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平利县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十一世纪,大巴山区族落——庸,随周武王灭商,建都上庸,平利县属庸国统治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破楚军于丹阳(今河南淅川丹水之北),取汉中,平利县遂属秦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平利县属汉中郡西城县地。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县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郧西县及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六年(30),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公元265年,晋武帝代魏,建立西晋。于太康元年(280)今平利县以上廉水为名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区、乡),系平利县之前身,为置县之始,属荆州上庸郡。南北朝时期,建置及政区归属变化频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今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后属上庸郡;梁仍为上廉县,属新兴郡;西魏废帝元年(552),改上廉为吉安县,属安康郡;北周武成二年(560),撤西城县,辖地并吉安县(地域包括今安康市汉滨区、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天和四年(569)移吉安于西城县廨理,为金州治,故城遂废。”隋大业三年(607)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辖地同吉安县)。唐武德元年(618),划金川县东南(今平利县、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镇)于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大历六年(771)废,并入西城县。长庆初复置,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县设镇,属西城县地。宋元祐年间复置县,属金州。元代废县设巡检司。明洪武三年复置,先属大宁州(今四川巫溪)后属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称兴安州,平利县遂属兴安州。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升州为府,至清末,平利县属兴安府。随着政区变化,县治所多次搬迁,清嘉庆十年(1805)县城由老县移治今城——城关镇。中华民国后,初沿袭清制,民国6年(1917)撤府设道,平利县属汉中道,民国11年(1922)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平利定为三等县。民国16年(1927)“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之道一级取消,改为省直接领导”。25年(1936)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平利县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9年(1940)实行新县制分六等,平利为五等县,至解放。1949年5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及陕南军区解放平利县城。6月2日,县人民政府发布第1号布告,宣告平利解放。7月10日建立人民政权,至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领导。此后属安康专员公署(行署)。

一、建置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平利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劳动、生活用具,就是历史见证。
夏代时期,全国分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九州。平利属梁州。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庸国的封地。周初,庸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庸,平利仍属庸国统治区。
春秋时代,公元前611年,楚、巴、秦灭庸后,平利先属巴国,后属楚国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之北);前280年楚军再败,向秦献出汉水北及上庸,平利遂属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划汉江上游为汉中郡,平利属汉中西城县。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郧西县和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6年(公元30年),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三国时期,平利属锡县地,先后为魏、蜀统治区。
公元265年,晋武帝灭魏,建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乡镇),系平利县前身,为置县之始,属房州上庸郡。
南北朝时期,建置及政区归属变化频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后属上庸郡;梁时仍为上廉县,属新兴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上廉为吉安县,属安康郡;隋大业3年(607年),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划金川县东南(今平利县、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镇),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6年(771年)废,并入西城县。长庆年初,复置平利县。北宋熙宁6年(1073年),废县设镇,平利属西城县地。宋元年间,复置县,属金州。元代废县设巡检司,平利属兴元路金州。明洪武3年复置,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后属金州,万历11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平利遂属兴安州。清乾隆47年(1782年)兴安升州为府,至清末,平利属兴安府。中华民国初期,沿袭清制;国6年(1917年)撤府设道,平利属汉中道;民国11年(1922年),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平利定为三等县;民国16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中道一级取消,改为省直接领导”;民国25年(1936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平利县属第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分县为6等,平利为5等县,一直到解放。
1949年,平利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安康专员公署领导,后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领导至今。
建国以来,全县行政区划作了20余次调整,其中大的调整有9次:建国以来,撤销民国时期8乡镇、52保、1125甲,建立8区、52村、1125闾。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1月,镇坪与平利合并为平利县,全县共设12个人民公社,54个管理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遂将所属4社、15个管理区分出。
1981年,选举成立平利县人民政府,3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
1996年,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8个镇和牛王、长安、双杨、西河、秋河、八道、松鸦、张家、正阳、女娲山10个乡。2001年3月和11月,相继两次并乡建镇,截止2003年7月,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长安9个镇和西河、正阳、女娲山3个乡。
二、县城变迁
县城,历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利县城的四次变迁,浓缩全县历史演变的曲折进程。
第一城址白土关垭子 位于今县城东的长安镇与湖北省竹溪县交界之山垭。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县始建置之治所。初为上廉县,后改吉阳县,南北朝时期的齐朝,划县为二,增设上廉县,治所在今老县,不久仍并入吉阳县,西魏更名吉安县。关垭子至今有古城遗迹,民国26年(1937年),修汉白公路,拉槽通过,古城破坏。1982年文物古迹普查发现:“城墙东西直径120米,南北蜿蜒,东西各有一城门,夯筑层明显存在,并散存南北朝时代青瓷陶片”。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 位于今长安镇石牛河和长安坝河交汇处,至今仍流传“官田坝”地名。清光绪县志载:“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关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与安康、岚皋合并,名金川县,治所设安康城西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设,仍按原区域恢复县治所,始名平利县。因水毁城废,至今尚未查明具体城址和遗物。
第三城址古声口 位于今老县镇的东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声水)交汇处。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县治所迁于古声口。宋代时降为镇,不久复置县。元代撤县,设巡检司于石牛河口。明代洪武5年(1372年)复置县,治所遭“洪水冲坍”,县丞冯宛将县治所再次移到古声口。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修庙学,创建行台”,其后“建造正厅、幕厅,樵楼、监狱”,当时“土旷人稀,县治规模狭小”,县署“编竹为墙,垒土作阶,朴陋苟简”。成化21年(1485年),“修筑(城墙)周6里,开东西南3门,东西阻水,南北倚山”。“隆庆元年(1567年),以倾圮难葺,改筑约三分之一,北依龙山,西南绕月溪、灌溪……周365丈,共4里有奇,门4寻,以北门不利,闭塞……”。崇祯7年(1634年)夏,李自成农民义军攻破县城,杀守城团练头目罗得宏后,历经40余年无县署。至清康熙18年(1679年),始“铸印授官”。康熙42年(1703年),兴安州守刘德新莅平巡视,赋诗一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老县面貌:“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雍正年间,县城屡被洪水威胁,历有补修。清乾隆8年(1743年)后,先后建典史署、大堂班房、二堂、训导署等数十间公房,县治所较为完善。
县城今址白土营,迄今已历200余年。清嘉庆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古声口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可凭”,遂于嘉庆7年(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治于白土营(即今城)。嘉庆8年(1803年),清廷准旨,调任奎光任知县监修新城。遂依关堡旧基加固,筑城墙735丈5尺,设东、西、南3门(民国28年,增辟北门),南扩奎城,造庐设厩,为800兵丁栖身牧马之所。继任知县石珩接手竣工。嘉庆9年(1804年),加修书宝、祀典坛庙等,后建西瓮城,5道城门,城垛齐全,门上有楼;修主街1条,东西长245丈6尺7寸,计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余条,经两年修建基本完工。嘉庆10年(1805年),正式迁县治所于白土营。

