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菌种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6
进行菌种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直接观察。对引进菌种观察包装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无松动,试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无破损,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无病虫侵染,菌丝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发生变化。然后在瓶塞边作深吸气,闻其是否具备特有的香味。原种和栽培种可取出小块菌丝体观察其颜色和均匀度,并用手指捏料块检验含水量是否符合标准。
2、显微镜检验。若菌丝透明,呈分枝状、有横隔、锁状联合明显,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种固有的特征,则可认为是合格菌种。
3、观察菌丝长速。将供测的菌种接入新配制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置于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如果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则表明是优良菌种,否则即是劣质菌种。



优质菌种的标准
食用菌的种类虽然繁多,但从总体上看,每一个优良菌种均有"纯、正、壮、润、香"的共性。其标准是:
1、菌种的纯度要高,不能有杂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类似的菌种。
2、菌丝色泽要纯正,多数种类的菌丝应纯白、有光泽,原种、栽培种菌丝应连结成块,无老化变色现象。
3、菌丝要粗壮,分枝多而密,接种到培养基吃料块,生长旺盛。
4、培养体要湿润,与试管(瓶)壁紧贴而不干缩,含水适宜。
5、具有每品种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气味。

由于食用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在菌种方面缺乏统一管理,伪劣菌种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我国食用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提高菌种生产者、流通者及使用者的菌种识别、鉴定、质检知识和技能,是我国食用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一个优良菌株,现使用的菌种是否还保持着原有的优良性状,较准确的检测是贯穿于菌丝生长至出菇的全过程。
菌种优良程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不是某一指标就可以决定的。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可以鉴别某菌种是什么菌种(分类地位),鉴定某菌种是不是可以应用到生产中去。
食用菌菌种的质量检测包括两个方面:
(1)对食用菌品种性状的鉴定
主要是完成判断从国内外引进的或采用不同育种手段得到的菌株是不是所要栽培的菌类,以及所得到的菌株本身的特性,如产量、质量、抗逆性等性状如何;是不是需要的优良菌株,能否适应当地栽培。这需要生理、生化、出菇试验、抗逆性、抗杂力等多方面的鉴定,是选种育种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质量指标的检测
在完成对该菌株性状鉴定的前提下,对这支或这批菌种菌丝生活力、菌种的纯度等质量指标进行检测。这一方面是制种单位所应加倍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菌种质量检测的目标包括菌丝形态、菌落特征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质量检测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标准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对于一个栽培品种各菌种的质量检测,实际上是以该品种典型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性、栽培习性)为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以检验菌种是否存在品种退化、菌种老化、病菌侵染、杂菌污染和品种混杂等质量问题。同时,菌种质量检测不仅要考虑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菌种的质量优劣,也要考虑用怎样的标准方法对菌种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因为一定的结果来源于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条件。方法和条件不同,结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无法鉴别,因此,需要建立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培养基、培养条件(温度、湿度、pH、光照等)、菌种的菌龄等。

(2)连续观察

在菌种生长过程中,要连续观察,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只有在生长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而当菌种长满培养基表面后,其不正常现象往往会被菌种的过龄而掩盖。

(3)宏观检查

对食用菌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宏观检查要根据其培养特征来进行(参见前述有关内容),这是菌种生产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与技术沉淀。如被检菌种表现出菌落生长速度不一致、气生菌丝变稀疏或出现扇变菌落、菌落上过早出现色素、或不同特征的菌落混杂共存、或菌落上出现黑褐色、青灰色、黄褐色或红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确定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优质菌种外观菌丝洁白、密集粗壮,生长速度一致,齐发并进。

在生产实践中,广大菇农和专业工作人员总结出“纯、正、壮、润、香”的质量检查方法。这种应用感官识别菌种优劣,是经验的总结,能大致、快速地鉴定出菌种的优劣。具体方法是:

“纯”指菌种的纯度高,无杂菌感染,无斑块、无抑制线,无“退菌”、“断菌”现象等。

“正”指菌丝无异常,具有亲本正宗的特征,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整齐,连结成块,具弹性等。

“壮”指菌丝发育粗壮,长势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养基上恢复、定植、蔓延速度快。

“润”指菌种含水量适中,基质湿润,与瓶壁紧贴,瓶颈略有水珠,无干缩、松散现象。

“香”指具该品种特有的香味,无霉变、腥臭、酸败气味。

通过检测各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是否正常,来判断菌种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别不了是否优质高产。

