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肃历史之溯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杨氏家族自唐朝时期开始逐渐进入福建,主要分为三大支流。其中一支由杨安公在唐光启元年(885年)带领,包括长子杨逸、次子杨肃及孙子杨明珠,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杨肃公在福建初居南安的水头朴里(高美),他的祖居地被誉为“秧苗穴”宝地,子孙繁衍广泛,尤其是后世的熊飞公,将家族迁移到南安官桥,形成了五个村落:社庄、布厝、潭头、塘上和新圩,这些地方合称为杨氏五宝,约有两万余人。


吕姓源自姜姓,炎帝后裔,吕季玉号心节,曾担任光禄寺卿并被赠封为镇国公。他选择南安朴乡(今南安水头朴里)作为家族居所,奠定了吕姓在福建的根基,使其成为吕姓的重要发源地。然而,历史的动荡如“圭叔之难”导致族人分散,清朝初期的迁界令使吕姓族人迁徙至江西九江、上饶、浙江温州平阳、苍南等地。如今的朴乡,又称朴里、朴兜,地理位置靠近海边,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文化丰富,人口超过一万,被尊称为“海都朴兜吕”,拥有乙甲、二甲、九甲三个宗祠,现分为朴一村、朴二村、朴三村,隶属于南安水头镇。2010年全球吕姓大会在此举办。


另一方面,泉州朴里十四世祖吕廷珪,元代人物,是桐桥吕姓的始迁祖。廷珪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玉,次子赵壁(后改姓许)。而泮河吕姓的源流则追溯至朴里第卄五世祖吕细英,他生于1600年,卒于1650年,字隆坚,号字定,是奉祀生员,他的后代迁移到浙江……




扩展资料

杨肃,原为樵夫,故又名杨樵。唐末南安县水头人。精岐黄之术,隐居于南安石井西北隅崎髻山中岩下读书,后为道士。王审知的夫人有疾,杨肃灸之立即痊愈。王审知封他为“太乙真人”。朱熹赠杨樵对联:“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导万人川。”



  • 杨肃历史之溯源
    答:其中一支由杨安公在唐光启元年(885年)带领,包括长子杨逸、次子杨肃及孙子杨明珠,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杨肃公在福建初居南安的水头朴里(高美),他的祖居地被誉为“秧苗穴”宝地,子孙繁衍广泛,尤其是后世的熊飞公,将家族迁移到南安官桥,形成了五个村落:社庄、布厝、潭头、塘上和新圩...
  • 杨肃的历史之溯源
    答:杨氏自周至唐、宋陆续入闽,主流有三支。其中一支杨安公唐光启元年(885)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长子杨逸、次子杨肃、孙子杨明珠一同入闽)。杨肃公自唐入闽后初居南安水头朴里(高美),其祖居属“秧苗穴”宝地。子孙繁衍远播,后世熊飞公迁南安官桥形成社庄、布厝、潭头、塘上、新圩五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