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过年有哪些习俗(详细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如皋春节习俗

守岁 接财神 贴窗花
拜年 放爆竹 压岁钱
贴福字 吃饺子 吃年糕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另据安徽人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此后,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七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06_2.htm

你的家里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呢?

【除夕】如皋人称除夕为“三十夜”,主要活动有“煮陈饭、贴春联、挂祖宗像、祭祖敬神、吃年夜饭、守岁。农村里还有封田、点天灯等活动。

除夕中午煮陈饭。将糯米煮的饭装入瓷盆或大碗里,上插芝麻秸、柏枝、冬青枝,缀以金钱(黄纸)、银杏、枣、栗等置于圣柜上,并将陈饭锅巴置于圣柜的大花瓶口上或大盘子里,直至“破五“(指正月初五)。

三十夜贴春联,包括喜笺、剪纸、门神、年画等。城里称卖这些东西的叫“卖红货”,农村里称做“放门对子”。居民喜欢贴的春联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突出姓氏的春联。如王姓贴“三槐世泽,两晋家声”;徐姓“南州世泽,东海家声”;吴姓“治平第一,至德让三”;周姓“爱莲世泽,细柳家声”;张姓“九居世泽,百忍家声”;陈姓“颖州世泽,太邱家声”;冒姓“榜花世泽,万卷家声”;胡姓“乡贤世泽,理学家声”等。乡里人喜贴的春联是“人寿年丰,时和世泰”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还喜欢在米柜上贴“金银满柜粮满仓” 、“五谷丰登黄金万两”等顺遂条。无论城乡,厨房门上多贴上“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或“雪水烹茶天上味,桂花煮酒月中香”的对联。商店贴嵌店号的春联。

如皋农村习俗,若是有了丧事,第一年得贴绿色春联,第二年贴黄的。联句一般是“守我堂前三年礼,任它门外十分春” 、“天下皆春色,吾门且素风”,到了第三年,方可贴红色春联。

农民喜欢在堂屋门上贴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门神,在房门上贴麒麟送子等年画。再穷的人家,过年宁可鱼肉不买,也要买春联迎新,买香烛敬神。

除夕祭祖在中午,敬神在晚上。敬神祭祖和拜佛的供品不同,神明和祖宗前供荤菜,佛和菩萨前供素菜和水果。倘若乱摆一气,会被人耻笑不懂规矩。如皋的歇后语“何四麻爹敬菩萨——荤素一把下”就由此而来。

除夕晚,合家吃团圆饭,鸡鸭鱼肉毕陈。荤菜中得有鲢鱼,寓“年年有余”,有猪肠,寓好日长久;素菜中得有青菜,称作“长庚菜”,黄豆芽称作“如意菜”,吃豆腐以祈“代代富”……

除夕夜喝高梁酒,陈元酒守岁,要让小孩先喝,依此到最长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之酒。”全家人在欢娱、祥和的气氛中用膳。不过,桌上的链鱼只能看,不能吃,要留到上灯,因为要“年年有余”。

落籍如皋的蒙族、满族人过春节,仍按民族传统风俗,三十夜吃扁食。原籍北方的汉族也吃扁食。

封田、点天灯。农民家吃完年夜饭要封家具,即在家具上贴黄金钱(用黄纸镞成1.5寸见方)或者印有“和合二仙”的小印件;要封田岸,即在芝麻秸上挂黄纸钱、和合二仙纸,然后插在屋檐上,谓之封檐。插到田岸,谓之封田,以祈求永远守住家产田地。

三十夜,要将家里的各种容器放满东西。水缸里的水要满;磨眼里要灌满粮食;瓷罐里要放满花生或蚕豆、茶食、炒米等,以示丰足。办好这一切接着用洋灰打元宝囤子,从室内外天井到田头、地角都得打上。

清兵入关后,有满族人定居如皋,带来了他们过年点天灯的习俗,为如皋人所喜闻乐见,纷纷效仿。那柱子上悬挂的一串串天灯闪闪烁烁,给乡下空旷寂静的夜空增添了光明和色彩,渲染了过年浓郁的气氛。

接灶。如皋习俗“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除夕晚上接回灶老爷由男人操作。他们将新“请”的灶老爷像贴在龛子里,两边贴对联“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边写“司命府”。然后点上香烛。叩拜一番就算是接灶礼毕。

守岁。三十夜守岁,所谓“爷守岁爷长命,娘守岁娘长命”,大人小孩都夜深不眠。长辈持压岁盘给儿孙,盘内装茶食、糖果,并有内装钱币的红纸包,叫压岁钱。有童谣:“守岁家家尽不5,小儿辞岁到堂前。红绳挽就双全结,一串青钱压岁钱。”

【过新年】正月初一早上,一家人穿戴新装,晚辈向长辈拜年,同辈人也互致祝福。

早上吃年糕、圆子、煮黑枣,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贵子、团团圆圆。然后放开门炮仗,爆竹三声,寓意连升三级。

正月初一上午,如皋人不开井厕、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倒垃圾。如果初一做活计,那会“一年忙到头”;如果扫地,便“越扫越穷”。

大年初一,一切言行都要图个“吉利”。如抓瓜子要说“瓜瓞绵绵”;抓糖要叫“甜甜蜜蜜”;抓枣子要喊“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入夜,各家早早就寝,称“关财门”。

初二开始,邻里、亲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接待,给小孩红纸包,叫“开财门”。初二开始新炊,叫做“开生”。从初三起,亲戚、朋友、师生、同事间互相请客,叫“传酒”,在农村谓之“请酒”或“交年酒”,一般要请到月半左右。初五是“五路财神诞辰”,要敬神,店铺开张营业。

守岁 接财神 贴窗花
拜年 放爆竹 压岁钱
贴福字 吃饺子 吃年糕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另据安徽人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此后,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七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我只这些.