(4)显微镜检查

对菌丝体进行显微观察,可以确定菌丝粗细、分枝、隔膜、锁状联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与该栽培品种的典型特征一致(参见前述相关内容)。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菌丝体存在于同一菌种体中,表明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如果出现菌丝体重寄生现象,常表现出不同特征的菌丝体相互缠绕,或菌丝体中空变细,或在寄生点出现吸器等不正常现象。

镜检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丝,置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针或接种针拨散,盖上盖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蓝等染色后进行镜检。正常的菌丝一般透明、分枝状,有横隔和明显的锁状联合;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如仅有单核菌丝,不具结实性,不宜作菌种用;双核菌丝中,锁状联合多而密,则结菇力强,一般可认为是好菌种。如:

①双孢菇 观察双孢菇单孢子萌发后的菌丝生长形态。凡菌丝洁白、健壮,保存时间较长时菌丝颜色不变,较耐28℃以上气温,生长在基质上平贴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不多的,为同化能力较强,产量较高的菌株。相反,菌丝生长初期好,很快变黄变稀,如蜘蛛丝一样,长出培养基表面菌丝较多的菌株产量较低。

②香菇 观察香菇的双核菌丝,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达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丝不十分粗壮和洁白,锁状连合频繁,锁状连合在菌丝间相距较近,且在观察面上分布均匀,一般均是高产和抗杂能力较强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与锁状连合有一定关系。

③草菇 观察草菇菌丝,发现菌丝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产量高。菌丝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产量低。

各种食用菌的菌丝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加以检测,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是否优质高产。

(5)拮抗试验

也称对峙反应。同一种食用菌,经分离或杂交,将选育出许多不同的菌株,这些菌株的菌丝在形态上很难区别。如不同编号的香菇菌种,都是白色绒毛状菌丝,镜检时均具有锁状联合等。在当前菌种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现象普遍发生,要识别异同,可采用“拮抗试验”加以区别。具体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无底试管,中央部位装入长 5~7厘米的木屑麸糠培养基,两端压平并盖棉塞,灭菌后,两端各接入两株受检的菌种 1小块,25℃左右条件下培养,当两端菌丝往中央生长并相互接触后,把试管移至20℃、约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继续培养,观察菌丝接触区有无对峙反应。若无褐色的带线出现,表示两个受检菌株的基因极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仅编号不同,即同种异名。如果受检菌株间形成带线,则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进行拮抗试验测试,方法是在无菌的PDA培养基平板上各接入2个或多个被检菌株的菌种,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相接触部分有无带线,以区别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种瓶(袋)进行拮抗测试(图2-11)。

图2-11 拮抗现象

(6)菌丝长速测定

在适宜的条件下,若菌丝生长迅速、粗壮有力、浓密整齐,一般为优质菌种。若菌丝生长缓慢、中断或长速极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和易枯黄萎缩,则为不良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种培养,测量菌落两个直交直径,取其平均值。同理,还可在原种、栽培种瓶(袋)壁上划线测定。

(7)菌丝生长量测定

将等面积的菌苔接入无菌的液体培养基内,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摇床振动培养,经过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菌丝,反复冲洗干净后置容器内,80~10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称重。凡菌丝增殖快、重量重的为优质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轻的为不良菌株。

(8)耐高温测定

以双孢菇为例,把菌种置于20~22℃下培养,待菌丝长到1/2试管斜面时,每一菌株取出2~3支试管,置于35℃温度下,经24小时作抗热性试验,然后放到22~23℃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情况。若菌丝恢复萌发快,仍健壮、旺盛生长,则表明该菌株具有耐较高温的优良性状;如果菌丝生长缓慢,出现发黄倒伏,萎缩无力,则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测定

将母种接种于标准培养基的平板上,并置于标准的环境条件下,每批做30~50个重复,进行长势和长速的连续观察记录。均一性好的品种,每个重复之间长势和长速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差异。如果长势和长速不一,则表明原始的母种的遗传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产用种。

(10)纯度测定

菌种纯度高低是鉴定菌种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优质菌种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内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种菌丝体,而不能含有其他种类的杂菌。这里所说的杂菌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各种霉菌,以及含有两种食用菌菌丝体或同一种食用菌的两个品种菌丝。凡是被杂菌污染的菌种都是不纯菌种,必须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若有气泡和菌膜发生,并具酸败味,说明菌种不纯,混有杂菌;如果无上述现象则菌种纯正无杂。

