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他有什么作品,哪里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1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哪些代表作品

1、《泪与笑》
《泪与笑》是纪伯伦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也是他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该集正式出版于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写出并发表了。
刊载这些文学小品的是在美国纽约发行的阿拉伯《侨民报》。该报的主持人是纪伯伦的一位同胞,名叫纳希L·阿利达。正是由于这位慧眼独具的出版家的鼓励和坚持,《泪与笑》才得以结集出版。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前后,纪伯伦已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他对《泪与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倾诉已经表示出否定态度,甚至对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最终还是同意出版了。
2、《先知》
纪伯伦的《先知》,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思考了一千年”才写成的,是一位严肃的作者以严肃的态度为严肃的读者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而写下的严肃的作品。
《先知》的主人公是即将乘舟回归东方故园的智者,他在临别赠言中论述爱与美、生与死、罪与罚、婚姻与家庭、法律与自由、宗教与善恶、理智与热情等一系列社会人生问题,充满哲理,用喻新奇。
《先知》的主题很明确,即人的发展和提高,“向着无穷前进”,“赤裸地无牵挂地超越”。选文中寻求心灵加深的友谊,在工作中倾注仁爱之心以通彻生命的秘密,缔结独立、坦诚的相爱的婚姻,对父母之爱的建议与忠告,对时光与生命的思考等无不是这一主题的深刻体现。
《先知》把读者引向生命之巅,令人俯视苍生,在爱与美的洗礼中徜徉人生。西方评论界对之有“东方馈赠给西方的最美好的礼物”的美誉。而在纪伯伦的故乡阿拉伯世界,人们也誉之为“长青树”,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

3、《沙与沫》
整部诗集内容富有哲理充满智慧,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
诗文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字句中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满足了不同心灵的不同需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在纪伯伦的故事里,四季流转,云朵变幻。
生命的解答蕴藏其中,只要你善于发掘。《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可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一点一滴地深入读者的心灵。
而纪伯伦的《沙与沫》比起《飞鸟集》的灵动洒脱,则更显端庄大气,更具丰富的想象力,比起泰戈尔对一花一草的关注,纪伯伦往往将目光投向更显得深邃而遥远的宇宙。“对于从银河的窗户里下望的人,空间就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了。”
4、《暴风雨》
《暴风雨》成书于1920年,全集收集了纪伯伦在一次大战前后所写的31篇短文,其中一篇《苏尔班》为短剧形式。
《暴风集》是纪伯伦最有力度的散文诗集。纪伯伦把这个集子定名为《暴风集》并不是偶然的。纪伯伦特别喜欢象征着反叛、革命、翻天覆地变化的暴风雨。在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中,他的内心激荡之情能够得到共鸣与抒发。
有一次,暴风雨骤然而起纪伯伦对他的朋友说:“我像它!人为什么不像霹雳闪电这般说话、写作?我愿站在高山之巅,像刚刚出生时那样浑身赤裸,我愿死于风暴之中。”
当时,世界正处于巨大的政治风暴之中,一次大战的风云,使西方和东方都受到空前的震动,纪伯伦的灵魂深处也掀起了“一场猛烈的革命”。他敏锐地感觉到,一个世界性的变革时代到来了。
“狂风呼啸这是我所喜欢的……我的感觉受到激励,我的心儿在悸动,我走向工作,她握着我的手——‘她’就是风暴。”正是在这样的炽热中,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诞生了。这个集子荟萃了许多名篇,大都是针对东方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政治问题而写的。
5、《先驱者》
《先驱者》(The Forerunner)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用英文写成的第二本散文诗集。
正式出版于1920年8月中旬,该集收入有标题的作品24篇,加上原本无标题的首篇《题记》,共25篇。这些作品在风格上与《疯人》中的那些作品颇为相似,多数具有哲理故事或现代寓言的形式特点,少数则为充满激情、直抒胸臆的典型抒情散文诗。

《泪与笑》收录了纪伯伦最早发表的散文和散文诗,展现了青年纪伯伦最关心的社会和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公正、诗人使命和孤独寂寥等,它们预示了纪伯伦一生的创作方向。在《美》、《在美神的宝座前》等诗中,作者把美当做宗教、主神,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宝座的阶梯”。《组歌》中的《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以及《花之歌》诸篇是本集中最优美、最有韵味的篇章,融情、景、理为一体。
《暴风集》是一部富有激情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文集。其中收入了纪伯伦最具批判性、最有力度的散文诗。《掘墓人》以超现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敢于“亵渎太阳”、“诅咒人美”的“疯狂之神”形象,让他喊出“我是自己的主!”这一形象体现了纪伯伦对陈腐传统及其维护者的蔑视和痛恨。《奴性》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奴性,指出奴隶主义是一个“永久性的灾难”,它使人们的岁月“充满屈辱和卑贱”,提出打碎奴性锁链、结束跪拜偶像的历史课题。《麻醉剂和解剖刀》分析了“东方病夫”顽疾久治不愈的原因,指出东方人“爱吃蜜”,又讳疾忌医,而东方的“医生”们则专开只能延缓却不能根治疾病的“麻醉剂”。他强调为了根治东方的痼疾,必须拿起“手术刀”进行彻底治疗。
