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反思、论过的文言文五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关于友谊的文言文五则

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来自于《论语十则》

高山流水
来自于典故《伯牙鼓琴》
人物:伯牙,钟子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来自于 李白的《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

初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的我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到苏北一所监狱小学任教。当时的学校里,我是唯一的一个本科生,虽然大学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但年少轻狂的我仍不时以“文化人”的身份自居。在一次开校会的时候,当时的文教科副科长,一位典型的知识女性,对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推崇辈至、赞不绝口,当时就有同事问我是否看过,由于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使一向自视甚高的我十分汗颜。一散会,便第一个冲出会场、跑进图书室,留下一屋子满脸惊诧的领导和同事。
第一次读《文化苦旅》,便被这本书中所蕴藏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先生的笔墨,看他怎样凭着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透过中国秀丽的山水风物,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从而得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
书是从图书室借的,终究还是要还,而我又实在无法拒绝自己想把这本书占为己有的欲望。非常值得欣慰的是,不久,我便在书摊上淘到了一本《余秋雨文集》,书极有可能是盗版的,因为里面有不少的错别字,但由于里面不仅有《文化苦旅》,而且还汇集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名篇,我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细细地品读过后,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意识在作祟,我发现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化苦旅》。每一次读完,我都无法摆脱一种无法排解的抑郁和沉重,总要长舒一口气,尽量使自己的心灵从激愤抑或是冲动的情绪中退出来。可尽管如此,耳边却仍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叹息声,我知道,那是余先生发出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叹息。这里面充斥着他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遭受毁灭的悲思,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
翻开《文化苦旅》,这样的叹息不绝于耳。“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道士塔》)。古老的民族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口,如余先生一般的文人只能发自内心地喊出一声:“我好恨!”。“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阳关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已经不复存在,谁也不曾想象,这个已经坍塌了大半的土墩,一千多年前,曾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风雨天一阁》)。天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信息密集、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的悲怆和神圣。
纵观《文化苦旅》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先生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历史的苍凉和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余先生曾经说过:“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其实读他的书也会有同样沉重的感觉。每每读到敦煌石窟的悲惨遭遇,读到伤口滴血的中华民族,读到凄淡荒凉的酒公之墓,读到风雨飘摇的天一阁,内心总是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冲动,而我很难如余先生那样“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极想变成诗人笔下的有志青年,与掠夺和毁灭我们文明的所有异己,在阴森幽暗的古堡、在晨光微露的旷野,一决胜负。
观看自然山水,欣赏人杰地灵的景致,本是余秋雨先生借参加在各地轮流召开着的种种“研讨会”,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追回自身青春活力的一种最佳途径,谁曾想,当他站在那些古代文人曾经站过的土地上,与那些山水融为一体时,他并未被表面的景色所蛊惑,而是更加深刻地触摸到了景色背后所掩藏着的是是非非,于是心情变得愈发沉重,原本应有的快乐之旅也就变成了“文化苦旅”。非常有幸的,作为一个读者,我读到了这本《文化苦旅》,阅读本身也就成了我学习的过程。我一点一点地读,一点一点地被折服,一点一点地被感动。掩起书本,过去所发生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模糊起来,而留在心中的回味和感触却愈加变得清晰起来。
有人曾这样打过一个比方:悠长的中华文明就好似广袤无垠的沙漠,历代文人曾在上面或深或浅地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有的脚印已淹没于历史的风沙之中,有的还深深扎在那。余先生在探寻古人留下的足迹时,也在这片沙漠中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了一起,结果是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涌向笔端则成了今天的《文化苦旅》。
其实对于余秋雨先生,外界有着太多的评论,有褒有贬,各执一词,而我也知道自己没有资格来评论到底谁是谁非,但通过对《文化苦旅》的阅读,我分明看到了余先生作品中所饱含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听到了一个孤独的现代文人发自内心的一声声叹息、呐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超出了一个文人所应具备的素质,我们有何理由再去苛求或是责骂呢?
在我看来,每读一次《文化苦旅》,就如同是随着余先生的足迹,在山水历史间进行着一次长途跋涉,一次次的跋涉中,我就象是一个在沙滩上捡着贝壳的孩子,沿途一脸凝重地捡拾着一块块文明的碎片。这些碎片,是中国灿烂的文化在历史古迹中留下的最真实的写照,是一个民族在千年的沧桑中流传下来的一种历史积淀和文化反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已远远地散去,历史的遗憾、痛苦和悲愤,虽然不会随风而去,但不同的时代都承载着自己特殊的使命。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遗憾的。也许种种苦难的发生都早已注定,也许一切又都是顺其自然,但历史也并非只是苦难,伴随它的还有欣喜、自豪与骄傲。
王维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说我们为人文精神的衰落而感到悲慨,为人类文明的湮灭而感到哀惋是悲哀的道义,那么理性地思索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和即将面对的未来则是痛苦的觉醒。昨天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而今天的历史就握在我们的手中,今天的我们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古人,真心地企盼着历史的悲剧不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重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希望的:“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论贵粟疏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3.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4.察今 《吕氏春秋》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5.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6.教战守策 苏轼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我觉得“6”也是对的喃~~
我是佳~~

  • 有关历史反思、论过的文言文五则
    答: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
  • 反思的文言文
    答:1. 关于反省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 白话文释义: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
  • 反思总结的文言文
    答:《晏子使楚》一、文言知识1、通假字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2、古今异义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王曰,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3、一词多义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上使外将兵(派)闻:楚王闻之(听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
  • 新历史主义分析文言文
    答:3. 有关历史反思、论过的文言文五则 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文言文差对历史有影响
    答:3. 有关历史反思、论过的文言文五则 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文言文论语
    答:缩: 文言文 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
  • 文言文《论语五则》和《诫子书》的全文解释和重点字义及中心_百度知 ...
    答: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
  • 工作犯错反省的文言文
    答:——《增广贤文》 14.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谗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5. 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5. 有关历史反思、论过的文言文五则 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 论德的文言文
    答: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2. 有关道德的...
  • 文言文五则五年级上学期
    答: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春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