(11)长势测定

菌丝长势包括菌丝生长的状态和速度。凡是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的菌种为优良菌种。如果菌丝生长缓慢,或长速特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易于衰老,则表明是劣质菌种。在鉴别菌丝长势时,必须注意,在不同培养基上、不同培养条件下,同一种食用菌菌丝的长势不同,因此,判断食用菌的菌种长势,应采用相同的培养基,这样,结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量多、生长速度快的要好于菌丝生长弱、生长量少、生长速度慢的菌种。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浮在液面的菌种。如果菌丝向旁边迅速生长、健壮有力、边缘整齐,且不断增厚,说明该菌株生长势强;若表面生长慢、稀疏、菌丝层薄,说明长势弱,不宜用于生产。

(12)抗霉性测定

以木耳为例:制备平板,在平板的一边分别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个重复,在26~28℃下培养。待木耳菌丝长到平板一半左右时,在平板的另一边接上木霉菌丝,继续培养。之后注意观察木霉菌丝与木耳菌丝的交界处,出现拮抗线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强,木霉菌丝无法长过去,为抗霉能力强的菌株。如果木霉菌丝很快盖过木耳菌丝,说明这个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没有抗霉力。

(13)出菇试验

对引进或分离的同一品种的若干菌株进行出菇对比试验,必须是在各级菌种的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及栽培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出菇试验可按菇类的常规栽培方法进行,数量可少些。为使试验准确,每一菌株设3~4个重复,以避免试验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尽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变化、管理措施及生长历程、品种本身性状等要详细全面记录。以香菇为例记载内容如下:

①母种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浓淡、生长快慢、菌苔韧性等。

②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萌动、吃料、生长快慢;菌种表面有无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颗粒状物有无或多少;培养基转色情况等。

③栽培阶段应记载:菇木转色快慢、颜色深浅;出菇快慢、菇生长密度;子实体经济性状,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泽、圆整程度、菌柄长度、粗细等;转潮快慢;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产量及产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过对记载资料分析,选出综合性状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积生产或出售。

出菇试验因季节推迟或其他原因,可采用一种较简单的方法来弥补,即直接将接有各菌株并已发好菌的瓶(袋)装菌种,小心地敲破瓶颈或打开塑料袋口,使培养料外露(如果是双孢菇,则要覆土调好土粒的湿度),置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出菇(耳)管理,观察记载各项指标,最后进行评比。但这种方法的结果只能提供参考。

(14)栽培指标

采用一定的栽培规模,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多次反复栽培观察,详细记录、评比后,具有优质、高产、高抗、高效和遗传性、稳定性强的菌株,才是优质和可推广的品种。其鉴定的内容、方法和指标有:

①吃料能力鉴定 将菌种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种培养料中,置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培养,1周后观察种菇(耳)菌丝的生长情况。如果菌种块能很快萌发,并迅速向四周和培养料中生长伸展,则说明该品种的吃料能力强;反之,菌种块萌发后生长缓慢,迟迟不向四周的料层深处伸展,则表明该品种对培养料的适应能力差。对菌种吃料能力的测定,不仅用于对菌种本身的考核,同时还可以作为对培养料选择的一种手段。

②成活率 将菌种接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若菌丝能很快恢复、定植和蔓延生长,成活率很高,是质量好的菌种;反之,接种后恢复慢,成活率不高是质量差的菌种。

③出菇快慢 一般说,高温型的出菇快,低温型的出菇慢,中温型的介于两者之间。而以菇的质量来说,高温型的质量差,低温型的质量好。但同一温型食用菌品种的不同菌株,其菌种接种后若菌丝分解培养料能力强,培养前后培养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总产高,即是好菌种;否则为劣质菌种。

④菇峰间隔 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子实体发生可分数潮次,产菇最多时称菇峰,最低时称菇谷,每个菇峰和菇谷构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间隔时间短,说明菌丝分解能力强,供子实体发生的养分积累多,因此转潮快,是好的菌种;反之,菇潮间隔时间长,或不明显,零星出菇,产量低,即为劣质菌种。

⑤干燥率 鲜菇经干制后干燥率高,说明转化率高,子实体含水分低,为优质菌种。

⑥生物学效率 生物学效率,指每100千克干料可产多少千克鲜菇。生物学效率高,则菌种质量好,反之为劣质菌种。

(15)经济指标

高产不一定高效、丰产不等于丰收,要占领市场,获得较高利润,还必须具备商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色、香、味、形,档次,上市时间,货架期和保质期等。凡是鲜菇上市时间早,产量高、品质好、档次高、含水量低,不易变色、变质、破碎、失重,无农药残毒、残臭,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得到的利润高等,均表示经济指标高,则为优质菌株;而上市有效时间短,易变色、变味、变质,含水量高,失水严重,易破碎,利润低的菌种均为劣质菌种。如香菇以大小适中、肉厚、色深、边缘内卷,柄短细为优良;双孢菇以色白、子实体大小适中,菌柄短,不易开伞等为优良;银耳以色白、开片好、蒂头小、松泡率高为优良等。



