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逆转二战的神器: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苏联逆转二战的神器: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

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其火箭发射车为美援的雪佛兰G7100及福特-马蒙·夏灵顿HH6-COE4等。

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723厂,现为沃罗涅日挖掘机厂)出厂时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

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德语:Stalinorgel)。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的滑轨床共有8条发射滑轨,每条滑轨上下各悬挂一枚火箭弹,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火箭弹的战斗部分的弹体内是TNT炸药。药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状发射药筒组成。

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至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至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

二战的喀秋莎武器包括BM-13火箭炮、轻型的BM-8和重型的BM-31。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于较为新式的苏联车载多管火箭炮上—特别是BM-21与其衍生型。

苏联歌曲《喀秋莎》的故事: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夹击苏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A和B集团军群的百万大军,横扫了阻挡它的苏联红军部队,长驱直入,逼近了莫斯科。

1941年7月的苏联,除了杀戮与死亡,没有什么新闻。德国人从并不遥远的西方席卷而来,向那些不肯退却(或者不被允许退却)的俄国人跳起死亡之舞。白俄罗斯仅仅在一个月之内就彻底沦陷了,乌克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则堆积着一望无际的尸体,即使是小麦成熟的香味也不足以遮住尸体腐烂的恶臭。

要么杀戮,要么死亡,每个成年男子都面临着两个恐怖的抉择;女人也不能置身战争之外,她们在匆忙搬迁到后方的工厂中制造坦克、飞机、大炮和枪支,用纤细的手指把一件件杀人工具送下流水线。每一根稻草都拿去支援前线了,因为失败就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灭亡,到那时一切财富都没有用了,一切感情也都没有用了。

她们处在生命力最蓬勃旺盛的年龄,爱情、事业和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她们每天谈论的话题,每天经历的一切;然而现在她们每天面对死亡,而且制造死亡。如果死亡没有在今天降临,它将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缠绕你的灵魂,使你除了死亡之外不再思念任何美丽的事情。

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被送上战场的士兵绝大多数不会回来了。许多士兵匆忙地从家里、学校或工作单位赶往集合地点,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写一封告别信的时间也没有。看样子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德国人的脚步,除了生命。

只有用这个民族最优秀、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的生命在德国人面前制造一道围墙,才能让他们的坦克停止运转,让他们的军靴陷入泥泞。近卫第3步兵师的战士就是这样一批生气勃勃的年轻人,他们在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离开莫斯科,前往第聂伯河前线,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斗,注定将是一条不归之路……

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这无疑在小伙子们的心里引发了强烈的震颤。

在歌声中,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眼泪,伴着这歌声走上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战士们几乎全员阵亡……

但他们毕竟狠狠打击了号称“飞毛腿”的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后,《喀秋莎》的歌声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歌声从莫斯科流传开去,一时间,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在1 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在前线,也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

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25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从南北形成夹击,包围了纳粹德国的巢穴柏林。4月16日,最后的决战来临了。

那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现今,俄罗斯军队把《喀秋莎》作为指定队列行进歌曲而被战士广为传唱!纪念,永远不会结束!

血雨腥风的战火虽然随着第三帝国的灭亡而熄灭了,但被战争夺取的2600万生命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纳粹匪首希特勒的野心和血红的万字旗一起被埋葬在烈火中,《喀秋莎》——这首不朽的战歌永远流传了下来。俄罗斯的喀秋莎被证明是值得思念的,配得上前方将士的魂绕梦牵;思念喀秋莎的小伙子们也被证明配得上这场胜利,配得上与喀秋莎永恒不朽的爱情。在喀秋莎顽强不屈的钢铁般的爱情面前,一切软弱无力、无病呻吟的爱情都是那样黯然失色。



  • 苏联逆转二战的神器: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答:苏联逆转二战的神器: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
  • 喀秋莎火箭炮:世界火箭炮的鼻祖
    答: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语:Катюша,俄文罗马化为Katyusha)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多轨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二战中,喀秋莎...
  • 苏德战争使喀秋莎火箭炮一战成名
    答:苏联历来重视火炮的发展和生产,斯大林曾说炮兵是战争之神,因此,苏联红军的炮兵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说到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够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同时这种火箭弹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总体上讲瑕不掩瑜,使其从二战活跃至今。...
  • 喀秋莎火箭炮不愧为强国重器
    答:喀秋莎火箭炮也叫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正式编号为喀秋莎BM-13火箭炮,喀秋莎BM-13火箭炮是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火箭炮,并首先用于实战。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象前苏联那样投入人力、财力去研究各种火箭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名远扬的自行火炮——喀秋莎系列就是苏联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战中,苏联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
    答:喀秋莎火箭炮其实有点迫击炮的味道,但它与普通的迫击炮的区别就是可以在短短的10秒钟内发射一整车火箭弹,作用远比普通的迫击炮要大的多——因为喀秋莎的设计之初就是利用火箭作为发动机承载的炸弹来弥补航空武器火力上的短缺,所以喀秋莎载弹量更大,特别是单位时间内的发射量很大。 如果要是传统大炮的话,首先射程没办...
  • 二战的火箭炮很多,为何苏联的喀秋莎名气最大?
    答: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语:,俄文罗马化为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多轨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
  • 喀秋莎火箭炮:横空出世,战争之神,二战中的“斯大林管风琴”
    答:据称美军有70%的伤亡,是志愿军的炮兵造成。喀秋莎火箭炮,被二战中的德军称为 “斯大林的管风琴”,因为发射时的声音酷似管风琴,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粉身碎骨 。为表彰炮兵在二战中的作用,苏联专门成立了“炮兵节”。如今,更多的火箭炮应用于现代战争,喀秋莎的威名却永远被人们铭记。
  • 喀秋莎火箭炮凶猛无比,为何二战中的德军不进行仿制?
    答:喀秋莎火箭炮全名叫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语:Катюша,俄文罗马化为Katyusha),这款是火箭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登场,由苏联制造,并且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喀秋莎火箭炮让很多国家闻风丧胆,至今还没有完全退役出俄罗斯的军事舞台。喀秋莎火箭炮和其他火炮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将大...
  • 二战火箭炮为何喀秋莎名气最大
    答: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喀秋莎火箭是使用次数和数量是最多的、发挥作用也是最大的。事实上,英国,美国和德国都有火箭,甚至就连日本也有火箭炮。但是这些国家的火箭都比不上苏联的喀秋莎。以最常见的火箭发射器喀秋莎BM-13火箭发射器为例。这种132毫米火箭发射器装备了多达6800辆。此外还有82毫米的M8火箭2400...
  • 喀秋莎火箭炮为何会成为二战德军的噩梦?
    答:第四点,难以仿造。虽然德军也搞过同种类型的火箭发射车(Nebelwerfer),但是比起喀秋莎,德军的火箭发射车多为6-10管,火箭弹口径虽然大,但射程远不如喀秋莎。同时,在空中射击时轨迹明显,很容易被航空器追踪到,生存堪忧。而直至二战结束,德军也未能仿造出与苏军类似的火箭发射架。喀秋莎可使用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