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财政政策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财政政策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储蓄倾向上升,投资意愿减弱,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直接原因。不断加深的通货紧缩将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此,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中长期政策衔接起来。
2000年货币政策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贷 ●积极支持金融企业上市
2001年货币政策 (一)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二)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合理确定本外币利率水平 (三)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有效发挥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
(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五)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2002年财政政策
第一,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政策目的是保持必要的投资拉动力度。
第二,继续利用国债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进行贴息,发挥一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银行贷款投入企业技改。
第三,根据情况继续提高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第四,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第五,继续坚持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自1998年以来,强化税收征管取得明显成效。 第六,继续稳定和完善税制。基本稳定税制,适时适当地微调税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在条件成熟时推进出口退税体制的改革。
2002年货币政策
(一)适时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继续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灵活调节基础货币投放 (三)加大信贷政策的指导力度 (四)规范和加强再贷款管理,收回再贴现
(五)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发展 (六)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
2003年货币政策
2003年可谓货币政策大有作为的一年。这一年,央行货币政策手段之新、力度之大,可谓前几年所罕见,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贷款增速过快直接导致了2003年央行四大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
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功能面临转型
2004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8.5%左右。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的同时,适度微调货币政策,以维护好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并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004年货币政策取向:一是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利率调控作用;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四是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五是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六是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支持工作。2004年货币供应量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应低于2003年的实际水平。预计M1和M2分别增长17%左右,人民币贷款增加2.6万亿元。
2005年财政政策
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这意味着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退居幕后。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绝不等于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
2005年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调控,优化信贷结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改进外汇管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平稳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6年财政政策2006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着力推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健康发展. 一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二是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三是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是巩固和发展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成果。
2006年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http://www.shenguang.com/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
二、我国选择财政政策的背景
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只要是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做适当的压缩,减少公共部门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见成效。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至于说银行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但居民储蓄存款毕竟可以随时提取,因而这种影响的力度就不像财政那样大。
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根据财政、银行在运用资金上无偿与有偿的不同特点,固定资产投资理应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虽然随着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银行也发放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但银行的资金运用的重点仍是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和短期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三)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要点
1、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赤字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积极增加积极收入,合理调整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3、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4、推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四、我国财政政策实施及政策转型的基本经验
1、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并及时转换政策目标。
2、在政策操作上,突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协同政策目标。
3、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
4、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展性财政政策,而不是实行减税政策,现在看来,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是财政政策既实现扩张效应又避免扩张过度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应继续实行紧中有松的稳健财政政策,并且与松中有紧的积极货币政策相配合,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如何理解财政政策的调整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
作者:汪同三

内容提要

●由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由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

●稳健的财政政策不是单纯的调控总量,而是要在总量调控的同时承担和实现调整结构的任务,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政策掌握和实施难度较大,因而需密切注意实施效果,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收到实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任务和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的一次新考验,将为我们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积累宏观调控的新经验。

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调整

上世纪90年代末,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保持了宏观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7年来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据测算,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1998—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举世瞩目。

积极财政政策连续实行7年之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国际上,亚洲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以及主要经济区域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均已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不同程度的正增长。近年来,虽然仍存在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总的看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国际投资和贸易持续扩大,国际经济环境总体对我有利。国内经济在进入新世纪后逐步摆脱了通货紧缩趋势的阴影,GDP又达到了年增长8%以上的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特别是非国有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对当初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及时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就越来越明显了。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在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新的矛盾和问题。到了2004年上半年,不仅一些矛盾和问题继续加剧,同时因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又出现了价格水平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上涨较快的压力。这些经济运行中的局部过热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对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作出适时而必要的调整,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稳健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针对宏观经济运行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调控方向和力度的财政政策。当前,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需要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财政政策的调整包括两个重点:

进一步减弱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强度。

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占GDP的比重;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降低财政预算的债务依存度,同时适当增加中央财政预算中经常性建设投资数量,以保证必要的政府投资项目的需要。

