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切求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在线翻译求助,急切,谢谢了!

One day, they must do one animal decided to meet the great thing and the so-called "new world" derived problems, so they created a school.

School professor activities within the courses include running, crawling, swimming and fligh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all the animals in every one course.

Ducks swimming in project performance on the very outstanding, even more than the teacher still outstanding, but in flight, and its achievement just just pass it, and running scores more gloomy. Because it runs slowly, so it must give up after school running, swimming, stay to practise it lasts until it is that there are worn digits webbed feet, still only swim a pass. But the qualifying standard is only applicable to the school, so in addition to school duck outside, no one CARES about this matter.

Begins, the rabbit run scores his class-mates, but soon, it since swimming before trival disguise working feel nervous breakdown.

The little squirrel was crawling course in fine showing, until one times on flight class, the teacher asked it from the ground to take off from treetop slide instead, but caused it to psychological great frustration. Later it as sport excessive cause body convulsion, make it in crawl and running course only 70 minutes, just to pass the exam.

The eagle is a problem child, and therefore be sternly punished. For example to crawl course, it not only beat the other students first to a tree crest, also insisted in their own ways.

After a year, a swimming, jogging, crawling aspects, and slightly has excellent ability to fly the peculiar eel, average scores, become graduate representative.

The marmot refused admission, simultaneously also oppose tax, because the school does not listed in the course. Dig They will their children to the badger place to study, then the marmot and ground squirrels are joining in, formed a successful private schools.

This fable story whether gave us an inspiration?


1.<<关雎>>

诗的主题是: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此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蒹葭>>

请你概括此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次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们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诗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抒发了一种敬慕,怀念,与怅惘的思想感情.

3.<<观沧海>>---------------曹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发的感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愿,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

4.<<饮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行不行?为什么?

“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见”是不经意的看见,更能突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望”是有意而望,不能突出诗人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不能换.

谈谈你对诗中”真意”一词的理解.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诗人并不是真的妄言,是不知道选择什么语言来表达隐居生活的情趣.

赏析:“心远地自偏。”

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也僻静了.这样的诗句也只有陶潜这样淡薄功名,而又返璞归真的夫子才能唱得出.这句诗妙在它所包涵的哲理。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处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嘈闹是客观上的存在,谁也无可回避。要逃避它惟有从自我心灵上摆脱它,只要心灵脱俗,主观上便能够超脱现实,闹中取静。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皆是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如同近邻一样.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在王勃看来,自己在长安做官,杜少府到蜀州赴任,但是万水千山不会隔断他们的友谊.只要心中有朋友,那么朋友就好象在身边.表达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次北固山下>>----------------王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春潮涌涨、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表现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而来的哲理.)
7.《使至塞上>>---------------王维

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略作赏评。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说说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这两句借月传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纯洁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烘托诗人心飞神驰,追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9.<<行路难>>------------------李白

怎样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的意思?这两句诗是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来勉励自己.吕尚90岁在碧溪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在受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边经过.

你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彷徨歧路的困扰,仍作不懈的探索。“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是诗人坚信未来、奋发进取的乐观精神的体现,也是本诗产生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的根源。

10.<<望岳>>-------------------杜甫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好在哪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1.<<春望>>-----------------------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战火连续不断,与亲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以梨花盛开的春景比喻雪压冬林,形象传奇,富有意味,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了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朋友依依不舍和分手的惆怅之情.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看时,小草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旁边千帆竟发,枯死的树木前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是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16.<<观刈麦>>--------------------白居易

主要写诗人对农民的悲惨境况而深感愧疚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无议论,叙述描写时多用白描手法,语言平白如话,但在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怜悯。

17.<<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品析

“初春”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草刚萌发的情形.

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瑭湖初春的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回答也可以.

18.<<雁门太守行>>-----------李贺

诗的主旨是:本诗通过描写艰苦的边塞战斗,展示了危城将士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

诗句赏析:第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写守成将士严阵以待.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燕昭王的故事,抒发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9<<赤壁>>-------------------杜牧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诗人在此处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20.<<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是朦胧,冷寂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1.<<夜雨寄北>>---------------李商隐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这两句是作者身在巴山设想回长安、晚上与妻剪烛夜谈的情景,表达了相思之情。)
22.<<无题>>------------------李商隐

“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什么景色,起了什么作用?

描写了春残之景.作者借景抒情,烘托离别的伤感.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常用来赞美哪一类人?

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的时候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这句诗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现在常用来赞颂默默无闻,坚持工作,无私奉献的人们.

23.<<相见欢>>----------------李煜

这首词的主题是:表达了诗人凄凉,寂寞,孤苦离愁的心境,以及对故国的怀念的情感.”剪不断,理还乱”在这里比喻千头万绪的离愁.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比喻纷繁难解的愁思.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明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对离愁的滋味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受,饱含辛酸,极其痛苦.

