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请教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历史沿革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新野郡,新野县属南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县内置新州,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村,是年废,新野县归邓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废县为镇,属穰县。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至元八年(1271年),随邓州属南阳府,明、清因之。 民国3年(1914),新野县属汝阳道。1928年,道废隶省。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12月新野解放,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区。1949年4月,属河南省南阳专员公署。1968年5月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1月州属南阳市。 1947年全县设6个区下辖158个乡和7个街道办事处。1950年,改设为7区辖174个乡。 1958年8月建立公社,公社为政社合一体制,全县设9个公社,下辖142个生产大队。1963年增设城关镇,全县为9社1镇。 1975年4月,增设前高庙、上港、王庄、樊集、上在5个公社,全县为14个公社(含航运公社)l个镇。 1983年12月,改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85年12月,沙堰乡、新甸铺乡、王庄乡改为镇。 1994年歪子乡改为镇。1995年,施庵乡改为镇。 1996年10月五星乡改为镇。至此全县面积1062平方千米,人口72.9万,设7镇7乡,下辖7个居委会、257个村委会,2973个村民小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29106人,其中:城关镇59208人、五星镇43956人、王庄镇26625人、施庵镇53135人、沙堰镇40823人、歪子镇55997人、新甸铺镇51239人、城郊乡82330人、漂河铺乡42654人、前高庙乡34021人、樊集乡24516人、上庄乡40515人、王集乡39722人、上港乡34365人。 2001年9月溧河铺撤乡建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野县辖9个镇、5个乡:城关镇、王庄镇、沙堰镇、新甸铺镇、五星镇、施庵镇、歪子镇、溧河铺镇、王集镇;城郊乡、前高庙乡、樊集乡、上庄乡、上港乡。 2006年,根据豫民行批[2006]5号和宛政文[2006]66号文件精神,新野县撤销城关镇,设立汉华、汉城两个街道办事处。汉华街道管理7个社区居委会,汉城街道管理9个社区居委会。

唐河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仰韶、屈家岭文化遗存。城郊寨茨岗和湖阳影坑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表明,唐河一带具有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互相融合的明显特征。唐河县夏、商时代为《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申、谢、唐、蓼国地。秦置湖阳县,属南阳郡。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为湖阳县(邑),属南阳郡。晋为棘阳县地,属义阳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隋朝境内为上马、湖阳2县,属春陵郡。唐为泌阳县,先后属唐州、泌州。五代十国时,县属泌州。宋代属唐州。金沿宋制。元代废湖阳县入泌阳县仍属唐州。明清降唐州为唐县,属南阳府。民国13年改作为唐河县,属汝阳道,后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7—1948年境内设唐河(北)、唐南、唐西3县。1949年3月"三唐"合并为唐河县,属河南省南阳行政区。

1.南阳诸葛庐在三国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据襄阳西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今天隆中属襄阳市。
2.最早记载诸葛亮所在地的是东晋的史书《汉晋春秋》,后来被收入裴松之注《三国志》。此后1800年来的史书都采用这一说法!包括北朝《荆州图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刘宋《荆州记》南朝萧梁《南雍州记》唐《元和郡县图志》唐《襄沔记》北宋《太平寰宇记》北宋《册府元龟》北宋《资治通鉴》南宋《诸葛亮传》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续后汉书》南宋《舆地记胜》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大明一统志》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等。

3.现代中国政府国务院认为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的隆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1995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由周光召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的煌煌巨制。其中说“诸葛亮“词条说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该书没有”卧龙岗“
4.现代河南方面都承认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
(1)、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等等。
(2)、朱绍侯,考古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80.01)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3)、柏杨著名台湾作家、思想家、出生于河南开封1949年去台湾。在他的著作《柏杨曰》中说“诸葛亮跟刘备的这一夕谈话,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策》,跟纪元前三世纪末韩信跟刘邦的一夕谈话——《汉中对策》,虽相隔四百年,但前后辉映。”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二零七年,最初,琅琊郡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器重”
(4)、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5)、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6)、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7)、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8)、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5、(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2)、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3)、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其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隆中”词条说:“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6、“隆中对”是对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答的最早命名。南宋淳熙时期的文人孙应时在他的诗《读士元传》中有“向来隆中语,荆益实素期。” 这可能是最早用“隆中”为该“对答”命名的记载。
此后,明万历时期的文人杨时伟在他的《诸葛忠武书》卷四“连吴”中说“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这里也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语”。
明末抗清名将张煌言在他的诗《书怀》中有“一剑横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 勋名几误乘槎客,意气全轻执戟郎。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诗中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策”。
可见,起码早在南宋“隆中”就成为该“对答”的名称,此后历朝历代也认可用“隆中”命名该“对答。

