年之久,天下被破坏的程度,甚于明太祖时代,结果造成“中原田多荒”(《明史、食货志》),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荒凉局面。于是,明成祖朱棣不得不继续大量移民,补充人烟稀少的地方。因此,移民高潮历三朝五十年,这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明初移民的事实,在《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日知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政府对移民采取了鼓励和奖励政策,被迁徙的老百姓每户发给银锭二十两,作为安家费,使其置耕牛、种子、建房等,并免其三年或五年的赋役。   那么,山西迁民,为什么仅洪洞大槐树影响最大呢?这是由于山西人口之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县正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它地处南北交通咽喉,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且是晋南平阳一带人口最为稠密之县。明代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作为迁民重点是很自然的。   洪洞县西周为杨侯国,秦汉置杨县,隋代改为洪洞县至今。在县城北郊贾村西,有一处公园式建筑。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这里是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常驻驿官,办理公差。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即从树下通过。   为此,明政府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移民“凭照川资”。   元末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因天灾战乱,造成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中原地区又是明政府的重要根据地,所以,河南必然成为移民的重点。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河南全省63个县有移民。我国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山西迁民于河南者,以彰德府(今安阳)、怀庆府(今沁阳)、归德府(今商丘)为最多,河南府(今洛阳)、汝宁府(今汝南)、南阳府(今南阳)也不少。”洛阳所在的河南府中,据记载永宁(洛宁县)、孟津、偃师、洛阳县山西迁民为数不少。据一些氏族家谱、碑文上看,都记载有迁民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多数正是在洪武、永乐年间迁来,虽然有些村庄氏族无所记载,但他们都知道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明通化《河南通志》记载:明初洛阳县有人口82841人,永乐十年(1412年)83124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85124人。《偃师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3961户,29125人,永乐十年(1412年)4017户,30000余人。这些都是迁民以后的数字。   现就看到的部分家谱、石碑所记载的情况,摘录如下:偃师山化乡游殿村道光二十三年十月续写的(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年。……考《明史》洪武朝户部郎中刘元皋上疏,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欲地无余利,人无失业也。上从其言,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则滑氏之来偃,其在明初无疑矣!”游殿村西滑氏老坟有一碑载:“自山西洪铜(洞)迁来……”。   偃师寇店韩寨《赵氏族谱。引》:“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于河南府洛阳县东南路偏五里孙贺庄,后改名杨裴屯。”韩寨{大明处士张公大老之墓碑}载:“大老系张氏始祖也,原籍山西长子县南和村人也,因国祸世乱,随母到偃师县治。”   洛阳《王氏祠堂碑》载:“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明中期由洛阳北窑迁到洛阳府高崖寨。”   清道光廿四年所修偃师山化乡王窑村《王氏家谱·序》载:“吾王氏聚族邙山角下,洛河北岸,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长子县迁移已来至四百余年。”山化乡关窑《王氏家谱·序》及祖茔碑文均记载:“祖讳贵,原籍山西阳城县大王庄人,于明洪武初年迁偃,至今六百余年。”   宜阳县城关乡河下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创修谷氏祖庙碑记》载:“明初,谷氏仁美公自山西洪洞迁居宜阳县寿安之左,迄今四百余年。” 据宜阳《裴氏家谱》载:其先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闻喜迁来,当时是裴成夫妇携五子,现已繁衍到2700多人,分布于三乡的可乐湾、杨圪塔、赵堡乡的油路口及盐镇等地。   宜阳《许氏老八门家谱》载:先祖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迁入宜阳鱼泉,至今已繁衍至19代。   宜阳莲庄《王氏家谱》载:王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夏邑小李庄迁入。当初仅为母子四人,现已繁衍到1927人,分布于宜阳县的莲庄、张坞、韩城、盐镇、石陵、赵堡等乡。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邦瑞即为此支王氏之名人。   东赵保(张氏祖茔碑文)载:始祖友谅公系山西洪洞县八政村人,于大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南省宜阳县东赵保。”   新安县《陈氏宗谱》载:先祖于明代由蒲坂迁至河南省新安县窨兴村。六百年来,人口繁衍流迁,今分布于宜阳、新安、济源、渑池、孟津、洛阳、嵩县、卢氏等地。   由以上所列资料看,洛阳一带在明初有许多山西迁民,说明大槐树处集中迁民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究竟有多少人,则无从查考,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考证。也许有些已不知由山西何处迁来,但大家公认是大槐树处迁民的后裔。迁民到了新的居住点后,他们大多在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门口栽种槐树,借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总之,明朝初年大规模迁民,客观上缓解了土地与人口的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生产逐步得到恢复,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因此,迁民政策应该说是一项成功的政策。   有关当时大槐树迁民,还流传着不少传说故事,其中“复形小脚趾甲”、“背手走路”、“解手”的来历最为生动形象。