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的运动系统有哪些生物化学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运动生物化学的图书信息

作者:张蕴琨丁树哲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191387上架时间:2011-7-11出版日期:2010 年11月开本:16开页码:319版次:1-12 运动是生命机体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生存精神的一种物化体现,也是人类实现挑战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伟大的精髓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生存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跑得那么快、那么久?为什么有的人跳得那么高、那么远?为什么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能使运动能力得到提高?为什么长期合理的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这些运动能力的外在表现都有着内在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探究其中物质变化的奥秘,运动生物化学作为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运动生物化学》绪论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节 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第三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第四节 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第二章 糖质代谢与运动第一节 糖质概述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第三节 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第四节 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第一节 脂质概述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第三节 运动时脂代谢的特点第四节 运动、血脂代谢与健康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第一节 蛋白质概述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过程.第三节 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第四节 运动时氨基酸代谢第五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第一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第二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第三节 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利用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第二节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第五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七章 运动与适应的分子调控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础第二节 急性运动的分子事件第三节 慢性运动的分子事件第四节 运动适应的分子调控第八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第一节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分析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第四节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第九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第二节 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生化依据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第十章 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第一节 女子身体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第二节 女子不同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三节 女子的特殊营养与运动第十一章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第一节 中老年人机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第二节 人体衰老与体育锻炼第三节 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第十二章 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第一节 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第二节 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第三节 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手段及生化基础附录 常用生物化学新旧标准对照表

1.洋葱、河蚌和人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2.细菌和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

3.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叫

A.植物病毒 B.动物病毒 C.人体病毒 D.噬菌体

4.水螅与酵母菌都能进行的生殖方式是

A.营养生殖 B.出芽生殖 C.分裂生殖 D.有性生殖

5.人体的心、肺位于

A.颅腔内 B.胸腔内 C.腹腔内 D.盆腔内

6.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功能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

C.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D.运动系统和呼吸系统

7.皮肤中的黑色素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光线,这说明皮肤具有

A.保护作用 B.感受外界刺激作用

C.分泌、排泄作用 D.调节体温作用

8.骨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

A.骨膜、骨质和骨髓 B.骨膜、骨密质和骨松质

C.骨质和骨膜 D.骨质、骨髓和骨髓腔

9.下列属于上肢骨的是

A.股骨 B.尺骨 C.胸骨 D.肋骨

10.关节的组成包括

A.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B.关节面、关节窝、关节头

C.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腔 D.关节头、关节腔、关节囊、

11.人在完成伸肘动作时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肌和肱三肌都收缩 D.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12.血液凝固成块后,血块周围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叫

A.血浆 B.血清 C.组织液 D.淋巴

13.在心脏的四个腔中,流动脉血的是

A.左心房和左心室 B.右心房和右心室

C.左心房和右心室 D.右心房和左心室

14.与左心室相连通的血管是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上、下腔静脉 D.主动脉

15.张华的心率为80次/分,每搏输出量为60毫升,则张华的心输出量为

A.60毫升 B.4800毫升 C.140毫升 D.5250毫升

16.淋巴的形成是

A.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B.血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C.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形成 D.细胞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17.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在牛奶、鸡蛋等食物中含量丰富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18.下列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胃液 B.胰液 C.肠液 D.胆汁

19.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

A.将淀粉消化成葡萄糖 B.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C.将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 D.将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20.下列哪一结构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21.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其中有的血管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这种血管是

A.静脉 B.动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22.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这些疾病称

A.血液传染病 B.体表传染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消化道传染病

23.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

A.新陈代谢 B.同化作用 C.异化作用 D.呼吸作用

24.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不包括

A.脊髓灰质 B.脊髓白质 C.神经节 D.大脑皮层

25.脊髓的功能是

A.只有反射功能 B.只有传导功能

C.只有感觉功能 D.既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26.人喝醉了酒,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哪一结构受到了精酒的麻痹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27.下列除哪项外,其余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A.膝跳反射 B.眨眼反射 C.吃酸杏分泌唾液 D.闻到肉香分泌唾液

28.内耳的结构不包括

A.听小骨 B.半规管 C.前庭 D.耳窝

29.能分泌多种激素,并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活动的是

A.垂体 B.甲状腺 C.胰岛 D .性腺

30.下列哪种疾病与激素分泌异常无关

A.侏儒症 B.呆小症 C.色盲 D.糖尿病

31.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是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D.胎盘

32.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下列哪项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A.皮肤和粘膜对病原体的阻挡 B.体液中溶菌酶使病菌溶解

C.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33.人的受精过程是指

A.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B.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

C.精子进入输卵管 D.受精卵进入子宫

34.实行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这一措施主要是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35.决定双眼皮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A表示,控制单眼皮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a表示,那么下列基因组成肯定是单眼皮的是

A.AA B.Aa C.aa D.Aa或aa

36.下列腺体中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甲状腺 B.唾液腺 C.垂体 D.卵巢

37.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时同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D.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3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性征的是

A.女子乳房增大 B.男子生有睾丸

C.女子声调变高 D.男子生长胡须

39.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人们饲养金鱼主要是为了观赏。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由于

