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经历的雅克萨之战,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什么叫历史?

1、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
楚国一人卖山鸡,一个路人问他是什么鸟?他骗路人说:“‘凤凰’”。
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卖吗?”
楚国人说:“卖呀!”
路人给他好多的钱,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
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
后来楚王也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遂把他召去赐给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何止多了十倍。
2、痴人卖豆
隋朝时有一个傻子,用车装着黑豆到京城去卖,到灞头的时候,车子翻了,豆子都翻到了水里,于是他就丢下豆子回家,想招呼家里人下水捞取。离开之后,灞店的人争着把豆子捞走了,没有留下一点儿。
等到那傻子回来,水里只有蝌蚪有数千尾,成群结队游来游去。那人以为仍然是原来的黑豆,想下水捞取。蝌蚪知道人要到了,一下子被惊散了。
那傻子惊叹了很长时间,说:“黑豆,即使你不想认我,背弃我逃走;难道我不认识你,即使你突然长出了尾巴?”
3、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4、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先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点缀上玉珠和玉片,装饰上名贵的红色宝石,再填上翠鸟的羽毛,看上去,珠光宝气,精美无比,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5、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人求山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车翻豆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买椟还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雅克萨之战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对中国影响深远。这是当时沙俄和大清两个帝国之间的第一次产生矛盾。

要知道当时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当时有不少列强都选择进攻清朝,谋取自己的利益。所以沙俄也不例外,俄国当时想要占领外兴安岭然后再进一步攻打中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虽然落后但却依旧有一些资本。

两个国家的作战风格不同。清朝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所以采取了相对保守的作战方法。当时清朝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就坚决抵制普通老百姓踏入海岸线外的范围。并且当时他还把海岸线之外的地区设为无人区。但是俄国则完全不同。因为俄国是一个战斗民族,所以他们通过不断发起战争的方式来获取国家的领土。

雅克萨之战两个国家总共打了两次。俄国人最大的战争优势就是他们运用的武器非常先进,但是人数少是他们最大的缺点。而清朝则不同清朝的优势就是士兵数量非常的多,但是军事设备普遍较差。所以根据这一情况,当时清朝的将领就选择切断俄国人的战略,不接来让他们自己选择撤退。这个战略非常成功,俄军因为坚持不了多久只能被迫撤出雅克萨。当时清朝获得了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康熙皇帝还派人和俄国人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可以说就是因为当时清朝将领运用自身的优势才能打败沙俄军队的。



雅克萨(今中国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俄方称之为1649—1689俄中边境冲突(俄语:Русско-цинский пограничный конфликт,1649—1689),朝鲜则称之为罗禅征伐(朝鲜语:나선정벌/罗禅征伐)。

历史背景


社会方面

雅克萨之战的中方指挥官萨布素

俄国直至16世纪时,仍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国相隔万里。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明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库茨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1]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茨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处抢掠,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冻后,这伙匪徒闯入中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抗击。后由于后金在明末在关外与明帝国交战,无瑕顾及黑龙江流域沙俄的觊觎,导致爆发雅克萨之战。 [1] 


战争诱因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以东黑龙江北岸(今俄罗斯阿尔巴金诺)。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满族的祖先肃慎族就生活在这里。从唐到明的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清朝建立之后,继续对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加强统治。除设盛京将军(驻今辽宁沈阳)、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和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瑷珲)外,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吉林、黑龙江将军所辖的各镇,在沿江重要地区建立船厂,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17世纪上半叶,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自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 [1] 

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康熙帝

对沙俄军的上述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为此,他于平定三藩之乱的第2年(1682年),即赴关东东巡,了解那里特别是黑龙江流域的情况,并就准备驱逐沙俄侵略军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加强侦察和封锁。康熙帝命副都统郎坦、彭春和萨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为名,渡黑龙江,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索伦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二是令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并和家属一同进行屯垦。三是在瑷珲至吉林途中,共设驿站19个。四是加紧造船,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军派人勒令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迅速撤离。俄军头目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窜至瑷珲抢掠。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雅克萨成为一座孤城。 


双方统帅

参见: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称康熙皇帝。死后上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之子,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国沙皇(1682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统帅,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清军兵力