平利县-历史沿革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乡镇),系平利县前身,为置县之始,属房州上庸郡。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后属上庸郡;梁时仍为上廉县,属新兴 平利县 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上廉为吉安县,属安康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划金川县东南(今平利县、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镇),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六年(771年)废,并入西城县。长庆年初,复置平利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县设镇,平利属西城县地。宋元 年间,复置县,属金州。元代废县设巡检司,平利属兴元路金州。明洪武三年复置,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后属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平利遂属兴安州。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升州为府,至清末,平利属兴安府。 中华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民国6年(1917年)撤府设道,平利属汉中道;民国11年(1922年),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平利定为三等县;民国16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中道一级取消,县改为省直接领导;民国25年(1936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平利县属第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分县为6等,平利为5等县。1949年,平利解放后,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安康专员公署领导,后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领导至今。(以上摘自“平利县政府网站”) 建国以来,全县行政区划作了20余次调整,其中大的调整有9次:解放初,撤销民国时期8乡镇、52保、1125甲,建立8区、52村、1125闾。1958年10月,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1月,镇坪与平利合并为平利县,全县共设12个人民公社,54个管理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遂将所属4个公社、15个管理区分出。1981年,成立平利县人民政府,3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关镇 平利县 人民政府。1996年,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8个镇和牛王、长安、双杨、西河、秋河、八道、松鸦、张家、正阳、女娲山10个乡。(以上摘自“平利县政府网站”) 2000年,全县辖8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139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28820兴隆镇12304老县镇18737大贵镇11799三阳镇12529洛河镇14734广佛镇8573八仙镇16828长安乡13228双阳乡4240牛王乡11903西河乡8974秋河乡9285八道乡4197松鸦乡11110张家乡3465正阳乡4258女娲山乡6408 2001年3月和11月,相继两次并乡建镇。截止2003年7月,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长安9个镇和西河、正阳、女娲山3个乡。

  • 请教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历史沿革
    答:1. 平利县的历史沿革起始于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当时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了上廉县,其地域包括现今的平利、镇坪县以及岚皋县部分乡镇。这一事件标志着平利县置县的开始,当时隶属于房州上庸郡。2. 在南朝宋初年,上廉县被分割,增加了吉阳县。但不久之后,上廉县被废除,其辖地并入吉阳县,后者...
  • 请教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历史沿革
    答:平利县-历史沿革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乡镇),系平利县前身,为置县之始,属房州上庸郡。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
  • 平利县的历史沿革
    答: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平利县属汉中郡西城县地。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县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郧西县及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六年(30),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公元265年,晋武帝代魏,建立...
  • 陕西安康平利县文化历史
    答: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划汉江上游为汉中郡,平利属汉中西城县。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郧西县和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6年(公元30年),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三国时期,平利属锡县地,...
  • 请问安康市平利县是被称为远古时候谁的故乡?
    答:女娲故里—平利
  • 陕西安康有什么历史事件
    答: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 *** 、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民国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
  • 平利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答:平利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位于陕西东南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辖11镇137个村6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3万,拥有六张亮丽名片。是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平利是女娲故里,早在东晋《华阳国志》、宋代《新唐书》中都有记载。2003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 平利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答:平利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东邻湖北竹溪县,东南接镇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西连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市。平利是女娲故里,早在东晋《华阳国志》、宋代《新唐书》中都有记载。平利境内的关垭古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所筑的楚长城遗址,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
  • 平利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答:平利县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东邻湖北竹溪县,东南接镇坪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市。介于北纬31°37′—32°39分、东经109°—109°33′之间,总面积264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平利县辖11个镇。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常住人口17.9019万人。平利是女娲故里,...
  • 安康市的发展由来及其历史文化
    答: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 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 *** 、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