. 24.<<渔家傲>>-----------范仲淹

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守边将士想念着千万里之外的家乡亲人,但是抗敌大业尚未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军人的内心情感. 表达边关将士的思乡和爱国之情,表现以国事为重的高尚情操.

请说说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运用互文手法表现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思念家乡的感情。

25.<<浣溪沙>>-----------------------晏殊

说说你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人对它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要回来寻旧巢。作者运用“来”和“去”的对比,用燕子的“来”反衬时光的“去”,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26.<<登飞来峰>>-----------------王安石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者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26

27.<<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现作者希望为国家御敌立功的壮志以及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28.<<水调歌头>>--------------苏轼

主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是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是表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

29.<<游山西村>>--------------陆游

谈谈你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

“山重水复”写地形的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了自己的欣喜之情.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3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八百里分回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词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31.<<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的感情.

3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一个”怒”字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归结全篇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哪一个词用得好?

“峰峦如聚”群山好象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他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象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在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

34.<<己亥杂诗>>------------------龚自珍

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归隐离京,仍然要像落花变春泥一样对社会、对国家尽心尽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炽热的爱国热情。被后人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献身的志士仁人。

美与善的统一--读《诗经·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文欣赏说《诗·关雎》
--------------------------------------------------------------------------------

^^1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2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3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曹丕《秋胡行》
--------------------------------------------------------------------------------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诗人以古题写新事,表现怀人之思。朱乾《乐府正义》以为是“魏文思贤之诗”。笔势舒缓、缠绵而婉约。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此至,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光从字面看,这种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从早晨与佳人相约开始,到日夕佳人未至这段时间。其实,朝——夕,仅仅是一种光阴的比喻,时间的象征,即以一天象征一生。由朝至夕,乃指从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个人生。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始终有一种不能实现的追求,和由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巨大而又无法弥补的缺憾感。明白了这一点,“佳人”是男是女,为何失约未至这些问题,也许确实就无关紧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诗人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让我们欣赏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此化用屈原《离骚》和《九歌》中“结幽兰而延伫”,“结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贮芬芳而待远人。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四是�足眺远,踌躇徘徊,渴念之情,几乎急不可耐。为此,诗人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为诉说自己的情怀,“飞鸟”也托了,“兰英”也折了,“桂枝”也结了,誓言也发了,尽管“步立踟蹰”、“何得斯须”,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难忍耐,但“佳人”如终没有来。此与首句照应,以种种努力,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绝望。整首诗,如面对亲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复倾诉自己彻夜难眠的衷肠;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郁结无告,故作一热烈、主观而又偏执的个人内心独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曹丕诗歌的好处在于“能转能藏”。“转”者,即“变宕不恒”,如《善哉行》(上山采薇)之类,以多重比兴写自己“变宕不恒”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无尽”,意味隽永,以舒缓的笔致,缠绵婉约的风格,咏叹调般的形式特点,抒发自己失落的惆怅与郁结不解的“情结”。这种发抒形式,比起他父亲曹操《短歌行》中求贤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一缠绵,一苍凉;一婉约,一慷慨,其不同如此。

曹植《七步诗》简析

--------------------------------------------------------------------------------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萁:豆秸。 此句一作 “煮豆持作羹 ”。
漉:过滤。
豉:豆豉,一种把大豆加盐磨碎后做成的干酱。
本是:一作“本自”。
这首诗在有些书中没有第一、二句或二、三句,全诗由四句组成。

【鉴赏】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之妙,前在虚实,后在词工,上片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甚妙,不然,"玉簟""西楼"俱元所借力。下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写得有模有样,有动有静。遍观古今词,只有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堪敌;然又不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纷线乱麻,有形而无意,有静而无动。
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就像《一剪梅》这首词一样,表达了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词的上片通过“红藕、玉簟、兰舟、锦书”这些意象,渲染了环境,烘托了孤独、惆怅的情绪。“独上兰舟”的“独”字,一针见血地点出诗人的孤寂。同时,“雁单回时,月满西楼”其言外之意包含着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殷切期盼。下片,女词人回到了现实,通过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来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并由此转入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结尾处又别出心裁地写相思之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上一下”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自己搜多少搜不来啊,自己动手也许效果更好

(太多了,不好复制)点下面的网址吧:http://www.ht88.com/downinfo/144184.html
http://www.ruiwen.com/st/upload/4352%B3%F5%D6%D0%D3%EF%CE%C4%B9%C5%CA%AB%B4%CA%BC%F8%C9%CD.doc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1855c01000b5l.html

还有: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八阵图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绝】 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
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
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
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月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简析】: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类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忆江南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词】 类别:【】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1]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2]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花非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词】 类别:【】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岁暮道情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
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
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

