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举行狩猎展览会,张伯伦为什么送去一群猎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二战的发起国德国,在一战战败后20年,再次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成为欧洲最不稳定的国家。究其原因,一战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彻底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和愤慨,在极端思想的引领下,走上了一条军事扩张的道路。

当然,也离不开英国与法国的“纵容”。随着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并未认清其野心,想当然的“祸水东引”,怂恿德国与苏联开战,“坐山观虎斗”,甚至炮制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出卖盟友。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英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德国称霸欧洲的进度。

作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基本耗干了国力,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昔日的风光已然不在,而德国的快速崛起更是加剧了英国人的危机感,既要维护帝国的统治,又不想与德国为敌,稳定欧洲局势。

以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派”普遍认为,德国崛起的势头无法遏制,一旦采取强硬措施,势必引发全面的欧洲战争,英国不仅不会赢得任何好处,而且会遇到无法预料的灾难。因此,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妥协、姑息的绥靖政策是明智之举。

首先,大力鼓吹“绥靖”的好处。面对欧洲的紧张的局势,张伯伦惊呼大英帝国岌岌可危,战争将毁灭英国,只有“小心行事,具有耐心和自我节制,才能挽救欧洲的和平”。同时,对国内的强硬派进行打压,营造一个不要惹德国的氛围。

其次,与德国握手言欢,极力讨好。他认为,这是挽救帝国衰弱的灵丹妙药,通过“友好的讨论和谈判……建设欧洲的持久和平……至少是一代人的和平”。甚至在听到柏林举行狩猎展览会,立刻派出亲信和一群猎狗去参加,献媚到了极点。

更重要的一点,他暗示英国不反对德国实施向东欧扩张的计划,甚至愿意出面拉拢法国,与德国、意大利一起,签订一个四国反苏的合作协定,希望通过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将德国的关注点引向苏联,以求自保,这就是“祸水东引”。

同时,他以牺牲盟友利益满足德国在殖民地,以及在中欧领土问题上的要求为交换条件,积极怂恿德国向苏联开战,甚至还默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承认日本在中国建立伪满洲国来讨好德国。英国人的卑躬屈膝,让德国元首征服欧洲的底气更足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法国人更是患上了“软骨病”。

一战后的欧洲,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以法国为首的战胜国,并没有因此从中捞取太多好处,反而陷入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国力不断地衰弱。眼看德国通过强军不断壮大,法国人不仅无力遏制,而且极力地避免战争,这是为什么?

一是,一战的阴影挥之不去。尽管作为战胜国,但法国耗尽了国力、财力,尤其是死亡130万青壮年,让法国人领略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付出的巨大代价。他们太渴望和平了,以至于放弃了对抗精神,与英国人一同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

二是,以达拉第为首的法国内阁,在外交策略上,尽量将战事远离法国边境。但由于法、德两国间的深仇大恨,他们只有紧密地与英国团结在一起,紧跟英国人的脚步,以此抗衡德国的咄咄逼人,并极力避免战争,甚至是牺牲他国利益。

更关键的是,一战时期的“堑壕战”,是他们赢得战争胜利的法宝。于是,他们宁肯耗费巨额资金打造出惊世之作——马其诺防线,也不愿意用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上。在战略上采取全面守势,完全相信坚固的防线,能将德军阻挡在国门之外。

也正是马其诺防线,助长了法国人的消极态度。他们认为,这条防线就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可以抵御任何外来侵略。与其说法国人幼稚地将国家安危,寄托在一条防线上;倒不如说他们心理上害怕战争、不想战争、不敢抗争的真实写照。

针对英、法两国的态度,德国元首十分满意,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更加有恃无恐。从某种角度说,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完全跟着德国人的“指挥棒”走,不仅丧失了一个主权国家该有的尊严,而且处处被德国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德国宣布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作为盟友的英、法两国顿时紧张起来,特别是法拉第,生怕真的打起来,法国将不得不卷入战争的漩涡。他急电张伯伦,建议两国首脑前往柏林,“调解”德、捷两国问题,也就有了后来的《慕尼黑协定》。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张伯伦送一群猎狗,只要是讨好当时的德国首相,让德国不对自己的国家开战,避免国家遭受战争之苦!

  • 柏林举行狩猎展览会,张伯伦为什么送去一群猎狗?
    答:其次,与德国握手言欢,极力讨好。他认为,这是挽救帝国衰弱的灵丹妙药,通过“友好的讨论和谈判……建设欧洲的持久和平……至少是一代人的和平”。甚至在听到柏林举行狩猎展览会,立刻派出亲信和一群猎狗去参加,献媚到了极点。更重要的一点,他暗示英国不反对德国实施向东欧扩张的计划,甚至愿意出面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