1682年9月康熙派郎坦,彭春以猎鹿为名北上,到雅克萨去侦察地理环境。1683年2月郎谈等人上疏云:“(俄罗斯)久据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清史稿·郎坦传》)康熙表示赞成:“据郎坦等奏,攻罗刹甚易,朕亦以为然。第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调乌拉、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并制造船舰,发红衣炮、 ... 上谓攻罗刹当期必克,倘谋事草率,将益肆猖狂。” 

由此看来,康熙决定出兵三千人左右,但由于康熙认为准备要充分,并没有立即发兵,只同意在瑷珲和呼玛尔两地屯田贮兵备、粮食,修理船只,开辟驿站。清军第一次雅克萨战斗的兵力主要是萨布素率领的宁古塔1500人,再加上盛京兵500人,增调的藤牌兵500人,共计2500人左右。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兵力2000余人。 

此外,据《广阳杂记》等书记载,由林兴珠率领藤牌兵也参与战斗,藤牌兵本是郑成功训练的一支特殊部队,他们人人左手手持盾牌,右手持快刀,行动非常敏捷。作战时用盾掩护身体,飞快的滚到敌人跟前,转砍敌人的人马脚腿,出其不意,以快制胜。清政府收服台湾后,组建了一支藤牌兵,在雅克萨战役中击溃沙俄援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战争经过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


雅克萨抗俄之战要图

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 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 当局的重视和赞许。 

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中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哈巴罗夫将同伙交由斯捷潘诺夫率领,自己回雅库茨克求援。次年夏末,哈巴罗夫率领138名亡命之徒,携3门火炮和一些枪支弹药,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不断派人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九月底,哈巴罗夫又率领侵略军200余人,侵入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中国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 强占城寨,蹂躏当地居民。英勇的赫哲人民奋起抗击,并请求清政府予以支援。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朝皇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 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 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 

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爱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九月,确定在爱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 

这是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 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和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 


雅克萨之战使用的神威大将军炮

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鸟枪、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 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牒。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

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雅克萨之战


最后结果


取得胜利


雅克萨之战纪念碑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攻克之。

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虽然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中国没有屈辱性,但是中国并没占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小部分领土和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 


签订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边界图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往东到海,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流域,包括库页岛(现称萨哈林岛)归中国。库页岛往西到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都归清朝,这是第一。第二,双方不得收纳对方逃亡人口,有的要归还。第三,雅克萨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须尽行拆毁。第四,两国进行贸易互市。第五,两国永敦邦谊。就是中俄两国世世代代和平。

这个条约平等的。但是索额图也做了一定的让步,就是没有把尼布楚收回来。这是中俄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第一个平等的条约。这个条约意义很大,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暂时遏制了俄军对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的侵犯。中俄在东北地区相对的社会和平安定,一直维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略之前,大约有170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文本,有满文本、蒙古文本、俄文本、拉丁文本,一共四种文本。拉丁文本算正本,双方代表在上面签字。满文本、蒙古文本和俄文本是副本,条约签订之后,就在边界定了界桩。


胜利原因

清军的主要得失一是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互配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面对沙俄军队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不断侵略和蚕食,康熙帝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曾多次与沙俄进行交涉,坚决要求沙俄军队停止侵略行径。当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时,才使用武力驱逐入侵者。 

待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军事斗争的胜利成果,使这场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开展得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萨,承认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由于这场斗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因而得到了黑龙江流域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3] 

二是善于把握战机。沙俄侵占雅克萨,正是清廷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他之时,于是康熙帝暂时放弃使用武力,转而采取外交手段解决。待三藩平定后第2年,康熙帝即将以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的问题提上议程,并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先后两次出兵雅克萨,对入侵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后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清廷为避免两面作战,及时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结束了战争,以便有精力对付噶尔丹叛乱。 [6] 

三是作战中善于扬长避短。清军根据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城坚炮利、但人数较少的特点,以及清军火器较弱,但人数较多的情况,主动扬长避短,不急于在敌炮火下发动强攻,而是在城周围挖壕,断其外援,作长期围困,使其炮火优势无从发挥,1年后粮弹消耗殆尽,因饿、病和作战而死者占90%以上。沙沙俄侵略军虽然选择了清朝三藩之乱的有利时机侵占雅克萨,而且又有城坚炮利等军事优势,但由于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因而遭到当地人民坚决反抗,加之沙俄侵略军入侵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和后援都难于保障,很快就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失败也就成为其在所难免的结局。 [13] 


