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冷知识: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根源可能是记忆力太差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6

昨天闺蜜跟我抱怨,辅导孩子作业太难了,常常怀疑人生:“为什么自己生的孩子这么笨!”

闺蜜和丈夫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可孩子就像不开窍似的,原本认真读了一遍课文, 结果再一问写了什么,就是说不出来。

记不住就算了,还讲不通,结果好不容易把这篇内容讲明白,下一篇又是个巨大的挑战。

唉,作为老母亲,耐心真是时刻受考验,我个人同样深有体会,而且这好像还挺普遍。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抄好的古诗,哭唧唧地问妈妈:“这怎么这么难,背不下来!”还一本正经说:“这古诗写得不对,字儿不对,不会读,不想背……”

妈妈也是没办法,又好笑又可气,最后只好说:“你就按照拼音拼下来就好了,把你玩的能耐用在背古诗上,就不难了”,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或者数落孩子,根源可能是记忆力太差了!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背不住文章,记不住重点,和孩子的大脑记忆能力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脑科学冷知识:大脑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感觉记忆。

从名称来看,短期记忆就是能在大脑中短暂存储的、当下有价值的信息,能维持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孩子的专注力本身就容易分散,因此短期记忆能力更强。

孩子的学习就像是成人的工作,他们会把自己看见的、学到的都 记在大脑的记忆黑板上 ,随时浮现随时调取,和当下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比如孩子背诵一篇文章,先看见的是文字,里面有些关键的信息,他们暂时记住是为了随时调取,和当下的事物产生关联,再它们结合在一起背诵下来。

一些无关紧要的,或者已经熟练掌握的字就会被缓存,大脑就可以理解为 装着缓存信息的处理器。

孩子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阅读文字,理解表面和深层次的内容。

再细致地说就是读懂每一个关键词,每一句话,把它们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新的体验和感觉,再付出行动。

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写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简化了大脑认知学习时的流程,可以解释这个过程。

第一步:书本文字 足够吸引大脑的注意力 ,大脑开始集中精力进行阅读。当然,若文字不具有吸引力,大脑就不能集中精力,就算逼孩子看一天书也无用,里面的信息孩子一点也吸收不了。

第二步:书本上的文字被暂时缓存在大脑中,相互之间开始进行初步连接,此时可能会出错或者混淆。

第三步:大脑开始调动长期记忆,提取准确的文字信息,并 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联想 、帮助记忆。比如看见熊猫,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知道它是一种动物,在动物园和书里见过。

第四步:孩子利用工作记忆阅读理解时,大脑会从长期记忆里把读到的文字再次进行提取,生成新的联系和知识,相当于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处理。

第五步:重新“联系”起来形成的新知识,经过反复多次的复述、练习,最终更新出更加丰富的新知识,储存在长期记忆区。

可见,阅读理解在工作记忆区时间久一些,孩子能不能读明白, 凭借的就是工作记忆 ,而深度的理解能力依赖于长期记忆区中的经验和以往的知识。

简单来说,如果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小,存不下太多东西,那么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丢三落四。

讲明白了一篇,下一篇又搞不懂,就说明记忆得不牢固,缓存得不透彻。

1、阅读前先做个大概的理解

每次阅读之前都要进行通读,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一个把握,可以教孩子按照以下步骤记忆:

第一遍读课文时,引导孩子 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不要担心没记住,同时忽略不会读音的字。

然后合上书,尽量把记忆下来的内容回忆起来,包括主人公、情节、数字等,能记住多少是多少。这时记住的就是最先被缓存的那一部分,碎片化的记忆是根基,为一会重读打基础。

第二次读会发现文章中有一些新的知识点,或者是描重的知识点,孩子可以搜索并记忆下来。这些是重点,也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家长引导孩子找到并记忆,也可以 给关键词定位 ,让文字之间联系更紧密。

再一次阅读时,要把刚才处理好的关键词加入进去,看看和刚才没记住的次重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并不是记忆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记忆得越快越好, 要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这并不是当下就能表达出来的,除非问题和刚才记得的重点完全吻合。

理解是一个需要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有效信息的转化。

2、利用脑海里已有的记忆关联

举个例子,让孩子记电话号码,比如联通和移动前三位数,只有几种固定的,很好记,但后面需要分块记忆。

13812345611这样一组电话号,有的人分块就是138-123-45611,有的人就是138-1234-5611, 每个人的记忆方式也不同 ,每个段落也都有联系,整合在一起放在大脑里缓存,才能打通。