纪伯伦的小说与他的诗歌一样出名,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深刻的东方精神,是他前期创作的主体。他的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发表于1911年,在当时引起了很热烈的反响。故事叙述富家女萨勒玛被大主教的侄子强娶,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尽管她有机会和情人逃出樊篱,但她像折断翅膀的小鸟,难以奋飞。5年后她生下一个孩子,但孩子一降生就夭折了。她也离开了人世。纪伯伦把这场爱情悲剧升华为东方民族悲剧的一个象征,通过对母爱的歌颂,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挚爱和眷恋。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中文名:纪·哈·纪伯伦(卡里·纪伯伦)国籍:黎巴嫩
  民族:阿拉伯
  出生地: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出生日期:1883年
  逝世日期:1931年
  职业:诗人,画家
  主要成就:诗歌,散文,画作
  代表作品:《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
  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
  散文《音乐短章》《花之咏》《我的心灵告诫我》
  散文诗集《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泪与笑》《暴风雨》《先驱者》 《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诗集《行列歌》   《珍闻与趣谈 》《与灵魂私语》   散文集《疯人》
  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纪伯伦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没来得及悼念哥哥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   短短的15个月,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签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这时候,纪伯伦在波士顿的老师戴伊知道呢这个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纪伯伦又能专心致力于写作、绘画,并且开始酝酿散文诗《泪与笑》的文字。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画展是成功的 ,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1931年,纪伯伦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编辑本段纪伯伦的家人  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   纪伯伦的父亲是一个本分的山民,为人不错,对工作也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以嗜酒作为逃避,以至于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1891年,纪伯伦8岁的时候,纪伯伦的父亲因为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纪伯伦的母亲决定去跟随他的舅舅去美国。尽管1894年,纪伯伦的父亲无罪获释,但是他妈妈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却日益增加,母亲温柔善良,为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没有一句怨言。母亲也成了纪伯伦心中爱与美的化身,而母亲的这种爱,正是纪伯伦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亲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编辑本段写作风格   纪伯伦绘画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中文名:纪·哈·纪伯伦(卡里·纪伯伦)国籍:黎巴嫩民族:阿拉伯出生地: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出生日期:1883年逝世日期:1931年职业:诗人,画家主要成就:诗歌,散文,画作代表作品:《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目录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纪伯伦的家人 写作风格 人物评价 主要著作 主要作品欣赏 《我的心灵告诫我》 《先知》 《微言》 《论友谊》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纪伯伦的家人 写作风格 人物评价 主要著作 主要作品欣赏 《我的心灵告诫我》 《先知》 《微言》 《论友谊》展开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纪伯伦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没来得及悼念哥哥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   短短的15个月,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签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这时候,纪伯伦在波士顿的老师戴伊知道呢这个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纪伯伦又能专心致力于写作、绘画,并且开始酝酿散文诗《泪与笑》的文字。