半旧青衫半白头,雪风吹面上江楼。
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

【注释】

为学空门①平等法②�先齐③老少死生心
①空门:指佛门。 ②平等法:平等,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法,佛教名词,意谓道理。 ③齐:辨明、明白之意。亦可作别解。此处似一字数意。
原诗是一首七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这两句是说,你要知道佛门平等的道理,就要明白老死少生也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诗人虔心研究佛门之法,以作精神寄托,隐含其内心的酸痛。

村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春晓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宿建德江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羁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
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过故人庄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田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与诸子登岘山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又题"与诸子登岘首"
【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评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
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
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挚动人。

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类别:【】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注释】

【简析】:
这首诗充满怀念故人的情绪,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无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层递自然,极富韵味。

① :诗题一无“夏日”。
② 夕:一作“夜”。
【注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边月色。
3、轩:窗。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
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
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
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评析】: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
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
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 急切求助
    答:我的 急切求助 我的电脑里买的时候,人家给装了个一键还原精灵,他最初里面给我把操作系统备份了一次,大使那个版本太低了.我现在要重装系统了,我想把里面的那个备份删除了,重新备份一次啊!可是我不知道... 我的电脑里买的时候 ,人家给装了个一键还原精灵,他最初里面给我把操作系统备份了一次,大使那个版本太低了...
  • 电脑显示器的问题,急切求助!!!
    答:1.你的图是自己截屏的吗,还是照相机拍的.2.是都是只在桌面出现还是打开任何窗口都会有?1.如果图片是自己截屏的,(既然可以把黑带做一个整屏载下来,那就是属于软件故障)应该aero失效,你再开启一下应该就行,或者在MSCONFIG里把开机桌面工具都取消,再试试.重启一下.2.如果只在桌面…是否是桌面小工具...
  • 笔记本突然黑屏 无法开机 急切求助!!!
    答:您好,您在关机状态下拔掉电源,卸下电池,多按几次开机键,并长按几次,然后装上电池,接上电源,再开机试试,如果能开启,建议您检查一下您的电脑的接地线是否正确接地,每次使用完电脑后关机并拔掉电源;若不能开启,建议您联系服务站工程师为您检测处理,下面是服务站的查询链接,您能查到详细地址...
  • 急切求助
    答:胃溃疡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恶性病变,建议先吃西药治疗,等溃疡愈合后再服一段时间中药巩固疗效。具体治疗方案请帮你做胃镜的医院大夫来定。生活上注意吃饭定时定量,尽量吃清淡些,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按时起居,适当锻炼身体,治疗一个月后复查胃镜。
  • 急切求助电脑高手!
    答:如果你们那里电信没有封锁的话,尝试一下,两台电脑都拨号试试。如果只有一台拨号,它关机了,另一台肯定没法上。
  • 急切求助!!!
    答:急切求助!!! 求古诗词的鉴赏,赏析。必须是有名的诗词,赏析多一点,答得好加分,主要是要数量。谁的诗词多就用谁的... 求古诗词的鉴赏,赏析。必须是有名的诗词,赏析多一点,答得好加分,主要是要数量。谁的诗词多就用谁的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天工Hi 200...
  • 急求~~~十万火急~~向应考高手急切求助!!!
    答:2.赶紧找题做,做过以后对答案。至少要做2套题 3.一定要背答案。把以前考试的主观题的答案拿过来,背诵一遍。实在记不住就背提纲。总之,一定要背!4.考试的时候就要尽量把自己知道的都写上,至少要写的逻辑和思路都比较清楚。祝你考的好成绩!临时抱佛脚也是很有效的啊!
  •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求助,十分急切!!
    答:首先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心理医生。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见谅。嗯。这么说吧。你可能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方面没什么自信。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你紧张。他们也紧张。毕竟互相都不了解。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多多的去观察去发现周围人的兴趣爱好。为人处事的态度...
  • 电脑开机时开时不开。急切求助!!!
    答:电源输出不正常。你点击开机键然后CPU风扇象征性的动一下,是电源带负载差,自动保护了。肯定是电容失效、容量减小了,检查各路输出电压的滤波电容,把几路输出滤波电容都换掉。+12v电容1000UF/25V。+5v电容2200UF/16V。+3.3v电容2200UF/10V。到家电维修店就能修,维修费20元以内。
  • ...一支已经枯啦,而且多是叶子变褐色再掉的,为什么,急切求助...
    答:山茶花高温缺水的时候猛然浇水极易造成落叶,但一般是叶子还是青绿的时候就掉了。赤丹这个品种太老实,开花不异体力,有可能是营养缺乏造成的落叶,可以修去大半枝叶让它重新恢复长势。以后要注意疏蕾,不能让它开花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