我是如皋人,呵,
首先么是过年之前,打扫卫生,灌香肠,炸肉圆,蒸馒头,送年礼拿红包。
30这一天,必须中午祭天,(同时烧纸包纸钱给另一世界亲人送去打麻将、打牌钱)拜4下,下午贴春联。。。。。晚上,吃完饭后,将买回的财神(纸),土地(纸),观音(纸),等等神灵反面对折,用香做支撑将其倚在柜台上,桌上摆上祭品,盘子上摆上菜刀,菜刀上放撒了盐豆腐等等。。点上放在柜台上神灵面前的香,直至正月初五结束。放鞭炮,炮,烟火、、、、
正月初一穿新衣服,日常问候,去土地庙那给土地上香,12.00去最好。
初一中午吃面,晚上吃圆子。打牌,。,。,。、、

如皋居民以汉族为主,民风淳厚质朴,民俗与扬州相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饮食、服饰、住行、婚姻、生育、寿诞、丧葬、节庆、祭祀等方面的独特的民俗风情。旧时,如皋岁时习俗有立夏中午吃甜菜、儿童称体重,端午节吃粽子、儿童戴百索和香袋,中元节烧经祭祖、“斋孤”,中秋节吃月饼、藕饼、鸭子等,尤以春节前后祭祀活动为多,且伴有诸多禁忌。婚丧习俗有新娘子结婚当月内不能到亲友、邻居家串门,丧事中“烧冥屋”、演“僮子戏”等。寿辰习俗中的贺百岁最为隆重,主家要烧制“百岁碗”赠与亲友和乡邻。民间有做“青苗会”,演“僮子戏”,唱“仪兴调”(越剧)、“下河调”(扬剧)、“七字段”,春节期间演荡湖船、踩高跷、扯扯腰、打花鼓、舞龙灯、唱道情等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禁止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民俗亦发生很大变化。

  • 如皋过年有哪些习俗(详细些)?
    答:清兵入关后,有满族人定居如皋,带来了他们过年点天灯的习俗,为如皋人所喜闻乐见,纷纷效仿。那柱子上悬挂的一串串天灯闪闪烁烁,给乡下空旷寂静的夜空增添了光明和色彩,渲染了过年浓郁的气氛。接灶。如皋习俗“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除夕晚上接回灶老爷由男人操作。他们将新“请”的灶老爷像贴在龛...
  • 如皋春节民风民俗
    答: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
  • 如皋的春节习俗,急用
    答:30业团圆 放一夜鞭炮 晚上敬菩萨 初一普遍起床晚 起来洗脸刷牙后要先叫长辈!然后吃早饭 吃完出去走走 走到哪里要叫人叫到哪里
  • 如皋的风俗有哪些
    答:在节日,如皋人会举办各种习俗活动,比如新鲜的行礼、唱歌、小吃等。这些风俗在如皋被称为“新鲜的行礼”,是如皋人迎接和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如皋的饮食文化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们的美食就是最典型的,以“晾鱼”最为著名。几乎每家都会晾鱼,它们一般是沿着屋檐悬挂,可以把鱼放入太阳下晒干。悬挂的鱼具有...
  • 我的家乡如皋小学作文
    答:我的家乡如皋小学作文1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如皋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我的家乡如皋位于长江三角洲,“如皋”的意思是水中的高地。她素有“长寿之乡”、“盆景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的美称。我的家乡之所以被称为“长寿之乡”,是因为这里的寿星多,老人们大多都长寿,全市百岁以上的老人有...
  • 江苏有哪些节庆活动
    答:1、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介绍: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除了这些江苏人在过年的时候还会爬门头、走大局、要糖、隔年陈...
  • 如皋人过年为什么要吃猪杂排骨汤
    答:为了一个阖家团圆,生活美满的寓意。过年一般指春节。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 南通过年的习俗,速度啊!!!
    答:额……急需南通过年的习俗,要多一点、好一点,顺便把怎么进行的也说一下,好的话我会加分的~农村的,不管什么海门启东海安如皋如东的,只要是农村的就行,把除夕夜、大年初一、大年初... 额……急需南通过年的习俗,要多一点、好一点,顺便把怎么进行的也说一下,好的话我会加分的~农村的,不管什么海门启东海安如皋...
  • 有关南通民俗民风的作文怎么写啊
    答:南通人过年 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都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初一和除夕晚大多桌上会有道荠菜,寓意聚财。)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
  • 中国的长寿之乡是哪里?当地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答:1. 中国的长寿之乡包括海南澄迈、广西巴马、湖南麻阳、山东莱州、江苏如皋、广东三水区等地。2. 在广西巴马,裸浴是当地的一种风俗,村民们在天河暖和时会在盘阳河谷野浴,不论年龄性别,都能享受这种返璞归真的活动。裸浴不仅让肌肤滑嫩,还是巴马人长寿的秘诀之一。此外,巴马还有蓝唤卜靛瑶抛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