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舞蹈打柴舞,为何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2
黎族舞可以梳小辨子吗?

黎族打柴舞
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亚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2。[1]
中文名
黎族打柴舞
申报地区
海南省三亚市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遗产编号
Ⅲ-32
历史渊源
远古时期,由于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和对自然的崇拜,认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信仰灵魂不灭,因此并不以人的死而过分悲伤和痛苦,相反为其舞之,一安亡灵,二慰生者,三请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跳丧舞,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是黎族古老、传之久远的舞种,受到黎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是黎族人民劳动智慧和历史记忆的体现。[2]
黎族打柴舞
清代《崖州志》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请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来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当代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干家镇的黎族人仍保持着这一习俗,老人正常死亡后,在入柩的当天晚上,死者家属一般要举办酒席,宴请前来共商治丧事宜的亲戚和众乡邻。这时无论亲戚还是众乡邻都要聚集丧,一是跳打柴舞,二是帮忙。因此,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巫术色彩,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的。[2]
20世纪50年代,黎族地区的打柴舞体现了打柴舞的近代形态。从当时黎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看,跳打柴舞是黎族青年们喜爱的文娱活动。海南很多黎族地区都跳打柴舞,如乐东县、保亭县等。这一时期的打柴舞由于其活动目的是娱乐和庆祝,已从严肃的丧葬祭祀活动走向黎族人们日常的喜庆庆祝活动之中。这一时期的打柴舞多在春节等节日中跳,跳时没有音乐伴奏,“跳柴”是男人的特权,“打柴”是女人的专利。[3]
1957年,打柴舞被海南舞蹈工作者进行了改编,并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受到了赞誉,被称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又到罗马尼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从此,打柴舞被搬上了舞台。经过舞台艺术加工后的打柴舞,舞具用青翠的竹竿代替了红色的红铃木柴,名称也由“打柴舞”改称为“竹竿舞”、“ 跳竹竿”等,同时,“女打柴男跳柴”的习规变成了“男女混合打柴跳柴”的形式。[3]
黎族打柴舞
20世纪80年代,原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文宣处朱庆元对打柴舞进行了编排,打柴舞的跳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穿人墙”、“情人上路”、“扑火海”、“闯刀山”、“跳龙门”等多种跳法。之后经过民间打柴舞爱好者的不断编排和加工,创造了各种跳法,当代打柴舞的跳法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3]
舞蹈特色
舞蹈道具
由两条垫木(长约3.5米,直径约12厘米)和数对细木杆(长约2.5米, 直径约3厘米)组成。跳打柴舞时,先将两条垫木平行相对隔开3米左右摆放于晒谷场或空旷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细木杆。[4]
舞蹈服饰
打柴舞中,男子的服饰颜色主要以红与黄为主色调:上衣为红色的背心,以黄色为线条,两边对称,裤子为黄色,以红色线条两边对称;而女子一般跳打柴舞时都统一穿黑色圆领上衣,带有图纹,超短有图纹的简裙,头发都梳成球于脑后,再插各种头饰,胸前佩戴似月亮的银饰,随着跳动时发出有清脆的声音,无形中给舞蹈增添了欢乐的气氛。[5]
表演形式
打柴舞由数对持杆者双手各执握一根木杆尾端,两两相对,随着每组舞步的改变,或蹲身、或站立、或移步、或拾起,多样变化。舞的全程中,双手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让木杆与垫架、木杆与木杆间有规律的相互碰触击打,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声,如同“打柴”。[4]
打柴舞由磨刀步、参差步、小青蛙步、槎步、大青蛙步、鹿步、筛米步、猴子步、乌鸦步等九组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
第一式,磨刀步。击木者将小木放在大木上分合磨击,因发出磨大刀般的声响,故名。舞者列队在小圆木之上踩踏而过。
黎族打柴舞
第二式,参差步。击木者将小圆木间隔错落地分合、拍击于大木上,击出参差的节奏声,舞者列队在其上踩踏,先以一脚在张开的小圆木中跳两下,再轮换一脚跳两下,来回换步。
第三式,小青蛙步。击木者将小圆木交错击于大木上,奏出如田间小青蛙群鸣叫一般的声响,故名。跳法如第一式。
第四式,槎步。击木者将小圆木相交错拍击于空中后再下击于大木上,形如人们槎麻绳,故名。跳法如第一式。
第五式,大青蛙步。击法、跳法与第二式同。
第六式,鹿步。击木者将手中一小圆木高举过头,来回往下敲击另一小圆木,舞者则两两相逐而跳,模仿围猎情景,前者扮鹿后者仿狗,四肢着地向前蹲伏、窜跳而去。扮鹿者慌慌张张,而仿狗者则且追且叫,形象生动。
第七式,筛米步。将两对小圆木呈井字状架于大木上,由4人执木相对击拍,舞者列队逆时针方向在“井”字形的小圆木上踩踏,形似妇女筛米,故名。
第八式,猴子步。击木者变地下击拍为肩上击拍。即先由4人将两条小圆木扛于肩上,相对而立,然后在扛着的两条平行的小圆木上架两对小圆木,摆成井字,再由4人执其端而有节奏地分合击拍,由一人手执稻穗(或其他物品)在“井”口上方摆摆摇摇,进行“引诱”,舞者则仿猴去偷吃“谷物”,在一张一合的惊险击拍中,快速地在“井”口窜上窜下,躲过小圆木的夹击。
第九式,乌鸦步。 将一术白置于舞场中央,两对小圆木成井字摆放于白口,以数人坐于小圆木上以牢其白。“井” 口上再直竖一根小圆木,小圆木四侧再斜插4根小木,由4人分别紧握以固定直竖着的小圆木并逆时针方向进行运转。舞者由一人攀上竖着的小圆木顶端,以腹部顶着木端,张开四肢,仿乌鸦展翅飞翔,同时鸣叫,推木者则和声而转之。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招福舞亦称“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阳地区。每年夏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日时跳。据传,黎族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存在着“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来养牛“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来“稻魂”,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此舞,能招来众人“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婚后不孕妇女能生男育女。牛日那天,所有成员聚集于俄布隆家杀猪摆席,边喝酒、边轮番打锣鼓。在锣鼓声中,俄布隆夫妇身穿传统服饰,用洗擦宝石的米酒当作富贵的“福酒”,带头先饮起舞。舞时,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两支红藤叶向众人洒“福酒”。接着,身穿蓝、青、绿丝绸长袍的众男女在屋外用长袍袖子向屋里边舞边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边舞边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头和身躯保持垂直,两膝时曲时直,在锣鼓声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后退,双手不时地向屋里招手,表示把“福魂”招进家里。