继续对财政支出和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与结构进行调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国债资金集中用于加强结构调整和增加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司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治淮工程等国家在建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种适应目前新情况新特点的财政政策,可以称之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财政政策进行这种方向、功能和重点的调整,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除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债资金使用中,重点增加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是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所需要的,也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之举。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三农”的投入,是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成为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保证此轮宏观调控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宏观调控,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治理经济过热的几次宏观调控中,我们既有较好实现“软着陆”的经验,也有出现“硬着陆”和治理后又出现反弹的教训。此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既要防止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出现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重新抬头。国家财政适当掌握一定国债资源,松紧适度地谨慎使用,是防止出现经济“硬着陆”或重新反弹两种不利结果、宏观调控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外,前一阶段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开始施工的部分在建国债建设项目的完成,也需要国家财政继续发行国债,提供必要的应由国家承担的后续资金。同时,适当地增加国债品种和数量,还可以为货币政策的运作提供必要的介质。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投资规模已经很大。自上世纪末开始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投资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此政策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1999年的5.1%到2003年的27.7%;总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按现价计算,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到1998年的两倍,此间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1%,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同时,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带动下,社会投资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1998年总投资增长主要靠国有投资拉动,当年国有投资增长率为17.4%,而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仅分别增长8.0%和9.2%;到2003年,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已经分别增长了33.8%和18.4%,均高于当年国有投资增长14.7%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已经无需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国债投资来拉动社会投资增长了。

市场机制日渐完善。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机制正在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政府主导的国债投资可以也应该让位给市场主导的社会投资,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税收状况良好,财政税收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较好的财政税收状况能够为国债的按时还本付息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行方式,不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不是单纯的调控总量,而是在总量调控的同时承担和实现调整结构的任务。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既应在总量调控上松紧适度、把握方向,又应在结构调整上明确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统筹兼顾,不能搞“一刀切”,其政策掌握和实施难度明显大于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因此,在实行过程中更应认真谨慎,密切注意实施效果,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收到实效。

目前总的形势是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财政政策的基调应与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一致,既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反弹,又防止出现“硬着陆”。面对当前物价上涨压力,宏观调控更多的是应防止通货膨胀,而继续发行国债的措施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因此,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政策转向不能过猛,做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转换衔接,实现较平稳的政策过渡;另一方面,应把握好财政政策扩张性的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继续减少扩张性特点,弱化扩张性性质,以适应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总趋势。

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问题,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的需要,应该注意在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将解决短期波动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使宏观调控能够产生更大、更充分的效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投资率过高、投资增长速度偏快,以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有效发挥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解决或改善投资率长期过高、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问题,使此轮宏观调控能够在解决当期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同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较好的基础。

虽然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将继续适当发行的国债资金用于“三农”和发展社会事业,但从长期看,公共财政对“三农”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主要还是应通过正常、规范的财政预算中的转移支付来解决。总的来看,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应该继续逐步减少并停止发行此类建设国债,而把所需资金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中。

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全社会增加投入的事情。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动员和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包括政府的、社会的,国内的、国外的,而避免政府资金孤军奋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好各项社会事业。

注意避免财政风险。自1998年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累计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已有9100亿元人民币,未来还本付息的任务沉重,其负担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因此,防止出现财政状况恶化,避免财政风险,也是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 稳健财政政策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答: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三农”的投入,是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成为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怎样的?
    答:为巩固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健财政政策要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2、稳健财政政策要突出其结构调整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
  • 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何作用?
    答: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县、乡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县、乡经济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在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上,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机构运转困难。
  • 如何正确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答: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
  •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必要性和影响。
    答: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
  • 为什么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答:稳健的货币政策比较有灵活性,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2011 年货币政策是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也是我国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下的正确选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极端动荡状态已经有所缓和,虽然发达经济体复苏较为缓慢且仍然不够稳定,但总体上外需形势有一些改善,...
  • 分析现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结合
    答:所谓稳健财政政策,就是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从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践看,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我国过去实行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
  • 用财政收支理论阐述我国稳健的财政政策
    答:③非生产性支出。如国防和行政管理等支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为了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使国家建设规模同物力财力相适应,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财政支出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量力而行。在支出安排的总量上按照年度财政收入规模安排支出。 ②先维持,后发展。在支出安排的顺序上,是...
  • 财政政策效应的财政政策
    答: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当前 可采取如下几项措施,充分发挥稳健财政政策效应。适当调整国债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当前我国应逐步减少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优化国债和财政支出结构。考虑到 政策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投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来完成,所以...
  • 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形势论文
    答: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全局观念。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