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具体指什么官衔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三公九卿分别指哪些官职?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1、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皇帝一下的最高官职,亦称“相邦”。丞相一职食设于,秦武王时期,秦国一般置左、右两丞相,以左丞相为尊,西汉时因避汉高祖刘邦讳,“相邦”改称“相国”。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2、太尉主管军事,太尉一职,始置于秦,为掌武事的最高长官之,汉武帝时,更名“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
3、御史大夫始设于周,开始仅为国君身边记事及掌管文书之臣。秦始皇时,除了掌图籍章奏、还负责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是丞相一下的最高长官。西汉末年,更名“大司空”。相当于现在的总检-察-长。
4、“奉常”,为九卿之首,西汉始改为“太常”,王莽时曾改称“秩宗”,其职责主要是掌宗庙礼仪,并兼管文化教育,包括选拨、培养、录用博士弟子员,以及选试博士等。相当于文化部!
5、“卫尉”始置于战国,掌宫门卫屯兵。地位极其重要,总是以亲信宗族出任此职,以巩固自己的权势。汉景帝时曾一度更名“中大夫令”,王莽时又曾改称“太卫”。由于卫尉掌兵,故相当于清朝的九门提督和现在的首都卫戍区司令员。
6、“郎中令”秦朝时后殿上侍卫不得持兵戟,故卫士皆立于廊下,称廊中,是皇帝的贴身侍卫,郎中令相当于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是皇帝的心腹,汉朝时改成“光禄勋寺”。
7、“太仆”原为周官,主要负责君主出行。秦代其地位升高,成为九卿之一,除掌管皇帝舆马之外,还兼主马政。王莽时曾一度更名太御。和后来的礼部尚书职责相当,相当于现在的装备保障部。
8、“典客”,为秦官,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汉景帝时更名“大行令”,汉武帝时始名大鸿胪,王莽时称“典乐”,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9、“廷尉”指官署,也指监狱。廷尉官始置于战国时的秦国,秦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是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一把手。
10、“治粟内史”追溯到周代的太府,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始称“大司农”。王莽改名“羲和”,又改为“纳言”。主管税务。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
11、“宗正”又称“宗正府,王莽执政时曾更名“宗伯”,,是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的官。相当于清朝的内务府总管。
12、“少府”源出于周官“太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宫廷之用,为皇帝的私府,位列九卿。汉代沿置,仅王莽时一度改为“共工”。相当于工商部门的掌管兼任皇家采购。

扩展资料:
作用:
1、积极作用:三公九卿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2、消极作用:三公九卿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无法独揽大权,军国大事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九卿

据《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可见,夏朝时期已经设立三公九卿之职。

然而,“三公九卿”具体为何职位,众说不一。西汉今文经学家认为,《礼记》所载“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朝变革官制,不设三公。“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因为秦代最高职位有三,后人遂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具体而言: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汉时期,在这三大职位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其中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随朝代的更替,“三公九卿”又有不同所指。如东汉确立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为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宋代以后,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东汉时的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到了明清时期,九卿则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以及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以前的九卿之官已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 三公九卿的解释
    答:三公九卿的解释三公 :古时 辅助 国君的最高官员;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词语分解 三公的解释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 司马 、 司徒 、司空为...
  • 三公九卿具体指什么官衔
    答:回答: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
  • 三公九卿具体指什么官衔
    答:然而,“三公九卿”具体为何职位,众说不一。西汉今文经学家认为,《礼记》所载“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朝变革官制,不设三公。“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因为秦...
  • 西汉时有“三公九卿”,其中三公指的是什么?
    答:三公九卿是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高级官衔,三公就是指宰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边设定九卿。秦代的九卿就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单位的首长。汉代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三公是中国古时候最尊显的三个官衔...
  • 公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答:公卿指的是三公九卿,相当于现在国家级的官职,是很大的官。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
  • 秦朝和汉朝的官衔制度有什么相同的
    答:秦朝和汉朝都是三公九卿。秦朝的国尉相和汉的太尉差不多,而武帝以后增加了大司马大将军,取代了太尉,成为全国最高的军衔。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丞相相当于总理,太尉是掌管军事的,相当与国防部长或者军委主席 ...
  • 我国古代分权制衡的思想与理论是什么?
    答:三公之下设九卿,包括太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太仆等,负责行政事务的具体实施。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便是秦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主体。从职位的设置我们就可以看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天子之下,军政监察大权则由三公分掌,具体的行政事务更有九卿分别负责实施,三公都直接隶属天子,其中的...
  • 明朝中经常有:某某联合九卿上奏,这的九卿和秦三公九卿一样吗
    答: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明朝的九卿 作为朝廷的诸卿,明清两朝都称为某寺卿,而所谓九卿也有了变化,是专指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 已赞过 已踩过< ...
  • 郎中令在今是什么级别的官衔?
    答:郎中令是九卿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安全部队领导。郎中令在主要职掌之外,还兼有其它一些职掌。其它职掌包括征讨屯戍、以使者身份策免或策封官吏、参与皇帝的丧葬活动、典校图书、荐举贤良方正。在长达四百余年的两汉历史中,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郎中令这一职官发生过一些变化:郎中令与皇帝的关系...
  • 古代官署名
    答: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