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画展是成功的 ,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1931年,纪伯伦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编辑本段纪伯伦的家人  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   纪伯伦的父亲是一个本分的山民,为人不错,对工作也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以嗜酒作为逃避,以至于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1891年,纪伯伦8岁的时候,纪伯伦的父亲因为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纪伯伦的母亲决定去跟随他的舅舅去美国。尽管1894年,纪伯伦的父亲无罪获释,但是他妈妈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却日益增加,母亲温柔善良,为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没有一句怨言。母亲也成了纪伯伦心中爱与美的化身,而母亲的这种爱,正是纪伯伦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亲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编辑本段写作风格   纪伯伦绘画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6�1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7�1�9�1�9�1�8�1�1 �1�9�1�8�1�9�1�9�1�2�1�4》《叛逆的灵魂�1�9�1�8�1�5�1�9�1�2�1�9�1�5 �1�9�1�8�1�9�1�2�1�9�1�9�1�7�1�1》   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8�1�5�1�5�1�0�1�5�1�1 �1�9�1�8�1�9�1�2�1�7�1�1�1�9�1�1》   散文《音乐短章》《花之咏》《我的心灵告诫我�1�2�1�7�1�6�1�2�1�0�1�4 �1�0�1�5�1�1�1�4》   散文诗集《先知�1�9�1�8�1�0�1�0�1�4》(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泪与笑�1�7�1�9�1�7�1�1 �1�2�1�9�1�0�1�2�1�1�1�9�1�9�1�1》《暴风雨�1�7�1�9�1�3�1�5�1�1》《先驱者》 《沙与沫�1�9�1�9�1�8 �1�2�1�0�1�0�1�7》《人之子耶稣�1�4�1�1�1�2�1�7 �1�7�1�0�1�0 �1�9�1�8�1�7�1�0�1�1�1�9�1�0》《先知园�1�5�1�7�1�4�1�6�1�1 �1�9�1�8�1�0�1�0�1�4》《流浪者》《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诗集《行列歌�1�9�1�8�1�7�1�2�1�9�1�7�1�0》   《珍闻与趣谈�1�9�1�8�1�0�1�7�1�9�1�8�1�7 �1�2�1�9�1�8�1�5�1�9�1�9�1�8�1�5》《与灵魂私语》   散文集《疯人�1�9�1�8�1�9�1�4�1�0�1�2�1�0》   诗剧《大地诸神�1�4�1�8�1�1�1�1 �1�9�1�8�1�5�1�9�1�4》《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黎巴嫩

  • 纪伯伦的生平及其著作
    答:《人子耶稣》1928年(英文)  《大地之神》1931年(英文),该作品在纪伯伦逝世前几天问世。    1920年4月,纪伯伦与旅居纽约的阿拉伯诗人和文学家成立了以他为首的笔会。该笔会的宗旨是复苏、革新并发展阿拉伯文学,使之积极干预生活,在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成员有米哈依勒·努埃迈、伊利亚·艾卜·马迪和奈...
  • 纪伯伦的简介
    答: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
  • 纪伯伦简介
    答: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
  • 纪伯伦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答: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纪伯伦用全部心血浇灌出的一株奇葩。作...
  • 诗人纪伯伦简介
    答: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
  • 纪伯伦,他有什么作品,哪里人?
    答: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
  •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详细资料?
    答: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
  • 最美的英文经典:纪伯伦散文诗作者简介
    答:20世纪20年代,他的创作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其中《先知》、《汨与笑》、《先驱者》和《沙与沫》等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尤其是《先知》,这部作品确立了他在散文诗领域的卓越地位,使他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纪伯伦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东方精神见长,强调情感的抒发而非情节的展开,语言个性鲜明且流畅,深受全球...
  • 纪伯伦是什么代表作家?
    答: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
  • 纪伯伦被称为什么?
    答: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纪·哈·纪伯伦,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