  • 菌的筛选方法有哪些
    答:2. 平板划线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平板表面进行划线,使单个细胞分散开,从而生长出独立的菌落。每个菌落代表一种单一的微生物,有助于筛选出特定菌种。3. 涂布平板法:此方法常用于微生物的计数和筛选。通过将待筛选的菌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观察并挑选出...
  • 微生物室常用的病原真菌检查方法有哪些
    答:发现培养出真菌,直接挑取少量菌体或者小培养后,用乳酸酚棉兰 制成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合菌落大体形态,典型菌种可直接报告种属。不典型菌种根据基本表现,采用适当的标准鉴定培养基,标准培养条件培养,必要时要结合 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3、真菌鉴定 对常见致病真菌要掌握的鉴定原则是首先区分...
  • 微生物菌体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答:微生物菌体浓度的测定方法:活菌计数法 此法能准确地判断菌液浓度,但有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在第一时间内2确定其实际浓度,待结果出来后,再开始检测,菌的活性将有所下降,给实验室操作带来诸多不便;比浊法 此法能快速地判断菌液浓度,但为粗略的估计值,受限于各人肉眼的观察,误差较大,准确性不高。微...
  • 分离菌种为什么要进行鉴定?怎样鉴定?
    答:其原因是由于单孢子是不出菇的,在多孢菌落中,不亲和、不交配和不孕菌丝大量存在,并与结实性菌丝交织混杂,挑选菌丝时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很大,常有栽培后不出菇或出菇率下降等现象。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有二:一是做好尖端菌丝的反复提纯工作;二是进行多次出菇鉴定。采用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虽然成功...
  • 高效固氮解磷的微生物菌株用哪些方法进行菌种鉴定
    答:如果你已经得到纯菌株了,那就恭喜你了,通过DNA测序比对是比较容易的了。1)提取DNA(这个不用说了,现在是标准步骤)2)27f-1492rPCR 并克隆 3)切胶测序 4)基因bank比对。同时应该将该株菌送至鉴定中心,进行生理代谢测定(这是最牢靠的证据)希望有帮助,其实前面的人说的已经比较到位了,我这...
  • 论述从环境中筛选目标菌中的方法,一种就可以,详细点
    答:5.6.3 特殊变异菌的筛选方法 上述一般的筛选菌株方法的处理量仍是很大的,为了从存活的每毫升106左右细胞的菌悬液中筛选出几株高产菌株,要进行大量的稀释分离、摇瓶和测定工作。虽然平皿快速检测法作为初筛手段可减少摇瓶和测定的工作量,但稀释分离的工作仍然非常繁重。而且有些高产变异的频率很低,在几百个单细胞...
  • 我想问一下菌种是怎样培养的
    答: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 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 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这种菌种生活力...
  • 香菇菌种生化质量指标是什么?
    答:(6)菌种分子标志检测 以香菇菌种细胞中染色体遗传表达结构中大分子或分子基因为标志,检测不同菌株的特殊标志,常用的有电泳染色体组型脱氧核糖核酸(DNA)鉴定分析、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APD,RFCP)分析等方法。此法必须同时引入许多引物(数百上千个),工作量较大,只是检测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不能...
  • 请问复合微生物菌包括那些?用什么方法检测含量?有这样的设备吗?
    答:比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不能确定其具体的种,如果具体分析,需要用克隆文库的方面,做细菌的16S rDNA、真菌的18S rDNA和ITS序列的克隆文库,这样就可以知道具体有哪些菌种及其比例。需要PCR仪、电泳仪和微生物培养常用仪器设备(如楼上所述),DNA测序送测序公司即可。
  • 检测固体培养基灭菌效果的常用方法
    答:检测固体培养基灭菌效果的常用方法:每个菌种生产者和栽培户,当采用一种新培养基,或使用新灭菌设备,或对灭菌压力变更时,要通过试验对培养基灭菌效果进行严格检验。具体检验方法如下:1、灭菌结束后,在锅内不同位置,取若干支试管或菌种瓶(袋),贴上标签,置25℃~30℃下空白培养6天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