而“隆中对”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能出现在元代。
清康熙年间刑部侍郎卞永誉在他的《式古堂书画汇考》(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中提到“饶介之四体书卷…第二段书诸葛武侯隆中对”。饶介是元代书法家,他的作品《四体书卷》其中就有“诸葛武侯隆中对”。清康熙内阁中书、礼部侍郎高士奇(1645-1704年)在《江村销夏录》(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也提到说:“元饶介之仿四家书卷,纸本髙七寸三分长一丈余,初临右军,后更章草书诸葛武侯隆中对,与史中微有不同故全録之,又草书前出师表全篇文不録”。这两则相同记载证明元代就有隆中对之名。
明崇祯年间的文人蒋灿在他的诗《题杜少陵像》中有 “抗志隆中对,饥驱蜀道难。”此后“隆中对”一词就频繁被使用。
而《草庐对》之名直到清代才出现。
综上可知,1800年来,“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就是历史一贯的共识。
7.而卧龙岗一词元代才首次凭空出现于史书,元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8.卧龙岗所谓证明许多都是假的。如所谓清代出土“晋诸葛躬耕歌碑”就是假的!所谓“黄权建武侯祠”就是编造的谎言!所谓“隋代断石幢”就连南阳本地教育家都承认和诸葛亮无关。靠这些造假证明的躬耕地能是真的吗?

 1,汉代南阳是南阳郡,比现在的南阳市要大,这谁都得承认,南阳当时叫宛,因为宛是仅次于洛阳的大城市,所以南阳为宛代称的说法比较普遍。
    2,当时有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以北为南阳郡,以南为南郡。
    3,所谓隆中对,是伪命题,当时草庐中做对,被称草庐对。要知道中学课本上的“隆中对”是节选《三国志》上面的一段文章,是教育部负责课本编辑的人临时给这篇节选起的名,也就是这篇课文,教育影响了多少代人?其实查阅古代资料你就会知道,古代只有“草庐对”,没有“隆中对”!
    4,襄阳当时归南郡,而非南阳郡,大量的史书记载三国时期的襄阳归“南郡”管,而不是归“南阳郡”管。
    5,襄樊通过公关手段把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将“南阳”注解为“在现在襄阳一带”,把隆中对弄进课本。教材门中,人社已经向南阳方面道歉。
    6,襄樊方面一直用许多伪命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影响大众的关注视线,转移问题重心所在。
    7,南阳方面拿出的全是历史的史料和历史文物,而且从“文物”的角度,南阳卧龙冈传承有序,可信也有历史价值!襄樊方面却咬着自己公关到的隆中对不放,没有任何说服力。
    
   资料来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94369.shtml

是今天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依附刘表时就在南阳新野一带北拒曹操,并在南阳请来诸葛亮,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再者曹操先前征南阳时差点丧命。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既能观览天下大势,也能随机而动,因为作为一个谋士,未必一定要选择刘备,他有多种选择,当时的刘表昏匮,刘备尚无基本。另外后世的岳飞过南阳,也专门拜谒了武侯祠以及诸葛庐,并手书前后出师表。南阳卧龙岗上古树古迹甚多,纪念诸葛亮的楹联也非常多,这些也都是佐证。

是湖北襄樊的古隆重啊!08年的时候那里还举办了诸葛亮诞辰1800周年的几年活动!易中天也参加了!

  • ...中的”南阳诸葛庐“两句中的”南阳“是否是同一个地名?
    答:不是 南阳诸葛庐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区),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刘子骥 晋太元年间(376年——396年)南阳郡安众县人(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一带)。
  •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
    答: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
  • 《陋室铭》里面的南阳诸葛庐,“南阳”是指哪?
    答: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诸葛庐,位于河南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
  •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那这个南阳到底是在哪个地方?
    答: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市,简称宛,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两汉至三国时期西汉时期南阳依然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有朝廷管理的工场,亦有私人经营的工场,尤以世代以冶铁为业的孔氏家族较为有名,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大力调...
  • 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答: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1.南阳诸葛庐在三国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据襄阳西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今天隆中属襄阳市。2.最早记载诸葛亮所在地的是东晋的史书《
  • 南阳诸葛庐的南阳指的是哪里
    答:南阳诸葛庐的南阳指的就是如今的襄阳,位于湖北省。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是现在的哪里?
    答: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
  • 三国时期南阳诸葛庐是现今什么地方?
    答:南阳诸葛庐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南阳诸葛庐的简称是诸葛庐,是诸葛亮躬耕隐隐居南阳时草庐,名胜古迹。南阳诸葛庐初建于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后人已经在南阳城西卧龙岗上建庵祭祀。民国时期,南阳卧龙诸葛庵已经闻名天下,现如今南阳卧龙岗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在什么地方
    答:这个南阳现在一般指的是湖北襄阳,但有很多人认为南阳是指河南南阳,因为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反正我认为诸葛亮所说的南阳是湖北襄阳,要知道古代南阳N多,不是只河南才有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也有个地方叫南阳。湖南省衡阳市有一个镇叫南阳。江苏省大丰市也有一个镇叫南阳。浙江省萧山市还有一个镇...
  • 三国时期的南阳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今天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南阳卧龙岗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4公里处。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其源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接南阳古城西北紫山继续南下,至此岗地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