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概括齐鲁长勺之战的原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1
  《曹刿论战》一文简要而完整地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把文章标题改为“长勺之战

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所以不能改。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所以不能改。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所以不能改。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

战争起因: 齐厘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王子诸儿同等待遇,早已引起诸儿的不满。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到及时更替,也怀恨在心,于是勾结公孙无知,密谋欲杀害襄公,拥立无知为齐君,这件事引起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的不满。他们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便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狩猎时,被连称、管至父暗杀,立无知为国君,引起全国的反对。接着几位大夫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会于蔇,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而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管仲闻讯后,于途次邀击,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就了侯位,即为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鲁庄公却以为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干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双方各以兵车300辆投入战斗。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鲁庄公把大旗改插在将领梁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干时战后,鲁庄公吸取失败的教训,加强军队训练,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与此同时,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当齐军逼近鲁境,鲁国北部形势紧张时,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但确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人曹刿,怀着拯救祖国的决心,进见鲁庄公,陈述了自己对战胜齐国的策略,对庄公的战争指挥和鲁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战争的起因在于鲁国插手了齐国君位争夺战,招致后来继位的齐桓公怨恨。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以图一决胜负。结果好胜心切的齐桓公率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被鲁庄公打得大败而归。

长勺之战使齐桓公在争霸斗争史上经历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后不得不在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上重新审度。此役虽然规模不大,但鲁庄公听从谋士曹刿的建议,在作战中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政策,正确选择战场,适时反击,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1. 【起因】大国争霸,诸侯兼并,齐强鲁弱。

           鲁国插手了齐国君位争夺战,招致后来继位的齐桓公怨恨。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2. 【经过】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3. 【评析】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鲁国以一比十人数比例打败齐国,成为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 简单概括齐鲁长勺之战的原因
    答: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战争的起因在于鲁国插手了齐国君位争夺战,招致后来继位的齐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
  • 齐鲁之战长勺之战 - 战争起因
    答:齐厘公对公孙无知和王子诸儿的待遇平等,引发了诸儿的不满。继位为齐襄公的诸儿,以无知待遇过高为由降低其地位,此举导致无知心生不满。连称和管至父因戍守葵丘未能换防,也心怀怨恨,他们勾结无知,图谋杀害襄公,欲立无知为君。对此,管仲和鲍叔牙等人深感忧虑,他们认为君主失德会导致动乱,于是...
  • 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与原因
    答: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於前684年的长勺 (今山东省莱芜) 。是次战役是继前685年乾时之战後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後齐鲁息兵言和。原因:齐襄公於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後 (前685年春季) 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
  • 长勺之战战争起因
    答:齐厘公对儿子公子无知与王子诸儿同等待遇,诸儿因此不满。继位的齐襄公降低公子无知的待遇,引起其不满,密谋杀害襄公。大夫连称、管至父因未及时更替戍守葵丘,心生怨恨,联合公子无知谋反,遭到管仲、鲍叔牙等人的反对。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逃,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受伤,公孙无知继位,引起反对。公子无...
  • 齐鲁长勺之战背景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一、胜败原因 1、...
  • 长勺之战的战役背景是什么?
    答: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春秋时期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
  • 长勺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邻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公元前684年春向鲁国发起攻击,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 齐鲁长勺之战的来由是什么?
    答:以强凌弱,发兵攻打鲁国。鲁庄公任用曹刿迎战。曹刿根据鲁国的政治环境和民心向背认为可以作战。在战场上,庄公一切听曹刿指挥。曹刿在战略上打的是防御战,选择有利地形,诱敌深入,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结果打败了齐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个以弱胜强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
  • 长勺之战鲁国是怎么战胜齐国的
    答:1、长勺之战起因 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雍林人所杀。前685年,雍林人杀公孙无知,齐僖公之子公子小白和齐国正卿高傒从小相好,一听说雍林人杀了无知,就和秘密召公子小白从莒国回来。另一方面,鲁庄公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
  • 齐鲁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答: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