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据说凡是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都有一裂缝好象是两个小趾盖。据说明朝政府为实行迁民垦田政策,也实行了优惠政策,如发给川资盘缠及安家费,但人们故土难舍,谁不留恋自己的家,而去千里迢迢投奔异乡?因此,明政府在迁民前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晋南、晋东南、晋中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暗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大官员在官兵簇拥下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犹如晴天霹雳,他们这才明白上当受骗了。人们哭着、骂着、呼爹唤娘,混乱一片。但这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者脱掉鞋子,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因此,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被砍一刀的缘故。   在押解迁民时,为防止逃跑,被迁者都用绳反绑,然后用一长绳联结起来。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告诉小孩子:“这里就是咱的老家,这里就是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一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自然要经常有人要大小便,这时,只好央求官兵:“老爷,请解手,我要拉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明白了。以后,“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 关于大槐树河南人的故事
    答:韩寨{大明处士张公大老之墓碑}载:“大老系张氏始祖也,原籍山西长子县南和村人也,因国祸世乱,随母到偃师县治。” 洛阳《王氏祠堂碑》载:“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明中期由洛阳北窑迁到洛阳府高崖寨。” 清道光廿四年所修偃师山化乡王窑村《王氏家谱·序》载:“...
  • 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有何依据?
    答: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来自洪洞的大槐树。1:河南幅员辽阔,仅靠移民是不够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一定有一些老式的河南人。历史上,大槐树在洪洞的迁徙只发生在明代洪武时期和永乐时期。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到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在广济寺的大槐树下设立了一个局。...
  • 河南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答:河南人的祖先是山西人。现在在河南当地生活的百姓,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祖先来自山西省。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元末明初的时候,中原大地饱经战乱,河南地广人稀,很多土地都没有耕种。朱元璋为了发展经济和农业,使各地的人口比较平衡,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南人祖先移民的原因 1381...
  • 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答: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山西大槐树下的迁移的姓氏遍布全国。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很有根据的。因为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迁移原本在山西所在的大槐树下的人民到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南这种中原地带,据说90%以上的河南人都是祖上从山西大槐树下的人迁移过来的。听上去或许有点匪夷所思,之所以听上去匪夷所...
  • 河南人是福建人的祖先,那么河南人的祖先是哪里的?
    答:然后奔赴河南。可以想象,在离开故土之前,这些人定然久久凝望着这颗大槐树,想要将其篆刻在灵魂的深处,因为这将成为他们关于故乡的最后的记忆。久而久之,这些移民的后裔已经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只记住了那棵大槐树。所以如果你现在去问,很多河南人会告诉你,他的祖上,来自山西大槐树底下!
  • 据老人们说河南人都是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移民来的,有根据吗?
    答:都是老人口传,不完全靠谱,现有认为大槐树迁民的家族中,有一半是真的大槐树迁民就很不错了。不信可以分析一下家谱,大部分是乾隆年间才开始修谱,并且记载很经不起推敲。
  • 为什么闽南广府人祖籍都是河南,而北方人祖籍都是山西呢?
    答:河南自古号称人口大省,但在许多河南人的童年记忆中,大概都有一个关于大槐树的神秘故事。老一辈子的人神秘兮兮地告诉孩子们,他们的老家在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孩子们往往会被要求脱下鞋子,查看小脚趾的指甲是否是两瓣,以此作为证据。那么,河南人的祖籍真的在山西吗?福建人为啥到河南祭祖?这跟历史...
  • 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答:“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移民的背景。由于元末适应残酷的民族政策,加之自然灾害频生,使得河南、河北、山东、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人民无法生存下去,只得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各地起义不断。而元帝国为了维持其...
  • 为什么闽南广府人祖籍都是河南,而北方人祖籍都是山西呢?
    答:河南自古号称人口大省,但是在许多河南人的童年记忆中,大概都有一个关于大槐树的或清晰或模糊的传说故事。场景大概都一样,白胡子老爷爷神秘兮兮地说,孩子,咱的老家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不信,把你脚伸出来,看看小脚趾的指甲是不是两瓣的?而当那个被讲的五迷三道的孩子脱了鞋看脚,多半惊得掉...
  • 现在的河南人中有多少是迁过来的?什么时候迁的?其中山西人多吗?大神们...
    答: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中秋佳节,乃家人团圆之日,举杯向月,当饮水思源,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必那棵大槐树,也曾见过我们的祖先,手携手肩并肩从洪洞走向全国吧。(详细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3409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