A.金鱼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金鱼内部斗争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40.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

A.基因 B.染色体 C.细胞 D.细胞核

二.选择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下面A—D所列举的实例各属于何种动物行为?请选择相应的字母序号填入表中的空格内。

动物行为
捕食行为
节律行为
攻击行为
繁殖行为
防御行为

实 例







A.一条蛇在追捕一只青蛙

B. 一只母鸡照看着一群小鸡

C.黎明时公鸡打鸣

D. 两只狗为了争夺肉骨头在打架

E. 乌贼遇适害时释放墨汁

42.下列表中动物的血液循环各有什么特点?请选择合适的字母序号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答案可以重复选用)

动 物 名 称
青蛙
鲫鱼
家兔
家兔
家鸽

血循环特点







A.一心房一心室,一条循环线路

B. 二心房二心室,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

C.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

D. 二心房一心室,两条循环线路

43.比较下列表中植物类群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字母序号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植物类群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被子植物

特征









特征:

A.根、茎、叶发达;受精作用不需要水;有种子,但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B. 一般有茎和叶,但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C.单细胞或多细胞,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 有根、叶、茎、花、果实和种子;受精方式为双受精。

E. 有根、茎和叶,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三.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44. (7分)下图是人体呼吸全过程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图1



















(1) 图中A—D表示的是呼吸的全过程,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那么:

A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2)图中E内流的是 血,F内流的是 血。

(3)进入血液中的氧气大多与 (填血细胞的名称)中的 (填物质名称)结合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

45.(9分)下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带括号的填充,请在括号内填图中序号,横线上填相应的文字,示例:[④] 角膜 。)

图2

















(1)眼球中对物体反射光线具有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 和[ ] 。

(2)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 ] 传导到大脑皮层的 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3)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像会因落在视网膜的 方而看不清楚物体。近视眼可通过配戴 镜加以纠正。

46. (8分)下图示肾脏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图3

















(1) 填写图中序号的名称:

① ② ③ ④

(2)②内的液体叫 ;从④流出的液体叫 .

(3)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 、 和分泌三个过程。

47.(6分)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简图,据图回答:

图4















(1)请在下面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后的空格内各填写出一种生物的名称(必须用图中列举的生物名称)。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

(2)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上图中没有标注出的阳光、空气等 部分。

(3)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吃与被吃的关系。根据这一概念,下列表示的食物链正确的一条是( )

A.禾谷类→昆虫→食虫鸟 B.太阳光→水草→鱼

C.食虫鸟→昆虫→禾谷类 D.禾谷类→兔→鹰→细菌

(4)如果在该生态系统中食虫鸟的数量大量减少,对禾谷类植物的影响是( )

A.数量增加 B.数量减少 C.数量不变 D.没有影响

四.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48.我市山区的竹主要有毛竹、刚竹和淡竹,其中 占绝大多数;在山区及庭院广为栽种的一种裸子植物,又名公孙树和白果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 .

49.养蚕是我市农村的传统副业,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类型属于 变态发育。

50. 自然保护区,是我市境内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51.我市曾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高发地区,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已基本消除了此病。在防治措施中,供应含 盐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52.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某学生先用目镜为5×,物镜为10×的镜头进行观察,他记录下了观察到的细胞数目a;在不移动标本的情况下,该同学又用目镜为10×,物镜为45×的镜头进行观察,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b。 据此回答:

(1)请判断a和b数值的大小( )

A.a大于b B.a小于b C.a等于b

(2)该同学使用的镜头中不带有螺纹的是( )

A.两个目镜 B.两个物镜 C.只有10×目镜 D.只有45×物镜

(3)该同学在更换镜头后,发现视野变暗了,他通过调整反光镜使视野变亮,他的操作是( )

A. 把平面镜换成了凹面镜 B.把凹面镜换成了平面镜

(4)当该同学要重点观察的一个细胞偏在视野的左下方时,他应该怎样移动玻片标本,才能使该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 )

A.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B.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C.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D.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53.分别把一段绿色的枝条按下图装置放在甲、乙两个玻璃罩内。在甲玻璃罩内放清水,乙玻璃罩内放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把它们放在黑暗中一天,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分别剪下一片绿叶,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滴上几滴碘液。

图5



















(1)这个实验可以证明( )

A.光合作用需要水 B.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D.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2)滴加碘液后,在 玻璃罩内剪下的叶片会变蓝。

(3)实验中把两个装置放在黑暗中一天的目的是 。

(4)当把两个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 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

如果对上述实验作如下的改变:①把乙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与甲一样的清水;②只将装置乙从暗处移到光下照射,甲仍旧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其余实验操作不变,并保持两个装置其它条件的一致。请针对改变后的实验回答:

(5)该实验的假设是(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水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C.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实验过程中,检测两个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应是 。