历史评价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清代对外战争的一次重大

尼布楚条约签订场景

胜利,以下是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节选:

“雅克萨反击战... 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为避免两线作战,集中精力平定准噶尔,康熙指示谈判代表做出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前期签订的中俄条约属于平等条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4] 


重要意义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13] 



雅克萨(今中国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俄方称之为1649—1689俄中边境冲突(俄语:Русско-цинский пограничный конфликт,1649—1689),朝鲜则称之为罗禅征伐(朝鲜语:나선정벌/罗禅征伐)。

经过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 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 当局的重视和赞许。

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中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哈巴罗夫将同伙交由斯捷潘诺夫率领,自己回雅库茨克求援。次年夏末,哈巴罗夫率领138名亡命之徒,携3门火炮和一些枪支弹药,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不断派人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九月底,哈巴罗夫又率领侵略军200余人,侵入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中国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 强占城寨,蹂躏当地居民。英勇的赫哲人民奋起抗击,并请求清政府予以支援。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朝皇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 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 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 

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爱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九月,确定在爱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 

这是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 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和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

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鸟枪、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 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牒。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

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取得胜利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攻克之。

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虽然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中国没有屈辱性,但是中国并没占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小部分领土和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 

签订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往东到海,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流域,包括库页岛(现称萨哈林岛)归中国。库页岛往西到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都归清朝,这是第一。第二,双方不得收纳对方逃亡人口,有的要归还。第三,雅克萨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须尽行拆毁。第四,两国进行贸易互市。第五,两国永敦邦谊。就是中俄两国世世代代和平。 

这个条约平等的。但是索额图也做了一定的让步,就是没有把尼布楚收回来。这是中俄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第一个平等的条约。这个条约意义很大,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暂时遏制了俄军对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的侵犯。 中俄在东北地区相对的社会和平安定,一直维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略之前,大约有170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文本,有满文本、蒙古文本、俄文本、拉丁文本,一共四种文本。拉丁文本算正本,双方代表在上面签字。满文本、蒙古文本和俄文本是副本,条约签订之后,就在边界定了界桩。

胜利原因

清军的主要得失一是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互配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面对沙俄军队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不断侵略和蚕食,康熙帝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曾多次与沙俄进行交涉,坚决要求沙俄军队停止侵略行径。当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时,才使用武力驱逐入侵者。 

待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军事斗争的胜利成果,使这场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开展得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萨,承认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由于这场斗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因而得到了黑龙江流域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是善于把握战机。沙俄侵占雅克萨,正是清廷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他之时,于是康熙帝暂时放弃使用武力,转而采取外交手段解决。待三藩平定后第2年,康熙帝即将以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的问题提上议程,并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先后两次出兵雅克萨,对入侵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后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清廷为避免两面作战,及时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结束了战争,以便有精力对付噶尔丹叛乱。 

三是作战中善于扬长避短。清军根据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城坚炮利、但人数较少的特点,以及清军火器较弱,但人数较多的情况,主动扬长避短,不急于在敌炮火下发动强攻,而是在城周围挖壕,断其外援,作长期围困,使其炮火优势无从发挥,1年后粮弹消耗殆尽,因饿、病和作战而死者占90%以上。沙沙俄侵略军虽然选择了清朝三藩之乱的有利时机侵占雅克萨,而且又有城坚炮利等军事优势,但由于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因而遭到当地人民坚决反抗,加之沙俄侵略军入侵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和后援都难于保障,很快就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失败也就成为其在所难免的结局。



