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以来的太行山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秦汉以来地方治理的特点?

秦汉以来地方治理的特点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2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2.秦汉:正式创立. 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
3.宋元:鼎盛期. 北宋—知州与通判(副知州)互相牵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衰落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宰相制走到历史的尽头. 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设立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1.秦汉时期太行山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设郡县制,规定官员的职责,保持境内安宁,防止邻区扩大疆界。虽然不像战国时那样在国境线上建城筑墙,拒敌于国门之外,但尚有郡县边界,为了治安需要,沿边也需设卡守护。

太行北段已有紫荆关、倒马关。此时井陉已成秦的国道,自然也在险处设关,旧关也许就在那时建城。

秦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起义,刘邦启用大将韩信,率一路兵马从关中入晋,由临汾翻太岳过沁源而入太行,越榆社、和顺而入井陉道,在井陉东口打败秦军,横扫冀中。

汉定天下后,西汉只有王侯与天子之争,与外族的战争限于北部疆界。沿北方外长城一带匈奴与汉军成拉锯状,最后被霍家军打得大败而西迁,最西一支一直退入东欧匈牙利才始停滞。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各地民众起义,国家又陷入纷乱。太行山一带为晋、冀农民军聚集之所。王莽与刘秀战于太行东,一度有战事延入太行,所以白陉与滏口陉之间,有王莽战刘秀之传说。其实是他们部下可能在今天的王莽岭一带发生过争战,形成刘秀城、王莽寨,相持于太行之顶。刘秀手下步将马武亦曾在该处扎寨镇守。而主将王莽与刘秀并没有在太行山上打过仗,只是刘秀部将冯异于河内北上时,曾从太行陉攻入上党,又折向滏口陉到荥阳。两过太行山,打了些小仗。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不久,我国西部羌人东侵,其中一支队伍从陕过黄河入并,一度北支穿过滏口陉,一支向南穿过太行陉而侵入河南,曾在长平(山西)与汉军激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北方:山西的大部分属袁绍,山西南部归曹操;山西以西以北为匈奴占据,只有山西西南为马腾占领。从此开始了三国时代。

2.魏晋时期太行山

三国早期,曹操在官渡之战打垮袁绍后,为扫平北方,向北攻邺城不下,于是向西绕向河东,从晋南转战晋阳,从井陉绕出太行,在邺城北攻击袁部。不料并州刺史高干叛曹,并东进长治南,据守壶口,威胁曹军。曹军不得已再次绕道太行陉,再度入晋伐高干。此时正值隆冬,翻太行时曹操作下叹苦诗篇《苦寒行》。这次曹操再度攻克晋阳,扫过壶关,荡平邺城,终于统一了北方,从此与西南之蜀,南方之吴形成鼎立之势。最后司马炎篡位,统一了全国建立西晋。

晋八王之乱后,天下大乱,刘渊起兵离石,吞华北,南下长安而灭西晋。稍后符坚起兵伐燕,破壶关,大军南下与东晋在淮河上游发生淝水之战,而后败退北方。其后慕容氏在太行山腹地长子称帝,建西燕,其势力主要在山西、河南一带,南部越太行而达豫北的轵关陉。

趁华北大乱之际,东北鲜卑人拓跋珪西侵,占大同而建北魏,随后分兵南下,一支东出太行入河北,一支直接平晋阳、平阳、晋南而过黄河,定都洛阳。这段时期,有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燕、南燕、西秦、后秦……小国纷纷割据一定疆域,又很快消亡。最后北魏统一纷乱的北方,与南方宋、齐、梁、陈,逐个对峙。这段历史也称五胡十六国,有的叫五胡乱华。混战中太行山不再成为地理上最大障碍,许多山道都可通车马,即使局部天险,也令士兵抬起车辆,牵马而过。

为了稳定小国边界,除了太行八陉已建立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阳平关、天井关、轵关外,另建立起壶口关(壶关)、九龙关(昔阳)、旧关(平定)、马岭关(和顺)、峻极关(左权)。

3.隋唐以来的太行山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战国风云被秦统一,汉末有三国到晋魏分割,被隋统一。但像秦是短命的一样,隋朝也是短促的,隋文帝杨坚传给隋炀帝杨广不过十四年,即被太原起事的李渊推翻,从而建立300年大唐帝国。

这段时期各地常有农民起义,但很快被扑灭,隋炀帝生活太腐朽,压迫民众太凶残,所以无太大战事而很快被推翻。唐李渊起兵太原(617年),后顺汾河南下,直取长安而得天下。其女平阳守井陉内建娘子关,守卫并地。

初唐有贞观之治,天下安康,到唐高宗则有安史之乱,镇守河北边关的安禄山、史思明叛唐,由此太行各陉成为唐军叛军来回争战路过之地。安禄山由幽南下,唐军北上两过井陉,唐军援邺一过滏口陉。后讨伐史思明,兵发太原战幽州,又从井陉过;史部从洛阳犯晋城兵从太行陉过;唐军从滏口陉东出攻相州(安阳);从洛阳渡黄河从轵关陉兵进闻喜。

安史之乱为祸13年,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逼死杨贵妃。此属唐中期,形成藩镇割据,太行各关成为藩镇边界。如河东节度使与东边易定节度使以紫荆、倒马两关为界;与恒冀节度使以龙泉关、娘子关为界;泽潞节度使与魏博节度使则东以阳平关为界,南以天井关为界。各藩镇皆拥军自重。

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早期主战场在豫、鲁、皖、鄂一带,后攻入长安。最终李克用率晋兵从永济入长安才荡平黄巢,中间曾派一部兵从潞州翻天井关下洛阳攻黄巢。