3、想办法变成长期记忆

可以用40秒再次复习法,做完一道题或者阅读理解后,用40秒的时间回顾重点、复习难点、重申关键信息,孩子就会加深印象,理解得更透彻。

就像孩子会有周考、月考、期末考,用的都是长期记忆, 一定要用短期记忆多练习。

具体的方式是做完一篇阅读理解,别着急做下一个,合上书籍,让内容和要点重现在大脑里,尽可能想得详尽,边说重点边写出来,用40秒即可。

然后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静待十秒后再把要点回顾一遍。

这一方法针对新知识或者较为复杂的文章好用,时间不宜过长,集中精力效果最好。

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可以随着记忆力一步步提升的,只要是体验得多、练习得多,没什么不能攻克。



  • 脑科学冷知识: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可能是受记忆力差的影响?
    答:脑科学冷知识: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可能是受记忆力差的影响?第一种: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利用极短的时间开展记忆并立即利用的一种记忆方法,这是很多孩子在背英语单词时使用的记忆方式。当教师逐渐听写单词前,孩子利用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间也快速访问英语单词,但尚未产生深入记忆。瞬时记忆有一个特...
  • 脑科学冷知识: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根源可能是记忆力太差
    答:第四步:孩子利用工作记忆阅读理解时,大脑会从长期记忆里把读到的文字再次进行提取,生成新的联系和知识,相当于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处理。第五步:重新“联系”起来形成的新知识,经过反复多次的复述、练习,最终更新出更加丰富的新知识,储存在长期记忆区。可见,阅读理解在工作记忆区时间久一些,孩子能不...
  • 关于人类大脑的10个冷知识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哪个?
    答:许多当母亲的能感应到自己孩子遇到的危险,这种神奇的心灵感应也会出现双胞胎的身上,当双胞胎某方出现意外时,另一个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感觉到,科学家认为这种神奇感应可能与双方的脑电波频率有关,越是亲近的人大脑产生的电波频率也越接近,这或许就是大家认为的第六感。7、奇妙的脑补能力 人们在阅读...
  • (科学)冷知识: 这14个高能冷知识, 书本里根本看不到!
    答:10、智商与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与提高儿童智商和提高学业成绩有关。二零零六年、进行了一项衡量母乳喂养对儿童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通过对一组儿童长达6.5年的跟随调查、孩子们接受智商测试来衡量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发现那些母乳喂养的孩子的分数较高、整体学习成绩较好。
  • 有什么关于大脑的冷知识,大脑仅占我们体重2%吗?
    答:首先,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主人,控制着的言行。每个人每天都有大约70,000个想法,不要减肥,头部是你身体中最胖的器官,它有60%的脂肪。给一点时间,人脑可以产生25瓦的电能,足以点亮灯泡。可以看出,电视连续剧中的头上的灯泡不一定是一种修辞手段。科学家估计,在21世纪,人类的大脑一生可以储存大约100...
  • 关于大脑的冷知识,正常人大脑只是开发了不足10%吗?
    答:谣言为懒惰的人提供了理论庇护,很少有人会拒绝这种令人满意的谣言。结论:“人们只使用大脑的10%”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大脑活动的理解。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大脑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复杂的活动需要大脑的不同区域参与合作。从长远来看,大脑的每个部分都需要被利用。
  • Neuralink 与大脑的神奇未来·第二部分:大脑
    答:第三位教授是神经科学家莫兰·瑟夫( Moran Cerf ),他向我分享了在神经科学界的一句老话,其中指出了为什么试图完全理解大脑是一个无法达成的悖论:「如果人类大脑真的有那么容易理解,那么拥有这种简单大脑的我们也是不能理解大脑的。」 在人类正在建造的伟大知识库的帮助下,我们也许在未来某天可以做到这点。现在,我们先...
  • 家长须知的冷知识:儿童自闭症筛查都有哪些量表
    答:(6)社交能力的表现。(7)兴趣和行为表现。(8)临床相关行为,如攻击性、自残、可能的癫痫特征。这三个量表作为诊断工具,最大的区别是评估方式。ADOS主要看互动,ADI-R主要靠访谈,CARS主要靠观察。以上冷知识,家长们了解即可,因为涉及专业性较强,所以最终裁量权和解释权都在医生的手中。我们...
  • 在科学界,都有哪些非常有趣的科学冷知识呢?
    答: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现象和问题是我们无法解释的,毕竟一个人的知识储存量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以下这几个非常有趣的冷知识,很多人可能都是第1次听说,也有可能会颠覆我们的三观。一对双胞胎年龄间隔87天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双胞胎一般都是前后出生,两者之间差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而已,就是这几分钟...
  • 小冰冷知识
    答:1.非常有趣的冷知识你知道哪些 1.一个人一天平均走两万步,一年要走七百万步。 人活七十岁的话,加起来要走五亿步,即三十八万四千公里。这个数字,正好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我们所穿的衣服每天把成千上万个表皮细胞揩掉。人们其实每27天就换上一层新的表皮。 3.人眼的直径总是大致相等的——24毫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