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

电视了只不过是加了一些娱乐的东西,历史上的大部分剧情应该和电视里面是吻合的。

  •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经历的雅克萨之战,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
    答:雅克萨之战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对中国影响深远。这是当时沙俄和大清两个帝国之间的第一次产生矛盾。要知道当时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当时有不少列强都选择进攻清朝,谋取自己的利益。所以沙俄也不例外,俄国当时想要占领外兴安岭然后再进一步攻打中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虽然落后但却...
  • 能证明鹿鼎记中辣眼睛一战的,是扬州出土的哪个文物?
    答:然而,数版《鹿鼎记》虽各有千秋,可淡化书中韦小宝在雅克萨城之战却成了所有导演心照不宣的选择。究其原因,一来是千军万马攻城的场面拍摄起来耗资巨大,二来其中“辣眼睛”的一幕,也让众多导演不约而同选择了回避。那么,这逼得各路导演纷纷避之唯恐不及的“辣眼睛”的一幕,到底是怎样的呢?看过...
  • 《鹿鼎记》中的历史事件,韦小宝经历了康熙时代哪些大事呢?
    答:《鹿鼎记》一书中韦小宝对杀死南明永历皇帝的汉奸吴三桂深恶痛绝,一心要将他逼反,不仅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戴了顶绿帽子,还想办法阉了他,吴三桂以为是皇帝的意思,对朝廷怒火中烧,加快了造反的进度。三藩之乱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扑灭,韦小宝的朋友赵良栋、张勇、王进宝都立下了不少功劳。吴三...
  • 《鹿鼎记》中和韦小宝有过露水姻缘的罗刹公主,这个人物有历史原型吗...
    答:《鹿鼎记》里和韦小宝有一段艳遇的罗刹公主,也就是苏菲亚,这个人物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俄国史上著名的摄政公主索菲娅。虽然这段艳遇是纯属虚构,但是罗刹公主是真实存在的。在《鹿鼎记》的第36回中,作者描绘了主角韦小宝和罗刹国的公主苏菲亚之间的一段露水姻缘。一开始是韦小宝由于偶然的因素在雅克萨...
  • 《鹿鼎记》韦小宝历史上有此人吗?
    答:历史上没有韦小宝此人。韦小宝,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男主角。本是扬州人,其母韦春花是位妓女。一次偶然事件,韦小宝被江洋大盗茅十八带到北京,偶入皇宫,结识康熙帝,擒鳌拜,入天地会,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赴五台山探望顺治帝,出家少林寺,解救顺治帝。后来身为赐婚使出使云南。平神龙...
  • 韦小宝是哪个朝代的?
    答:韦小宝是清朝人物。韦小宝,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男主角。本是扬州人,其母韦春花是位妓女。一次偶然事件,韦小宝被江洋大盗茅十八带到北京,偶入皇宫,结识康熙帝,擒鳌拜,入天地会,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赴五台山探望顺治帝,出家少林寺,解救顺治帝。后来身为赐婚使出使云南。平神龙岛,...
  • 韦小宝历史原型是谁
    答:韦小宝历史原型是托硕;因为在《鹿鼎记》中,韦小宝代表康熙北上俄国,与女王苏菲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韦小宝的俄国之行,与《檐曝杂记》记载的托硕极为相似。历史上记录托硕神奇经历的书,是乾隆进士赵翼所作的《檐曝杂记》,里面记录了托硕受命出使俄罗斯的经历。书中的托硕不仅获得美满姻缘,...
  • 如何评价《鹿鼎记》里的韦小宝?
    答:后来取得雅克萨之战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最终携七个夫人归隐。那么,如何评价《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一、身世凄惨,做人底线很低 他从小成长在妓院,年长混迹皇宫。小姐和君王是这世上最薄情的物种。戏子无情、小姐无义;伴君如伴虎。小姐的伪装,嫖客的嘴脸、帝王的心术、奴才的心机……他...
  • 电视剧《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他的原型是谁?
    答:韦小宝是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男主角,他偶入皇宫,结识了康熙皇帝,参与了擒鳌拜事件,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后来成为天地会香主,因身份暴露而出逃通吃岛,后在雅克萨之战中他统帅大军取得大捷,最终携七个夫人归隐。韦小宝本来是武侠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但人们喜欢对号入座,非要找到他的人物...
  • 鹿鼎记内容简介
    答:鹿鼎记内容简介如下:清朝初年,天下始乱未定。扬州妓女之子韦小宝机敏狡黠,不学无术。他偶然救助江洋大盗茅十八,遂得以上京,更混入宫中成为老太监海大富身边的一名用来打探消息的“小太监”。宫中暗潮汹涌,斗争不断。小宝巧妙与各方势力周旋,凭借纯真与仗义取得康熙的信任,进而拿下居功自傲的元老...