4.宋元时期的太行山

唐末天下又一次大乱,各地军阀纷纷自立为王,从朱温灭唐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山西北部属晋,南部(霍州以南)属后梁,东北有燕,中东有赵,中间还建了个北平。后来李存勖灭梁建后唐。石敬瑭又引契丹兵灭唐建后晋,刘暠又灭晋建后汉,郭威灭后汉建后周。在50年中,改朝换代似儿戏,各自拥兵讨伐,频频得手又轻易被驱杀。每当自己握兵不够时,又常借外族士兵助阵。如果说春秋无义战,那么五代更无义可言,都是官宦为了个人私欲,找借口拥兵谋反。一朝权在手,又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引得民怨沸天。他们常用人无度,疑心重而好奸邪远忠良,致使奸佞升迁。

这五代中,后四代君王皆出自晋地,都是从前朝中反出而成王,山西成了该时期反叛的温床。五代更替,国都基本都在河南,不是洛阳就是开封,而太原则是作为次级的都城而予守护。正由于山西成为改朝换代的始发地,所以兵出太行、南下河洛成为常路,除了太行山北部三条古道外,中南各古道也成过兵的常路。

后周末,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主要兵患为北方辽国。宋太宗曾从并州兵出井陉北上抗辽于定州、保州、遂州(979年),沿太行北上,抗辽于涞源、蔚州(986年),后又从真定(正定)南下,翻山(滏口陉)战辽于黎杨,达东京(开封),北上再战辽于濮阳(1044年)。

后来辽国东部女真族兴起,败辽而称大金,北宋与金联盟(海上之盟)一齐攻辽。金灭辽后,反攻宋,掠徽宗、钦宗(1127年),北宋亡。赵构退到杭州建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分南北。此时淮河以北不少宋民众起义抗金,太行山就有八字军(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归并附近十九寨义军,坚持敌后抗金。

金立朝不久,北边铁木真反叛自立为王,改称成吉思汗,攻打最北的太行陉居庸关,久攻不下后改从西南紫荆关入关,向东扫荡燕北、辽西,从大同南下扫尽河东,于1206年建国称元。

5.明清时期的太行山

元朝统治加剧民族矛盾,引发义兵四起。朱元璋平定南方,开始北伐,攻下河北平原后,即开始攻山西。明军先从南攻破天井关而占泽州,后一路北上。另一路由石家庄从井陉攻入山西,一路从石家庄北上过阜平入山西。最终肃清了元朝最后的根据地,而灭元朝。

朱元璋亡后,其孙建文帝据守南京。燕王朱棣起兵北京,攻居庸关以稳北边,先平北方而后南下,攻陷南京废建文帝而自立。

明中期,曾三次出居庸、大同北伐瓦剌,分化其为三部。后瓦剌也先统一蒙古,从东、北、西三面威胁京师。于是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过居庸抵大同而后撤,于土木堡被俘。

明末,李自成起义,攻克西安后,率兵攻入山西,取太原,一支东出井陉,由石家庄北上,一支北上宁武,占大同而东进居庸关,成南北之势夹击北京,终于逼死崇祯。随后满清入关,灭明而兴清。



  • (二)秦汉以来的太行山
    答:正由于山西成为改朝换代的始发地,所以兵出太行、南下河洛成为常路,除了太行山北部三条古道外,中南各古道也成过兵的常路。 后周末,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主要兵患为北方辽国。宋太宗曾从并州兵出井陉北上抗辽于定州、保州、遂州(979年),沿太行北上,抗辽于涞源、蔚州(986年),后又从真定(...
  • 山东山西的 “山”是指:
    答: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到了明代山东一名才重出江湖,山西也开始成为朝廷认可的地名,即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和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此时的山是指横亘在两地之间的太行山。不过这时的山东和山西的面积,远大于今日的山西和山东省。以自然的山脉为参考,明代的这个划分其实和元代有异曲同工之妙。宣称布政使司...
  • 巫山与太行是什么意思?
    答:巫山与太行是指中国两个著名的山脉,它们在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巫山位于重庆市境内,又称巫山蜀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太行山则位于中国北方,是华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分界线,素有“天然屏障”的美称。巫山与太行都是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绝佳元素,成为了优美自然景观的代表。...
  • 崤山: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答:现在的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山东省得名于宋,山西省得名于元。最早开启「 ”山东”命名模式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人,他们把崤山以东叫做「 ”山东”,自称「 ”山西”。 崤与太行 简单了解崤山资料: 崤山,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长安(今陕西省西...
  • 10个邢台周边自驾一日游免费景点推荐,邢台周末自驾游好去处推荐_百度知 ...
    答:路线2:自驾邢台西外环——白塔——渡口——漆泉寺——渐凹。 5、千年要塞-马岭关 马岭关,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的太行山脉,是秦汉以来中国北部边陲的一个重要关隘,乃兵家必争之地,为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四镇三关志》记载,马岭雄关下辖24隘口,包括太行首险黄榆关等。《邢台县志》...
  • 古代的崤山和现在的太行山是一样的吗??
    答:古代的崤山和现在的太行山是不一样的。太行山脉位于中国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 。东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于南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地,南至山西省、河南省边境的沁河平原。崤山山脉横亘在三门峡市,区域内丘陵起伏,地域辽阔,坡度平缓。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
  •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古人这么说是由哪些依据吗?
    答:说起山东、山西,大家对这两个省份名字的来源一定不陌生,在文言文中,山东,山西,山南,山北,皆是以太行山为基础的来命名的,太行山以东就是山东,而太行山以西,就是山西。班固曾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总结道:“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范晔也在《后汉书·虞诩传》中写道“谚曰...
  • 我国的高山与河流有哪些?
    答: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
  • 黄土高原恶化的历史原因
    答:我只知道形成,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
  • 历史上的山西省,是什么样子的?
    答:二:秦汉到隋唐时期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全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