因为节奏明快、气氛活泼而广受欢迎,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因为跳这种舞蹈需要用力气,长期跳可以身材健美。

因为黎族的这个舞蹈跳起来不但好看,而且节奏感强。

因为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舞蹈只有黎族的舞蹈与健美操的特征最类似。

因为当时的舞蹈都偏于一种形式,所以黎族的这种舞蹈给人以非常新颖别致。

  • 黎族舞蹈打柴舞,为何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答:因为节奏明快、气氛活泼而广受欢迎,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 民族表演中什么是打柴舞?
    答:1. 打柴舞,在黎族语言中被称为“转刹”,是黎族文化中一种古老且广受欢迎的舞蹈形式。2. 这一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崖州黎族的丧葬仪式中。3.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柴舞的传统在黎族社群中得以保留并逐渐演变。4. 如今,它已经转变成了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和健身功能的活动中,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
  • 打柴舞简介
    答:因此,保护黎族打柴舞的紧迫性不言而喻。据黎族民间传说,这种舞蹈的起源与建造茅屋时避免竹竿伤人的嬉戏活动有关,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今天的“跳柴舞”。
  • 黎族舞蹈黎族的“打柴舞”为何又叫“竹竿舞”?
    答:黎族的“打柴舞”,亦称“竹竿舞”,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舞蹈形式。该舞最初在古崖州(现今的三亚市)的黎族社区中流行,是用于丧葬仪式的一部分,旨在保护亡者、驱赶野兽、以及祭拜祖先。在当代,黎族社区中仍然保持着一种丧葬习俗,称为“旱赛”,即在逝者入殓并停放棺木(为期12、24天或一个...
  • 打柴舞历史文化
    答:打柴舞,作为海南省黎族人民的传统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据考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黎族护尸舞,对于研究黎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艺术层面,打柴舞独具特色,拥有完整的跳法和独特的专有名词,是黎族舞蹈中唯一拥有成套动作和...
  • 民族表演中什么是打柴舞?
    答: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
  • 黎族打柴舞
    答: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打柴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其改编进京参加少数...
  • 打柴舞主要价值
    答:打柴舞在历史价值方面,被尊为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它是黎族中唯一与丧葬习俗紧密相连的舞蹈,经过严谨的考证,被认为是黎族最古老的护尸舞。对于研究黎族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打柴舞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在艺术价值方面,打柴舞独具特色,拥有完整的舞步和独特的名词术语。在黎族的所有舞蹈...
  • 什么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答:这些元素让它在海南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黎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象征。打柴舞的传承,不仅是黎族人民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生活艺术的传承。它不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文化的连接。让我们通过这一黎族代表性的舞蹈,深入了解黎族的智慧与情感世界,感受那份深远的文化魅力。
  • 竹杆舞源自于哪个省?什么地方
    答:竹竿舞,亦称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这种舞蹈起源于古崖州地区,即现今海南省三亚市的黎族丧葬习俗。黎语中,这种舞蹈被称为“转刹”或“太刹”。根据黎族民间传说,竹竿舞的形成与建茅屋时的习俗有关:人们在建造房屋时,竹竿经常从屋顶滑落,为了避免脚部或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