儿童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化学规律性,了解这些规律对开展儿童少年的体育锻炼具有积极意义。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练习内容,才能有效促进其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关键词:儿童少年 生化特点 体育锻炼 1儿童少年在生长发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在骨骼和肌肉方面比较显著。 1.1骨骼变化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水、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组成。水约占25%,有机物质约占30%,无机盐约占45%。有机物主要为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还有少量脂类、肽类和糖原等。无机盐类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还有磷酸二氢钠、柠檬酸钙、磷酸镁等。在骨骼中以羟磷灰石结晶的针状晶格存在,在晶格中吸附大量阳、阴离子,包括 等。这些离子和体液中离子相互交换以维持酸碱平衡,并进行成骨作用和溶骨作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年龄越小,骨组织中水分和有机成分占比例越大,无机盐比例越小,骨钙化程度愈低。随年龄增长,骨水分和有机成分减少,无机盐相对增多。骨钙化程度低时,骨质疏松、弹性大、不易骨折,但受重力影响过大,时间过长时,易弯曲变形。因此,在力量训练时应掌握适宜的强度,为了加速骨骼的发育和适应运动训练,在食物中要注意钙、磷和维生素A、D和胶原蛋白等食物的供给。 1.2骨骼肌的变化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占体重的百分比增加。(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比 年龄 肌肉重量的百分比 4岁 20 8岁 27 15岁 32 17岁 40 青、成年人 42-45 少年肌肉占体重百分比低,主要表现为身体水分较多、肌肉蛋白质少,肌纤维就较为细长,肌肉中磷酸原总量和糖原等含量也会相对较少,脂肪以及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与成人相比,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随着发育肌肉蛋白质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因此,在少儿时骨骼和肌肉都适宜于多进行柔韧性、灵敏性等内容的训练。为了适应肌肉发育和力量的提高,在营养上尤其要注意蛋白质的质和量的保证。 1.3和运动能力关系较大的成分变化 血红蛋白:随着儿童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是未成熟的红细胞)发生变化,到了15~16岁时,血红蛋白就达到了成年人水平。

生物:少年儿童一般对刺激一般是非条件反射(先天的)

  • 少年儿童的运动系统有哪些生物化学特点
    答:3. 与运动能力相关的生化成分 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等与氧运输和肌肉活动相关的成分在儿童和青少年的血液中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耐力。到了青春期后期,这些成分的水平接近成人水平,这标志着儿童和青少年向成熟运动能力的过渡。综上所述,儿童和少年的运动系统在生物化学方面...
  • 少年儿童的运动系统有哪些生物化学特点
    答:有机物主要为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还有少量脂类、肽类和糖原等。无机盐类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还有磷酸二氢钠、柠檬酸钙、磷酸镁等。在骨骼中以羟磷灰石结晶的针状晶格存在,在晶格中吸附大量阳、阴离子,包括 等。这些离子和体液中离子相互交换以维持酸碱平衡,并进行成骨作用和溶骨作用。在生长...
  • 少年儿童的运动系统有哪些生物化学特点
    答:少年儿童肌肉力量弱,呼吸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心血管系统还比较脆弱,所以总体来讲,青少年儿童不适合做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但合适的锻炼运动,以及科学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少年儿童系统化的训练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科学的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促进身高增长,青少年儿童 在运动...
  • 运动生物化学原理是怎样的?
    答:根据运动生物化学原理,机体能量的消耗和恢复如下:1.运动时能量物质的消耗小于恢复,所以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工作 能力下降。2.运动后能量物质的恢复大于消耗,所以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系统机能逐渐 恢复到原来水平。3.超量恢复阶段,运动时被消耗的能量物质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 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原...
  • 径赛运动训练中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运用论文
    答:如100米跑项目的主要生物化学供能原理就是ATP-CP供能。2.乳酸能系统供能:ATP-CP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生成乳酸)解释放能量合成ATP,ATP水解继续供能,该供能方式约能持续2-3min。如400米跑项目主要依靠糖酵解实现供能。3.有氧代谢供能: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产生的乳酸极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
  • 运动生物化学的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答:在运动生物化学的代谢理论中,代谢类型由磷酸原代谢,糖酵解代谢和有氧代谢三大供能系统构成,可以根据不同代谢的代谢特点,运用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制定合理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磷酸原代谢又称为ATP-CP供能,其重要特点是人体肌肉细胞内的含量不够多,储量少,运动时单独依靠它释放能量最大供能也远远不够所需。输出功率大...
  • 运动有哪些科学
    答:运动相关的科学包括多种领域,主要有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一、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生理反应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关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的影响,包括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的适应性改变。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人们能够了解不...
  •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
    答: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产生了分子生物学,并成为生物化学的主体。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
  • 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理生物化学分析论文
    答:2.运动减肥的生理生化分析 体重指数(BMI)与身体活动之间呈逆向的关系,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而减少体内脂肪的积蓄。 2.1运动减肥的作用 运动可以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加快脂肪代谢,限制脂肪积累。运动还可抑制过度进食引起的脂肪细胞数量升高,并减少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加;运动可以提高安静时代谢率(RMR),RMR所消耗的能量占总...
  • ...应采用什么较合理的训练方法,其有何生物化学依据?
    答:一、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功率最大,所以由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量是最大的。(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是维持运动时间短,常为5—8秒,但输出功率在所有供能系统中是最大的。因此,磷酸原系统的训练可采用专项或专门的最大用力5-10秒重复性练习。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