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哪位皇帝建的?当时其作用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万里长城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它有何作用,是由哪位帝王建造的?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

长城是有史以来唯一在太空中可见到的三度空间建筑物。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公尺,下部宽8.5公尺,上部宽约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公尺,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

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仅色荒凉。如果登临其间的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或山海关,遥望我国山川的伟大形势,将令人叹服先民开疆拓土的艰难,而激起无限的壮志雄心。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万里长城是秦始皇首先建造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扩展资料

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

长城是有史以来唯一在太空中可见到的三度空间建筑物。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公尺,下部宽8.5公尺,上部宽约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公尺,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

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仅色荒凉。如果登临其间的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或山海关,遥望我国山川的伟大形势,将令人叹服先民开疆拓土的艰难,而激起无限的壮志雄心。

秦始皇不过是把各国长城连了起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诸侯国开始修长城了 战国时期长城 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5年之间 齐国筑长城防止楚国北上入侵。 齐桓公称霸中原,管仲改革。 公元前656年 楚国筑“方城”。 公元前461年—公元前409年 秦国筑长城。 公元前369年 中山国筑长城。 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58年 魏国筑河西长城。 公元前355年 魏国筑河南长城。郑国筑长城。 公元前334年 燕国始筑南长城。 公元前333年 赵国筑长城。 公元前300年 赵国筑长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击东胡、筑长城。 公元前272年 秦国筑长城防东胡一支义渠戎。 公元前254年 燕国筑长城以防东胡。 秦 代 公元前214年 秦筑长城。 蒙恬北逐匈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的作用:除了防御外,还有利于长城内人民安心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关口贸易出现,推动了边关地区的发展。
----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保卫国家!

秦始皇,目的是防止匈奴入侵

  • 中国万里长城其作用是什么?
    答:秦始皇修长城第一:防御匈奴的进攻,因为当时的匈奴很厉害,他们的确让秦人十分头疼,第二:秦始皇为了炫耀自己功勋,作为始皇帝,当然要修建作为始皇帝象征的东西了!
  • 万里长城是哪位皇帝建的?当时其作用是什么?
    答:1. 万里长城的建造始于秦始皇,其首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2. 自秦始皇之后,几乎每个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都进行了长城的修筑。这些朝代包括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其中不少是少数民族政权。3. 从秦朝开始,直到清朝,长城的修筑断断续...
  • 万里长城是哪位皇帝建的?当时其作用是什么?
    答:万里长城是秦始皇首先建造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
  • 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答: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范围地修筑长城,在秦、赵、燕3国长城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补,构筑了西起陇西临洮、东至鸭绿江,长度达1万余里的长城。这就是至今仍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它的建成,对于防范匈奴,保...
  • 哪位皇帝修筑了 “ 万里长城 ” ?
    答:秦始皇 嬴政 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其后秦始皇统一六国,让蒙恬北筑长城,把各国的城墙连起来,成了万里长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 八达岭长城,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
  • 长城是谁建造的
    答:长城是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征调大量的民夫,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国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的的城墙,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灭亡后,后续国家陆续补修,特别是在明朝时期,为了抵御清军入侵,补修和延伸了长城,终形成了今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
  • 秦始皇建筑长城在当时有什么意义?是怎么建成的,有几次事件派上用场?
    答: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始皇当时的心态的确如此,已把“万里长城”看成是关系到治国安邦千秋大业的“一号工程”。关于长城的利弊、成败、得失,在兴建时就有争论。长城的“总工程师”蒙恬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自杀前也进行过反思:“良久,徐曰:‘恬罪固...
  • 第一个建长城的人是谁?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造万里长城,作用可不止一点哦...
    答:秦始皇,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在完成对六国的统一后,年仅39岁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并统一了度量衡。此外,他还下令修建灵渠和水系,以及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万里长城。1. 长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燕国、赵国和秦国为了抵御外敌,...
  • 万里长城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它有何作用,是由哪位帝王建造的?
    答: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
  • 中国哪个是皇帝修建了万里长城?
    答: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